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父亲华绪富
撰文
儿子华祥名
故乡有名山,曰九宫;故乡有名湾,曰下湾。
我的祖祖辈辈,生活在鄂赣两省交界处,一个叫下湾村的河畔上。
清朝同治时期,家族出了一个叫华功兴的秀才后,一直过着耕读的生活。
年以来,家族四代单传,曾出了两个烈士,四代男人都英年早逝,有三代人靠女人当家立业,持家教子。
今年清明回家,我总算将这段家族苦难史整理了出来,不光想让我家后人进一步继承先辈“百折不挠,重孝重道”的中华美德,也想让读者从中得到启悟:
一部祖辈们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苦难史和奋斗史……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当慎思,当奋斗,当惜福!……
▲图为我的家谱
01
我的天祖父:华功兴
(年—年)
同治二年(年)六月初四日巳时(9时至11时左右),一声婴啼,划破长空,打破了下湾村应有的宁静——我的天祖,也是我祖父的曾祖父华功兴终于出生了。
华功兴,考名为长庚,别号梅亭,从小发奋图强,刻苦读书,是远近闻名的秀才。
16岁时,华功兴娶附近横圳湾大户人家乐殷的长女乐秋凤为妻。秋凤大家闺秀,美貌聪慧,贤良淑德,两人结婚可谓是郞才女貌,琴瑟调和,天作之合。
婚后,两人十分恩爱,男的边教书育人,边考取功名;女的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邻里纷纷称赞。
家谱记载,清光绪庚辰年(年)12月18日,在电闪雷雨中,时年17岁的华功兴与18岁的秋凤,生下一子,取名华允炎。
痛惜的是,乐秋凤生下华允炎,抛下幼子,竟怀恨谢世。
谱载,乐秋凤生于同治年壬戍(年)9月24日子时,殁于光绪丙戍年(年)三月初一,终年24岁。
听祖母追忆,秋凤是遭人暗算被冤死的!
缘起于村里有个男人喜欢守身如玉的她,在屡屡被拒后,于是设计暗害她,悄悄编了一些纸条,上面写满了荒唐之言,再悄悄地将纸条抛到她家里。
一天,华功兴教书回家,看到纸条后,十分气愤,质问秋凤。秋凤性情刚烈,百口难辨,只好以死来证明自己清白。真可谓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秋凤死后,其父乐殷带着族人,前来华氏抄家;而在此前的一个晚上,华功兴也将华氏族人接在一起安排好后事,第二天刚蒙蒙亮,就赶往当时的阳新县府告官去了。
乐氏族人扑了个空;后来知府彻查真相,华功兴才免于刑罚。
后来,骚扰者也得到了应有的处罚——用今天的视角看都属于性骚扰,以清代为例,女性被调戏,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换回法律对骚扰者的制裁。
据家谱记载:“华功兴,应试院试获取头场”——这里称的院试为第一场考试,也称首场和初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分为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
综上可以推出,华功兴考得最好的一次是,初试(头场)过了,复试就没有考过。
史记,明清时期,举人是指乡试中试的人,三年一届,每届在每个省录取名额为50名左右。举人为朝中预备干部,可享有国家的有关工资待遇按时发工资,还可免去亩地的税款租赋;一般中举后,基本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24岁痛失爱妻后,华功兴一生未再娶,孑然一身,教书为生,过着耕读生活,屡次考举,屡次落第。——光绪29年(年),华功兴郁郁而终,追随爱妻而去,时年40岁。
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祖母常将先祖华功兴传下来的书箱,给我装书——那书箱是竹编成的,已磨得发亮,可以背在肩上。
昨天,父亲与我查家谱时,遗憾地说道:“功兴公还留下了一个砚台,我年轻时见过,可惜这宝贝现在找不到了,不然还可以给你写字沾点文气。”
▲图为我的故乡
02
我的高祖父:华允炎
(年—年)
华功兴逝世时,其子华允炎(我祖父的祖父)17岁;后来,他娶了通山县沙店陷凹王绍赛长女王闲贞为妻。
婚后第二年,清光绪二世年(年)四月初十几时,21岁的华允炎与20岁的王闲贞,生下爱子华成基。
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多灾多难之家——时针指向光绪甲辰年(年)6月14日申时:
那一刻,华允炎不幸病逝,时年24岁。后葬于下湾斗门老屋后华氏坟山。
王闲贞,出生于清光绪七年(年)六月四日申时;在丈夫不幸早逝时,她时年才23岁,而儿子华成基3岁。
在那个饿死人的旧社会,丈夫死后,一个女人带着幼子,生活的艰难,现在人常难以体会!
王闲贞在丈夫死去三年后,本湾斗门一位与她死去的丈夫同姓的男人爱上了她。
我查过华氏宗谱,该男此前娶有一妻,育有一女,其妻在华允炎谢世后第三年也死了。要是现在,男的亡妻,女的亡夫,年龄又差一两岁,也是蛮般配的。可是在清朝的旧社会,这段感情还是严禁的。——因为曾经的丈夫系同族远亲,且辈份还要大四代。
两人相爱后,受族人非议,王闲贞和相爱的人,无奈只好带着幼子投奔娘家——通山县沙店陷凹湾。
后来,两人在沙店陷凹紧邻的村湾——巴焦窝(我的出生地)相爱一辈子。
但,王闲贞终究没有等来解放,等来婚姻的名义——年正月25日卯时,终年68岁的她,离开了人世,后葬于沙店巴蕉窝泉口。
儿时,祖母常常带我去那里上坟,她说这王氏太婆的坟,是祖父生前选的风水宝地,因为祖父选中这风水宝地后,数代单传的祖父,竟生下父亲兄妹六人,这也是祖上世世代代积的德。
每次上坟,祖母会让我在坟头至少磕三个头,(现在想来,每次都有十多个),并告诫我:王氏太婆将来也一定会保佑我,发奋读书,像先祖华功兴一样成个好秀才,去考取功名。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今年清明,我冒雨回到故乡扫墓,想起祖上的血泪史,夜不能寐,于是起床冥思苦想:吾辈生性笨拙,如今还能靠码字为生,与祖母指点和先祖的保佑息息相关吧!
▲图为我的故乡
03
我的曾祖父:华成基
(年—不详)
曾祖父华成基3岁时,其父亲华允炎永离了人间,由母亲王闲贞含辛茹苦拉扯大。
成人后的华成基,一心报国,参加红军,后牺牲于阳新后瑙山。
据其战友追忆,当时华成基让战友先跑,自己守后,敌兵追至,在一个石坎上,最后一个爬坎的他,终究没有翻过去,不幸中弹身亡。
父亲查过湖北省通山县烈士林园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单,至今刻有“华成基”三个醒目的大字。约10年前,父亲还作为烈士后代,去县民政局领了一块光荣墓碑,后竖埋在烈士母亲王闲贞的坟边上。
每年扫墓,父亲都会指着刻有这鲜红字样:“烈士华成基同志永垂不朽”的墓碑,神色凝重地向我说道:
“这是假坟,因为当时战乱,家里又穷,牺牲几年之后,家人才得知,捐献的身躯更是无处可找!”
华成基壮烈牺牲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没有考证,祖母说大约在30岁左右!
华成基生前,娶沙店乔木泉王禹成之女王义冬(我的曾祖母)为妻,后育有两子,长子华先福(我的祖父),次子华先?。
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四处逮捕红军家属。在丈夫华成基牺牲后,曾祖母得知国民党第二天要逮捕她,于是在一个大雨雷电的夜晚,连夜与本湾的两个红军家属,翻过了湖北省通山县最高山太平山,从湖北省逃至江西省,后与该省九江市武宁县甫田乡一潘姓人家结婚,生有一子,但在三岁时就夭折了。
直至解放后,祖父四外寻母,终于在江西武宁县甫田乡找到了曾祖母,当时曾祖母竟一时认不出亲生儿子来,竟问祖父:
“你这个老弟,你来我家干什么?”
祖父眼泪哗哗地流,自己母亲竟然一时认不出亲生的儿子。真可谓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
……
曾祖母后来才得知,次子华先?已于十多岁时饿死,更是痛不欲生……
而彼时她长子,我的祖父华先福,已结婚生子。
至今,家乡的老人,还常与我提起曾祖母聪明贤惠的往事。
曾祖母逃至江西后,与那潘姓人家结婚时,其儿子后来娶了第二任妻子,曾祖母视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为自己的亲孙子加以抚养。
因为辈份与我父相符,且小时候与我父亲一起长大,我喊他们为潘叔叔,潘阿姨。两人也发奋读书,后都成了江西省武宁县的人民教师,一个还当了校长,现均已退休。
前几年的清明节,他们寻根而来,来曾祖母坟前拜祭,哭得十分感人,也让一旁的我潸然泪下……
解放后,曾祖母在丈夫逝世后,一个人身在异乡,后被父亲和伯父叔叔们接回我的老家,安度晚年。——据潘叔叔昨天跟我回忆,当时他与潘阿姨听说曾祖母要回我老家,十分难过也不愿意,但曾祖母最终还是被接回。
年12月25日未时,时年80岁的曾祖母谢世,那一年我5岁。
我还有依稀的记忆,约在40年前,在我三四岁时,在许多个大雪纷飞的寒夜,满头银发的曾祖母,将藏在床头的鸡蛋,悄悄拿出来在火炉边烧给我一个人吃。
至今每每念想曾祖母,童年的饥饿肠胃里,充盈的是烧蛋的味道!——那是我一生吃过最香的鸡蛋,此后我40多年从未有吃过烧过的鸡蛋了。
▲图为我的故乡
04
我的祖父:华先福
(年—年)
我一生没有见过我的祖父,不知祖父长得什么模样。
祖父华先福出生于民国12年(年)9月20日午时,生有五子一女:我的伯父华绪荣、华绪华,我的父亲华绪富,我的叔叔华绪贵和华绪寿,还有我的姑妈华银贵。
父亲说,祖父取这样的名字,寓意:荣、华、富、贵、寿,无奈另一个伯父华绪华,早年夭折了。
可见,在一个祖祖辈辈多灾多难的家庭,祖父对于美好生活是多么的向往啊。
听父亲说,在他生下时,一个算命先生来我家,说是我父亲的命与我祖父命相克。
一语成谶——没想后来悲剧还是得到了应验。
对此,祖父还是相信了算命先生,在我父亲出生一岁时,被送至父亲祖母的妹妹家里寄养,直至上学后,父亲又被曾祖母王义冬从家乡接到她逃嫁的地方生活。
父亲常跟我说,他在曾祖母逃嫁的地方生活了近10年,从4岁到14岁左右。
就在我父亲14岁,小学快毕业时,父亲才被接回我的老家读书。也是在这一年,祖父突生急病,肚子剧烈地痛,医院途中,就走了。后来,我听说犯的可能是急性阑尾炎。
由于我的家乡,处在鄂赣交界大山深处,医院就有多公里,况且60年代的中国乡下,医院也没有动手术的设备。
祖父走后,父亲兄妹六人,生活的压力就如一座大山,压向我祖母与曾祖母,而且当时曾祖母已逃嫁外省异乡。
在那个文革时期,家乡饿死了不少人。天性好强的曾祖母,在祖父早逝后,在我家里最困难的时期,将他的孙辈们,我的父亲华绪富,叔父华绪贵,姑母华银贵接到甫田乡抚养。
▲图为我的故乡
05
我的祖母:凃必顺
(年—年)
祖母常说,她一岁就被养父抱来抚养,因为她父母早逝,所以一辈子也不知亲生父母生得什么模样——一如我至今不知祖父长得什么样子。
谱载,民国十七年(年)六月初七未时,祖母凃必顺生于通山县横石镇凃坑湾。
在那个自然灾害饿死人的年代,祖母在一岁时,被上文提到我的曾祖父华成基的堂兄华成良抱来抚养——华成良与王氏夫妇一生未育。
不幸再次降临——祖母的养父华成良,在他30岁左右时,即是民国十八年(年),参加红军壮烈牺牲。
听父亲说,他壮烈牺牲后,葬在湖北省阳新县某处,后来祖父多次前往寻找,终究未果。
谱载,华成良,生于清光绪三三年(年)3月24日亥时;除了壮烈牺牲外,生前其它事迹,没有考证。
祖母在养父华成良牺牲后,由养母王氏抚养成人,从两岁不到就来我先祖生活的地方——通山县洪港斗门,并在这里长大。
华成良之妻王氏生于年4月14日辰时,殁时家谱未记,现葬于华氏坟山,有碑为证。
华成良壮烈牺牲后,祖母祖父在他的两个堂弟华成焰和华成达大力撮合下,两人结婚了。拿祖母的话说,这是亲上加上亲。这段婚姻当时还引来邻里称赞。(注:华成良、华成焰、华成达、华成才,四人的上一辈系亲兄弟。)
今年清明节,我与华成才的长子华跃进一起冒着大雨去为先祖扫墓,爬山途中,他边走边向我深情地回忆道:因为华成良是烈士,他们在解放初期,还享受过烈士后代的光荣待遇。
在祖父40岁病逝时,祖母在曾祖母王义冬的帮助下,一手将我父亲兄妹六人抚养成人。
祖母走时,是年7月1日,终年72岁——也是我人生最贫穷最愁苦的时刻,那一年我25岁。
今年清明前,夜雨滂沱,我连续三天梦见敬爱的祖母。
祖母有五个孙子,但生前最疼我,并对于我最寄于厚望。儿时记忆中,祖母常带我去上坟,并常告诫我:
我们祖祖辈辈活得真的不易,没有一代是没有死人的,不是饿死,就是冤死,还有病死和战死,为了国家贡献了两个烈士,死时都不到三十岁,终于换来新社会,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个秀才,像功兴公一样也去考取功名!
逝者安息,生者如斯。祖母离世20年后的清明,我烧了我的第三本新书,送给一字不识的祖母,天堂的祖母想必还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我,鞭策着我,保佑着我……
今年清明之夜,在下湾村斗门老家里,在漆黑的夜里,我再次想起了我的祖母,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看见雨滴时缓时急地打在玻璃上,映出时隐时现的人影,我又好像见到了我敬爱的祖母了……
▲图为我的故乡
06
(年—致未来)
人一旦有了根,精神便会丰盈起来,就像树一样,有了根才会茁壮成长。
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也是一样……
尽管先人已去,但先祖之血液仍然流淌在我的身躯里,先祖努力活着的精神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昨夜,年迈犯病的父亲,顫顫巍巍地拿出家谱。我屈指一算,从我祖父的曾祖父出生那年,即同治二年(年)算起至现在,横跨七代人,距今长达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此刻,我将这些文字发至亲人群——以我父亲一辈命名的“荣华富贵一家亲”的家族群,并情不自禁加上这样一段话:
这年,也是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年;
一部祖辈们的血泪史,也折射出一部中国近代苦难史。它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苦痛……
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当慎思,当奋斗,当惜福!(完)
▲我的家谱年清明节于故乡
年4月10日夜修改于南京
(作者系财经作家,资深媒体人,已出版三部个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