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也分体质中医告诉你9大体质的吃素注意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次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同样喝一杯冷饮,有的人吃了啥事没有,而有的人一喝就拉肚子;同样是熬夜,有的人第二天就长“熬夜痘”,而有的人皮肤依然很光洁。中医对此一语破的,这跟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很大关系。从中医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吃素的人也不例外。虽说素食养生,但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按照自己体质选择食材与烹饪方式,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素食者约有七成左右体质偏寒”;营养学的解释是“长期吃素,由于营养摄取容易失衡,体质往往偏虚”。严格从营养学说来,偏虚也许算不上病。但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广泛联系的,既对立又统一,通过这样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是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以上中医认为是病,而治疗的原则就是让不平衡的调整回归平衡。也就是“虚则补之”,“寒则热之”,有气虚就补气,血虚就补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质调理,也是各种传统养生学的基本逻辑之一。根据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决定标准》,体质共分为九个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分类的判定标准是依据个人身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率方面来归类。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症,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进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上面这些同样适用于我们素食者,因而正确的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所以要问吃素要注意哪些,首先要了解自己属于什么体质,再“对症吃素”。

一、平和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最平衡,要保持

饮食规律,多吃五谷杂粮及果蔬,少吃过于油腻以及辛辣之物。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吸烟不喝酒。饮食应有节、不过饥过饱,不要吃过冷过热和不干净的食物。

不要轻易进补,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

二、阴虚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怕热不怕冷

清淡易消化、滋补肾阴的食物,如百合、绿豆、梨、芝麻、糯米、豆腐、甘蔗、荸荠等。

油腻燥烈辛辣之物,如辣椒、姜、瓜子等。

三、阳虚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喜暖怕冷

易消化、温热的食物,如姜、花椒、胡椒等。

浓茶、生冷食物、产气食物,如黄瓜、柿子、冬瓜、藕、莴苣、梨、西瓜、荸荠等。

四、气虚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易感冒

性质平和、偏温、容易消化、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香菇、大枣、桂圆、小米、银耳、胡萝卜、山药等。

油腻、不易消化、生冷、寒苦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五、痰湿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体型肥胖

健脾利湿、宣肺化痰的食物,如白萝卜、冬瓜、荸荠、紫菜、枇杷、白果、西瓜、扁豆、包菜、蚕豆等。

甜、粘、油腻的食物,如油炸物等。

六、湿热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爱长痘

清淡、甘寒的食物,如薏米、番茄、黄瓜、西瓜、绿豆、空心菜、苦瓜、番茄、莲藕、香蕉、葫芦等。

厚味、辛辣、大热大补的食物,如辣椒、姜、胡椒、花椒等。

七、血瘀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皮肤晦暗

甘温、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黑豆、糙米、茄子、海带、山楂、柚子、橙子、胡萝卜、紫菜等。

高盐、高油等会加重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如油炸食物。

八、特禀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容易过敏

平和、偏温补、养肺气的食物,如小米、杏仁、银耳、苹果等。

辛辣之品、发物,如荞麦面、辣椒、姜、胡椒、花椒、菠萝、葡萄柚、浓茶等。

九、气郁体质吃素注意事项

关键词:神情抑郁

多吃能行气解郁的食物,如海带、小麦、莲子、香蕉、萝卜、山楂、金橘等。

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芹菜、西蓝花、卷心菜、玉米等。

关于个人体质的形成,事实上众说纷纭。但是中医基本可以把它的成因分为两个主要因素:1、是先天遗传;2、后天生活作息。这在现代医学上有很好的解释,比如现在育儿经验都强调婴幼儿从怀孕到2周岁的天对往后身体健康有关键作用;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不良的生活作息是导致身体亚健康的主要诱因。因此素食者也有必要了解形成我们体质的具体原因,更有利于我们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中医将体质形成的具体原因分为以下九点:

一,父母体质

素食丨修心

先天禀赋就好比身体的“配置”,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体质的主线、基调。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的体质特征通过遗传,使后代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特点。父母的体质强弱对子代有明显的影响,《论衡·气寿》云:“禀气渥(浓,厚的意思)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短寿。”说明父母的体质强弱也决定了子代的体质强弱和寿命长短。许多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也和父母体质有关,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等。《医宗金鉴》云:“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父母在怀孕前后的身体状况对子代的体质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父母是否近亲结婚,在怀孕前是否从事有毒工种,或者酗酒等,这些对子代的体质俱能产生影响。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结婚怀孕之前,最好将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到较佳状态,把胎儿赖以生存的“土壤”调理好,这样才利于后代形成良好的体质。这也是许多素食者反复强调胎里素的主要缘由。

二,饮食营养

素食丨修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药王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也是决定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饮食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致密。”也就是说,饮食的五味调和,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可增强人的体质。若饮食失度,或偏食、偏嗜等,都会造成气血阴阳失调,导致体质改变,乃至于引起疾病,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病从口入”。《景岳全书》云:“如以素禀阳刚,而恃强无畏,纵嗜寒凉,久其久也,而阳气受伤,则阳变为阴矣;或以阴柔,而素耽辛热,久之则阴日乏涸,而阴变为阳矣。”《黄帝内经》中多次谈到饮食偏嗜对机体的危害,如“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以及五味偏嗜会引起人体脏气偏盛衰而产生病变等。由此看出合理的素食饮食也应该是品种多样,搭配合理,定时定量,五味调和。尽量不要挑食,不要只吃一两种主要食材,一定要多,要丰富;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也别刻意控制。如此则水谷之精充足,脏腑组织得养,有利于形成良好体质。

不良饮食习惯对体质的影响:

饮食量少——气血生化不足——促生气虚质

饮食过量——损伤脾胃——促生痰湿质加重气虚质

嗜食寒凉生冷——损伤阳气——促生阳虚质、血瘀质

嗜食辛辣温热——产热、损伤阴液——促生湿热质、阴虚质

过量食咸——水液停聚——促生湿热质、阴虚质

过量甜腻——助生痰——促生痰湿质、湿热质

过量饮酒——酿生湿热——促生湿热质

吸烟——燥热伤阴——促生阴虚质、湿热质

盲目滋补——营养过剩——促生痰湿质、湿热质

三,生活起居

素食丨修心

生活起居对体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生活起居包括按时作息,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持居住环境干净、通风、舒适宜人等,这些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质。古代的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春季开始劳作,冬天开始修养,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合一”。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起居不定时,长期熬夜,就会造成体质改变。

四,劳逸因素

素食丨修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强筋壮骨,通利关节。调畅气机,增强脏腑功能;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劳逸适度,能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维护和增强体质。而过度的劳累和安逸,则有损体质。长期过度劳作,易消耗气血,损伤筋骨肌肉,使脏腑精气不足,功能减退,容易促生气虚质。《素问·举通论》云:“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容易使人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可形成痰湿、淤血质,或形成气虚质。《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灵枢·根结》亦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

五,精神因素

素食丨修心情志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消极或负面的情绪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下降,而使体质偏颇,甚至引发疾病。国外精神病专家指出:“人精神受痛苦,就意味着身体健康遭到至少长达5年的损害。”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情志对于脏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惊)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要善于调节情绪,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维护身体的健康。古语云:“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就是这个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六,年龄因素

素食丨修心

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人”,生命过程具有“生、长、壮、老、已”的基本变化规律,体质随着生命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灵枢·天年》和《素问·上古天真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体脏腑精气旺盛与年龄的关系。根据年龄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小儿期、青年期、中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等几种体质。小儿生机旺盛,犹如初升之旭日,古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其精气阴阳均为充分成熟,故又成为“稚阴稚阳”。体质特点前人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筋骨未坚,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青年时期气血渐盛,肾气旺盛,机体发育逐渐成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中年体质特点为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失调,体质逐渐下降。更年期是由中年转入老年的过渡时期,体质特点为全身各系统功能衰退,生理活动转向低谷。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出现生理衰退,体质也日渐虚衰。《灵枢·营卫盛会篇》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老年体质具有精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两个特点。

七,性别因素

素食丨修心性别也是影响体质的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男属阳,女属阴。”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魁梧,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外向,粗犷,心胸开阔;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型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喜静,细腻,多愁善感。此外,“女子以血为本”,女性由于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过程,多表现为血虚或血淤的体质。总的来看,男性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多于女性;女性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则明显多于男性。

八,环境因素

素食丨修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环境特点,人的体质与人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也密切相关。《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说:“人禀天地之元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一般而言,恶劣的气候环境培养了人的健壮的体魄和强悍的气质,舒适的气候环境则造就了人的娇弱的体质和温顺的性格。我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湿润的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性气候。因此,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东南方人体质多瘦弱,腠理偏疏松。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时代,人类的体质呈现出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变化趋向。《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因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对于造成这种“古今之异”的原因,《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分析:“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身宦之行,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而“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因此,时世之异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社会动乱、战争连年、灾荒饥饿、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贫富急剧变化等都是对人的体质有不利影响。《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指出:那些经历“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的人群,其体质虚衰者多见,表现为“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养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想要正确的吃素养生,一定要仔细去了解自己的体质,只要我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然后在日常饮食中留意调节,就很容易达到中医中说的“治其未生、治其未成”让身体一直处于健康充沛的有利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fy/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