上世纪80年代末,马未都去了一趟荷兰阿姆斯特丹,把当地所有的博物馆和古玩店都逛了一个遍,他太喜欢这样的地方了,因为这种地方有大量他没有见过的瓷器,甚至看到很多外销瓷器都不敢相信是我们祖先烧造的。
当地人跟马未都讲,这些瓷器都是以前他们的祖上从中国贩运过来的,马未都才明白我们的文化还有这样强有力的一支。逛了古玩店和博物馆以后,更加知道中国的文化是真丰富。
他在博物馆看到一种盘子,形状非常奇怪,边上缺了一个月牙形的口子,仔细看并不是破损,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标准造型。这是他第一次看见这个盘子,完全搞不懂是干嘛用的,问了问同行的翻译,翻译说这是外国人喝汤的。马未都一愣,盯着盘子看了半天,总觉得这盘子特别浅,外国人就是再爱喝汤,也不能把它卡在脖子底下喝汤呀。
后来到了欧洲,马未都才知道翻译也不懂,瞎说。原来这么讲究的盘子,是过去男人搁在脖子下剃须刮脸用的。欧洲人的胡子一般来说都比亚洲人茂密,所以在胡子上花的时间更长,更下功夫,他们把刮胡子当做一种乐趣,尤其把这么漂亮的盘子搁在脖子底下,更是能获得很多乐趣。
我们中国人的胡子没那么重,可能体会不到这个乐趣,只能想像,好比我们理发的乐趣,剃头的乐趣,坐在发廊里让漂亮小妹给你洗头按肩颈的乐趣。当时欧洲的贵族把这种乐趣做得如此精致,确实是不惜成本,这样一块盘子在当时的价格不是今天能想象的,而且搁在脖子底下是很危险的,稍微一动可能就打碎了。
在欧洲,马未都还见到过一种外销瓷的餐具,叫温盘。中间空的,两边有一个孔可以注入热水。马未都很好奇,亲自试了试,大约能注入毫升热水,盘子一旦注入热水后,这个盘子长达一个多小时都不会凉。欧洲人吃奶油,冬天直接往凉盘子一搁就成奶酪硬了,所以他们想到了用温盘,而这么智慧的餐具又是中国人做的。
马未都回到国内买过一个温盘,回家老在那里灌热水,特别好玩,试过很多次。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聪明的餐具为什么我们自己不使用呢?有的东西比如面条怕凉,炸酱面凉了就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