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庭最怕开刀的中西医外科名家

专家简介

朱培庭,上海市名中医,国家教委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历任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中医外科负责人,上海市中医胆道疾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为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院胆道外科主任、胆道研究室主任,国际华夏医学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等奖项;先后承担国家委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课题2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奖近20项;编著专著《实用中医胆病学》,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余篇。

六月的某个上午,当我们遵约来到上海中医院胆道外科朱培庭教授诊室时,他正和他的学生张静喆聊着病例。见我们到访,朱培庭连忙起身热情迎接,把我们让进诊室。

“我最怕的就是开刀,我不要做外科医生。”刚坐定,朱培庭便对我们调皮地“抱怨”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正宗‘留级生’。”“哦?”“朱老师向来幽默。”此时,陪同采访的张静喆笑着解释,“朱老师,您就别卖关子了。”“好好好,且听我慢慢道来。”于是,采访便在“留级生”这个关键词上慢慢展开。

“留级生”的初心不改

垂髫小儿,5岁上学,谁知,因伤寒休学1年,这是朱培庭的第一次留级。待到初中,因双腿关节炎影响走路,再次休学1年,这是朱培庭的第二次留级。时光推移,转瞬到了高考前夕,由于之前的2次休学,家人决定让朱培庭学医,一来能照顾自己,二来能救济他人,意义双重,加之其堂叔朱锡祺为当时的上海医院第五门诊部的名老中医,因此,在两方因素的推动下,朱培庭以第一志愿填报了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

“高中时期,我的学习成绩不算太差,班主任见我报考中医,特地找我问为什么不填报西医。”原来,刚成立2年的上海中医学院风声未起,鲜人问津,班主任考虑其前程,特来劝说。但当朱培庭擦去志愿单上的上海中医学院这6个字,落笔重填时,他的心却在隐隐作痛,思索几秒后,相同的6个字再次跃然纸上。朱培庭说,他是铁了心要学中医的,既不能辜负家人也不能辜负自己。于是,他秉持初衷,毅然递交了以第一志愿为“上海中医学院”的高考志愿单。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夏,朱培庭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医学院录取,方向是中医学专业。

考上大学的朱培庭,正好赶上“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开学第一任务是在人民公社参与劳动。于是,朱培庭与同学们一起前往颛桥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挖井劳作。半年后劳动结束,一心想着回学校上课的朱培庭双腿关节炎复发,疼痛难忍,再次难以行走,无奈之下,朱培庭申请休学,回家休养,而这便是其第三次留级。

回家之后,父亲立即带着朱培庭四处求医。医院骨科在沪上颇有名气,父亲寻到当时的骨科主任周公南,周主任给予激素治疗,治疗一阶段,疗效甚微,激素的副作用显现,朱培庭出现了满月脸,最后,周主任建议朱父带朱培庭转诊中医。十七八岁的朱培庭不甘心年纪轻轻就与拐杖为伴,求医心切,他立即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中医门诊部,接待他们的医生是茅晨声。茅主任经过辨证论治,拟定采用着肉灸为其治疗。着肉灸,即直接将艾炷放于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火燃烧的一种古老灸法。由于要耐受高温灼痛,治疗前茅医生再三询问朱培庭受不受得住,一心盼着自己能够正常行走的他连连点头。于是,1个月的艰苦治疗便开始了。

“茅医生先在我背上定画格子,取36个穴位,每天选取几个穴位进行着肉灸,灸好以后贴上橡皮膏药,在结痂未脱落时揭开,让其溃破、排脓,排出的脓液很臭。”1个月以后,奇迹出现,朱培庭能够脱离拐杖由家人搀扶爬楼3层,这对于1个月前迈步都费力的他来说无疑是见到了胜利的曙光,如同漆黑的海面突现灯塔,给人希望。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虽然行走能力已恢复大半,但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导致朱培庭的腿部肌肉萎缩、无力,无法坚持长时间的行走。为了增加腿部肌肉,恢复腿部力量,朱培庭又踏上了腿部肌肉复健之路,他开始练习太极拳。

“我家附近是静安公园,有位专门教吴式太极拳的师傅每天在那里教拳法,康复心切,我就去了,花了一周的时间学会了整套,随后在家里独自练习。”经过3个月的练习,朱培庭不仅明显感到腿部有了力量,而且,他还深深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在一呼一吸、一上一下、一阴一阳中,调节着人体气血,达到旁若无人之境界,既颐养性情,又健体强身。

复健成功后,朱培庭申请复学,重回学校,这时的他不仅要补齐落下的所有课程,还要跟着学习同期课业,用他的话说,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先把该补的都补全了。“当时就是埋头苦读,一心扑在学业上,只要和学业有关的,我都走在前列,因为站在第一排才能看得清嘛。比如上针灸课,我是班里的针灸课代表,任课教师是陆瘦燕,他需要演示针刺手法的时候,我就上去做模特,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进针手法以及体会得气之感,顺便还能当场巩固一下穴位名称,一箭三雕。”说到此处,朱培庭突然感慨,他说,今日能同大家坐在一起相聊,完全受惠于中医,自己的命就是中医救回来的,那时的他已经做好为中医事业奋斗一辈子的决心,因为,学好中医,造福百姓,才能回报中医的“救命之恩”。

打破西医“金科玉律”

毕业以后,一心想进内科的朱培庭被分配至针灸科任职。但他服从安排,前往针灸科报到,跟随朱汝功老师临证学习。

“那时候是夏季,冬病夏治的患者特别多,一天针灸将近90人,说实话,对我体力的考验还是蛮大的。但是2个月刚过,人事科又来通知我,让我转去外科,一听到外科两个字,我慌了,这是我最不要去的科室。”或许这就是天意,朱培庭命中注定要与外科结缘,既然逃不掉,那就全盘接受。最终,朱培庭鼓起勇气踏进了外科的大门,师从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院支部响应号召,立即成立急腹症研究小组:以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徐长生两位先生为首,外科主治医生杨志良以及刚刚毕业的朱培庭,四人组成研究团队,医院医院(现医院)行急腹症研究工作。

“进了急腹症小组就得硬着头皮上手术台,因为急腹症起病急,常常需要手术治疗,另外,当时的西医对中医的认识是:中医就是内科,不懂外科。所以,我刚进去,医院的医生出考题:会外科洗手法吗?会穿手术衣吗?我都做了正确回答。”培训过后,朱培庭正式上岗,先在急诊做开刀助手,帮着拉钩,之后,随杨志良医生一起,挑起了急诊手术的重担。

急腹症当中发病第一位的是急性阑尾炎。一日,解放日报上的一则报道引起了顾伯华和徐长生两位先生的注意,报道称:一艘远洋轮在航行途中,因船员突发急性阑尾炎被迫停靠就近国家以求帮助,最终船员获救,脱离生命危险。其实,在年,二位老先生运用复方大黄牡丹汤九味药治疗急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例,取得满意疗效。而正是这则报道让二位先生开拓了科研思路:何不中医中用,传承创新,精简用药,行小复方,剂型改革的研究。“中医汤药大黄牡丹汤可以治疗急性阑尾炎,若在突发情况下,患者不能第一时间接受手术治疗的前提下,先给予大黄牡丹汤口服,稳住症情,那么,就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另外,我们的山区、边区、广大农村地区都很贫穷,缺医少药,若能精简用药,做到‘验便廉’,这对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说干就干,经研究,团队成功将九味药浓缩成四味药,方药组成:大黄、红藤、蒲公英、厚朴,实现小复方,遂投入临床应用,结果显示,疗效与九味药无差异。但由于这精简而成的小复方依旧是水煎方,不便随身携带,两位先生便与中药教研室的两位老师商议,将其做成片剂。想法一出,立即合作,最终做成每片0.5克的片剂,每日服用50片。“每天服用50片,怎么吃得下,阑尾炎患者,本身消化道症状就重,胃口差,根本吃不下50片片剂,于是,我们再次改革,深入研究,最终制成现在的锦红片,每片0.38克,一天服用15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培庭说,现在回想起来,先生们的思想很超前,正真诠释了“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之后,医院铺开使用,医院也为团队敞开大门,医院、医院、医院等,因疗效显著,深受好评。然而正因为中药锦红片的一炮而红,对西医治疗阑尾炎的“金科玉律”发起了极大的挑战。

“西方医学多年以来对阑尾炎的治疗方案是‘一经诊断就必须手术’,这是西医治疗阑尾炎的‘金科玉律’,然而我们总结临床,运用锦红片治疗单纯性和早期化脓性阑尾炎例,治愈率高达90%,为此,这对西医治疗阑尾炎的‘金科玉律’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于是,西医对我们发起挑战,提出既然能够治疗单纯性和化脓性阑尾炎,那么,对于老年人、小儿以及血吸虫病患者的阑尾炎诊治,是否能获取同样的收效呢?因为,这三类人群更容易发生阑尾穿孔。”为了证实药物的有效性,朱培庭等人被派往浙江省嘉兴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嘉兴是当时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多到什么程度,一张病床,床上一位病人,床下一位病人,铺块毯子就当床位用,因为患者太多,床位不够。我依然被分在急诊,一晚上仅阑尾炎手术就有5~6台,当地的外科医生没日没夜地扑在手术台上,相当辛苦。当我们把药带过去,给当地患者服用,连续做了例,结果显示,临床疗效与上海地区不是血吸虫病患者的阑尾炎疗效一样,同样取得了90%的治愈率,这一临床研究数据一经报道,顿时让西医同仁佩服得心服口服。”

十年后,卫生局专门组织了专员前医院回访,询问当时一起参与开展阑尾炎临床研究的医生,他们不约而同用同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当时的情形,“患者服用中药以后,症情稳定,我们外科医生实现了自己解放自己,晚上值班可以不用开刀了”。

学验俱丰继往开来

嘉兴的研究工作结束以后,医院,随顾伯华参与建设外科病房。“我们从5张床位开始,逐渐扩大至1个病区,三十几张床位,最终形成现在的坐拥6个病区近张床位的规模,科室如同我的孩子一样,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科室在成长,朱培庭也在慢慢蜕变,不经意间,朱培庭已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科室带头人、学科领跑者。执掌科室后,在他的带领下,率先在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即手术配合中药,双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另外,由其带头研发的上海地区第一个国家级中药三类新药胆宁片,使众多胆石患者免受开刀之苦,对此,朱培庭作了详细介绍。

“当时胆道患者增多,我们开始着手新药的研究,在锦红片的基础上行研发创新工作。”朱培庭率团队在总结了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发病规律后发现,属于肝阴不足型者占55.47%,表现为胁痛隐隐、头晕眼花、口干欲饮、腰酸不适、舌干少苔,或中有裂纹,脉弦细,而且,50岁以上年龄组中,肝阴不足型的比例占72.37%,符合《黄帝内经》所谓“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及朱丹溪“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观点。另有44.53%属肝胆气郁型。“因为肝阴不足型患者服用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舒肝理气的汤药效果不显著,但用一贯煎益气养阴的药反而疗效好。”当即团队建立对照组,肝胆气郁型患者使用疏肝利胆加上养肝的汤药,肝阴不足型患者单纯使用养肝柔肝的汤药,疗效皆令人满意。以此,在锦红片的基础上,成功开发胆宁片和芍杞颗粒。之后,团队还与西药胆维他做同期对照,疗效优于胆维他,动物实验、药理研究完全一样。“所以中医辨证很奥妙,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同病异治的思维,才能开发出2个胆道新药。”

研发成功后,胆宁片于年成功上市,成为“文革”后国家新药政法颁发后上海地区的第一个中药三类新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40)。胆宁片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加拿大卫生部完全承认其“功能主治”的中成药,是中医药走在国际前列的药物。胆宁片大获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使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朱培庭率团队再次深入研究,选取大黄、陈皮、虎杖3味中药,形成新一代中药制剂“清胆胶囊”(证书编号:国药证字Z20053),最终也获得了国家中药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除了新药的研发,朱培庭还首创“胆病从肝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胆道疾病的基本原则,不仅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认为,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后则必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可见肝与胆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现代解剖、生理学认为,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血管、神经均来源于肝脏的分枝;胆道系统由胆囊、肝外胆管、各级肝内胆管、肝脏毛细胆管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胆红素、胆酸等胆汁成分通过肝细胞进行代谢;肝与胆共同发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可见,肝与胆密不可分。

“国人的胆结石成因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我们以胆色素胆管结石为主,但是,结石是如何形成的,医学上依旧道不清机理,个人观点是深层部位的结石不仅仅在胆囊,还有胆管,这跟肝细胞有关。胆汁是肝细胞分泌出来的,肝功能异常,分泌出非正常胆汁,肝脏胆管长度比长江还长,胆汁经过如此长的胆管,里面的色素成分发生改变,泥沙样,聚集到后面就变成结石,好比长江下游的淤泥,道理是相同的。另外,也有人研究胆管壁的超微结构类似月球表面,坑坑洼洼,从流体力学考虑,非正常胆汁旋转到最后,也易形成结石。”胆病多由肝而生,肝之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形成胆道疾病。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胆石病即是一种由肝而生之病。中医认为,情志不舒,或郁怒日久,以致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利,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与胆汁胶结,痰浊瘀血内结于肝胆等均可致胆汁排泄不畅,凝结而为石。

朱培庭还坚持中医学习西医外科手术方法,但要慎重选择手术疗法。他举例,上海地区胆囊癌的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五,上海的开刀率很高,切除胆囊后的肠癌发生率增加1%,这是因为胆汁储存在胆囊里,胆汁中有一种致癌因素能被胆囊处理,一旦切除胆囊,胆囊的这一功能消失,无法消灭致癌因素,一旦其进入肠道与细菌结合,便可发展为肠癌。因此,医生在选择手术疗法的时候,应当先考虑是否可以行非手术疗法,从而保证患者的最大利益。“开刀从预防开始,不是说开了刀患者就痊愈,身为外科医生,我们不仅仅要会开刀,开好刀,我们同样要兼顾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否则就失去了治疗意义。”

如今,临证五十余载的朱培庭早已是上海市名中医,胆道外科大家。他说,能有今天的成就,少不了恩师的栽培。“恩师顾伯华和徐长生,一中一西,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中西医的精髓,更是体悟到了何谓‘传承创新’,另一位就是杨志良主任,他当时是党代表、支部书记,他始终保持政治立场的坚定,从而给予我援手,一直鼓励我、支持我。”

采访尾声,朱培庭表示,想要发扬中医,必须坚持传承创新,想要做好中西医结合,必须学好西医治法,取长补短,才能提高临证能力。“青年医生要走老一辈的道路,在行走中发现问题,开拓思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把中医药好好的传承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中医人要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为健康中国,为中医中药的振兴做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卫岚旻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ss/7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