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学期,学校以光速完成了我们的课程和考试,随后安排了这次为期三个月的见习。
见习之前班里开动员大会,平姐说,之前有同学问她,医院什么都不会,要怎么办啊,平姐笑了:“你不用怕,你肯定什么都不会。”大家也笑了,确实,三个月下来才明白,当初她说得非常对。
从理论到实践,医院,这之间仿佛隔着一条银河,书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到了临床,你才明白,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三个月不长不短,分给每个科的时间都不多,但感谢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倾囊相授,我们学到很多。
外科
常见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疝气、痔疮、胆囊及泌尿系结石、甲肿、烫烧伤……
新技能:消毒√、换药√、穿手术衣√、观摩手术√、写病记√、全身体格检查√、烫烧伤程度评估√、补液原则√、贴验单√……
来之前听说外科很闲,惊喜的是第一天就碰上带教有一台阑尾切除术,对于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小孩纸来说简直是太新奇了,第一次进手术室哎,然而,事实证明,太兴奋激动又什么都不懂的话,是一定会被嫌弃的。
手术室的护士姐姐真的好凶哦,从穿洗手衣、洗手、戴手套、穿手术衣、站在旁边观摩……全程,没有一刻不被吐槽。
“同学你的帽子怎么戴的,头发全部收进去!”
“同学你的手不准过肩,重新洗手!”
“来跟着我穿手术衣!手别放那么高!”
“别乱动,不准碰任何绿色的东西!”
“站着干嘛戴手套啊!”
“离他远点!”
……
第一次来我也很无奈/委屈脸。
当天下午护士姐姐们又特地给培训了一次穿手术衣以及相关流程,嗯,之后就好多了。
其实手术室里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过了主要步骤之后医生们就开始闲聊打趣调节气氛,果然,当初在果壳上看到的那些段子,是源于生活的。对比第一天和第二天两台急性阑尾炎手术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嗯,肥还是要减的,那脂肪层看起来简直是太……不可描述了。
外科带教田师兄是个大长腿欧巴,依稀记得刚到的时候他带我去换药,然后一脸得意地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胶带要平行体表纵轴贴吗?”hhh,莫名感觉他有点萌。
跟着师兄一个周,学到蛮多,消毒药品选择、换药步骤、病程记录书写、开医嘱、写处方、全面体格检查、查房基本原则……从一开始被嫌弃到后来师兄会满意的点头,有进步呀总是会很开心。
略遗憾是,一个周来,虽然我万般期待,田师兄也只在夜班的时候收了一个病人,庆幸的是,跟着谭师兄值班的时候收了仨,然后就第一次完成了入院记录和首记,听他讲了甲亢的常规治疗方案和烫烧伤的程度分级,跟着谢师姐又收了仨,上了一台外痔环切术。
以及,谢谢大大们聚餐的那顿粥底火锅,被惊艳到。
妇科
常见疾病:盆腔炎、早孕、月经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纤维瘤……
新技能:观摩人流手术√、取白带√……
我妇科带教是酷酷的晓燕老师,神似杨千嬅!
正好遇上端午放假,在妇科就只呆了四天,再加上这里的妇科只有门诊,所以就很闲,日常是看病、看书、看人流。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觉得我们是见习生也就不叫我们做什么事,后来主动提出要试试取白带、做双合诊,老师也很乐意的答应了,白带取过了,可是没碰见适合做双合诊的病人。
所以呀,就应该一开始的时候就跟老师提出你想要做什么,大多数老师是会愿意去教你的,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学、主不主动。
有幸参与了一台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做一助,其实也就是些擦血、压线、剪线的小工作,但是听见老师的鼓励夸奖还是很开心的。
又及,手术过程真的是,很暴力啊,开个小口各种拉扯找出那颗纤维瘤然后剪掉它。
又又及,纤维瘤的手感,真的是,很Q弹呐。
第一次看人流手术,比想象中快太多了,手术过程也就几分钟,不过真的相当血腥,看着最后洗出来的那团白色绒毛,甚或是都有了些人形的胚胎,觉得心酸。有些小姑娘,还不到二十岁,看着真的蛮心疼的。
之前有个师兄说,男生们真的都应该来看看人流手术。
说,得,真,对!
内一科
常见疾病:肺心病、慢阻肺、肺癌、心衰……
新技能:上心监√、做心电图√、心肺听诊√、病历书写√……
医院最忙的科室,来科室的第一天上午,就碰上了抢救。
一群医生护士紧急但有秩序地准备着各种器具,轮番上阵给病人做心肺复苏,看着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而我们就站在旁边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眉头紧锁、碍手碍脚的感觉真是太无力了。
所幸,病人的生命体征慢慢恢复了正常,随后转进了ICU。幸好啊,抢救过来了,可是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能做什么呢,我学了三年呀,为什么感觉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呢?
我们差得还太远,仅有理论基础,没有任何临床经验。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专业,你需要在临床上去摸爬滚打,慢慢磨砺,慢慢成长。
突然进入到一个每天早上交班半小时,查房至少一个小时的科室,工作紧凑了许多。虽然开始的时候因为恰好少了一台电脑,所以只能坐在师姐旁边默默观看,但是师姐还是教给我许多东西。
外科是术科,写的病历都比较简单,而内科的病历则要求详细精准。师姐又从头给我讲了一遍病历的基本书写方法,每天日常病程记录需要记录哪些东西、如何分析检查结果及治疗用药,入院症见的阴性症状要注意区分哪些地方……
特别喜欢师姐的一点是,她对病人真的是超级有耐心超级贴心,印象很深刻是她教一位有些耳背的老大爷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乐呵呵地讲几次看大爷没懂,又反复示范了好几次,后来大爷好转出院的时候特地过来跟师姐道了谢才离开。就很感慨,觉得这样的医患关系,真好啊。
除此之外,师姐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聊些学习、工作经验,就像是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
你在临床上经历的那些无能为力的时刻,会让你黯然神伤,让你埋怨自己,但是同时,它们也会激励着你去不断努力和前进,你付出了很多,在你看到ICU的病人睁开眼睛看着你笑,伸出手想要跟你握握手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康复科
常见疾病:中风后遗症、面瘫、腰椎腰间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痛……
新技能:针刺√、电针√、火针√、温针灸√、艾灸√、拔罐√……
康复科遇到一个很棒的带教,腾叔啦。
去的第一天上午,师兄先示范了一遍扎针,然后就递过来一排一寸针示意我扎肾俞、大肠俞,我一愣——虽然平时也拿自己和同学练针,但是还没扎过病人呢,有点方——不过还是接过针,深呼吸,按自己平时练针的方式扎了进去,然后加电、上神灯。
后来师兄说,进针的时候不够果断,破皮慢了,病人会更疼,要多练习。
每天跟着师兄,查房、扎针、加电、拔针……做得多了,就顺手多了。走的时候师兄说,破皮还是不够迅速,要继续练习。嗯呐,我记得了。
在康复科看到针灸的治疗确实是很显著的,特别是对面瘫、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疗效好呢,医患关系也特别融洽。
科室氛围让我有种今后想从事针灸行业的想法,嗯,初步打算。
这大概也是见习的一个目的所在,学校安排我们轮各个科室,去近距离了解各个科室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然后更切实地为自己今后做打算。
一个周,在腾叔这里了解了很多以前没怎么听过的临床应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筋膜理论、扳机点、易罐应用、浮针等等,突然认识到我如果要深究一门学科的话,除了课本上、学校里教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大一片世界需要自己去慢慢探索,需要加倍地下功夫才行。
除此之外呢,腾叔还给讲了很多学习、工作经验,分享了他在重庆的旅程,不过当一只单身狗老是听着他讲他们夫妻俩在重庆吃了些啥啥啥的时候,是感觉受到了思乡之情和狗粮双重暴击的。
开玩笑啦。
谢谢腾叔的梅县腌面,一支留作纪念的浮针,以及会永远记得的脊神经损伤定位。
骨科
常见疾病: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指末端开放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新技能:换药√、拆线√、缝针√、钉皮肤钉√、示指局部麻醉√……-
骨科是我见过查房的时候最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子的科室,大长腿主任在前面飞奔,一堆医生在后面疾步跟着,每到自己管的病人的时候就冲上去汇报病情。
嗯,轮到我们带教的时候,我们就冲上去汇报病情,所有的老师们都很配合地让出一条道,“同学你进去看看吧”,然后我们就直面主任的提问/我真的非常想配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幸好带教让我们提前看了看书,最后听到主任说“这批来的同学还不错哦”的时候,感动得不能自已。
骨科的日常,查房、开医嘱、换药、上手术。
第一次跟着巫大师收示指末端开放性骨折的病人的时候,
巫大师问我“打过麻醉吗”。
“没有”。
“看过打麻醉吗”。
“看过”。
“那来试试吧”。
我一脸震惊地听着他讲完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然后就拿着注射器上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加上理论学习,印象真的是非常深刻。
跟着巫大师换过药、清过创、拆过线、缝过针、钉过皮肤钉……学习了非常多东西,他是一个非常愿意教学生东西、愿意让学生上手的带教,超棒!
除此之外,巫大师会每天让学生回去看书然后待门诊的时候就会检查,这段时间把各大关节以及附近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挨着挨着复习了一遍,特别是手外科的相关知识,最开心就是被巫大师夸说“看书很认真,水平很不错”啦。
印象很深刻是巫大师给腱鞘炎的病人讲解病情,总是会拿两个杯子和一支笔来当比方,把笔当作肌腱,当肌腱发生炎症、肿胀时就无法正常在鞘管内(两个杯子之间的空隙)活动,因此摩擦、挤压产生疼痛。
很形象,很清楚。对呀,给病人解释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子才对。谢谢巫大师的示范,学习了。
内三科
常见疾病:糖尿病、脑梗赛、脑出血、房颤……
新技能:血糖监测√、房颤听诊√、病历书写√……
内三科,是所有见习科室里面过得最轻松的,跟着丽丽师姐,上午正常上班,下午班两点半上四点钟下,夜班四点钟上六点钟下,第一天四点钟下了班竟感觉有些不适应。
两个周,医院工作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说交接班的时候一定要先查房看看其他医生交到你手上的病人的情况,要了解全区病人的情况,预见性地解决问题,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手忙脚乱的去处理,这很重要。
内三科看到最多的就是糖尿病,这里比较特色的治疗方案是强化治疗。
针对那些初发、未经用药、心肺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通过大剂量胰岛素冲击约两周、控制饮食和高强度的运动方案,将血糖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效果好的话后期就不再需要用胰岛素和降糖药,但是仍需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
轮科的时候看到一个约半年前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回来复查,如今血糖已恢复正常,体重也控制得相当好,一个特别成功的例子。不过师姐说强化治疗一定要患者特别配合才行,好些人都没办法接受那么高强度的运动,所以呀,最终真的还是得看自己。
印象很深刻的病人一个是脑梗塞、房颤的阿婆,她入院的时候环境、人物定向力基本丧失,完全无法正确回答出自己在哪里以及她和家人的关系,随后经过治疗每天一点一点地好转,开医院住院,知道陪着她的人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前几天听阿婆的心率快,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典型的房颤,后来也慢慢的开始慢下来,心率脉搏慢慢接近,变得规则,基本情况也好转了许多,我出科的前一天,她就出院了,看着病人慢慢好转的感觉,真好。
对比起来隔壁房的另一个阿婆情况就差多了,剑突下压痛入院的,中度贫血,不能讲话不能进食,问家里人呢什么都不知道,就说阿婆高血压,吃没吃药也不知道,后来师姐就只能先对症治疗加做全面检查。
哎,老人家啊,还是要多关心多照顾的,谁不会老呢?
内二科
常见病:肝硬化、慢乙肝、消化性溃疡、肝性脑病、胃炎……
新技能:观摩胃镜√、病历书写√、移动性浊音叩诊√、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去内二科的第一天,师兄查完房之后跟我说:“我查完啦,你去跟其他老师看看吧。我病人多的时候你不在。”然后就潇洒地回办公室了。
大概就是立下这个flag之后吧,他就,每次值班都收三四个病人,加上整理病历,真的快忙到飞起来了,当然,我是比较开心有事可做啦。
之前到一个科室师兄师姐一般是先让写日常病程记录,写了几天之后才开始教写入院和首记,这次,从我某天收病人的时候问了师兄一句“师兄这个首记是不是写***啊”之后,师兄说“你先去写,写完我给你改”,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内二科大概是我首记和入院些得最多的一个科室了,同一天上午班写两个夜班写一个,对于以前都过得悠哉游哉的我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但是很开心,带教纠正了我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情痛苦,体温这种属于体征的范畴不应该写在“入院症见”里面、体征和症状要分清,如何精简语言,阴性症状应该写在“有”的后面而不要混在一起……总是犯很多低级错误的见习生呀,这样子应该印象很深刻了,但是,病重1床是他值夜班半夜收的,那份病历真的不是我写的呀。
师兄对见习生的要求着重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所以他会让我每天回去看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然后值班的时候就先检查掌握的情况然后再系统地讲解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治方法、临床疗效及治疗经验。两个周下来,对以前学习的理论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并且结合临床加深了印象,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靠谱的呀。
又及,内二科师兄的眼睛真的好好看。
儿科
常见疾病:腹痛、腹泻、发热、手足口病……
新技能:腹泻治疗√、儿科用药原则√、……
在儿科看到了手足口病特征性的疱疹,就像师姐说的一样,见一次一辈子都会记得了。
儿科的病人比较少,不过师姐人超好,除了讲一些常见疾病的诊疗用药之外,师姐给讲了许多生活、工作经验,获益匪浅。
还有呀,师姐的睫毛超长,简直是自带眼线的效果,不戴眼镜的时候美呆!
三个月过得很快,真的是一眨眼就过了,虽然开始来的时候对这里除了空调没有任何好感,但是慢慢相处下来,还是蛮喜欢这座城市的,在这儿遇见的人,都很好,在这儿看见的天,都很漂亮。
遗憾是,过不了语言这个大关,所以基本上就没有单独去问诊过。庆幸是,带教们知道我听不懂所以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时候都会再概括性讲一遍,同组的小伙伴也可以充当翻译,还好啊,虽然到如今仍然只会讲些“早晨”、“唔该”、“点解”,但基本上都能听得懂了。
三个月,多谢关照。感谢外科带教田浩师兄以及谭俊杰师兄、谢梅娟师姐,妇科带教陈晓燕师姐,内一科带教姚琴师姐,康复科带教李崇腾师兄,骨科带教巫敬文师兄,内三科带教张丽丽师姐,内二科带教吴小卫师兄,儿科带教谢翠容师姐,医务科曾淑仪师姐,同组小伙伴李健忠同学,以及我最最最可爱的舍友们。
感谢相遇。
附加部分
吃喝玩乐,后三个方面我都没发现什么特别的,所以就着重讲讲第一个方面吧。
医院食堂的饭票八块钱一张,如果在医生或者阿姨那里买的话就五块,有时候带教老师会直接给,不过小食堂的饭菜……嗯,青菜是没什么盐的,肉丸都是加陈皮的,番茄炒蛋基本都是西红柿,烧鸭里面都是洋葱,味道,自己体会吧,最好吃的菜是煎鸡蛋,直到有一天,我遇到它们中一面咸一面没盐的一员……
吃外面的话选择就比较多了,不过相对学校那边来讲消费会高一些。
先放图。
五谷渔粉和台湾大碗面是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的第一选择;
宿舍楼下不远的广来旺(图右上)味道重一点,吃了很久食堂没味道的茄子之后突然在广来旺吃到红烧茄瓜饭的时候感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医院右边的潮发记味道很像味广辉,喜欢他们家的豉油鸡干捞河粉;
潮发记斜对面有一家梅县腌面,很特别,他们家的枸杞叶汤很好喝,开始喝的时候有点苦,随之而来是甘甜的感觉;
梅县腌面往里的巷子里有一家冬瓜火锅,就是在冬瓜锅里面煮汤锅呀,味道很好,煮完了之后就可以叫老板切冬瓜煮进去,不用自己拿勺子刮,老板会叫住你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在云吞街的云吞(图左上)六块钱吃到超级饱,第一次吃拌云吞加了花生碎觉得很惊艳,不过后来再去吃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煮太久太粘了就不再喜欢了;
鹤山云吞对面的那家瓦撑饭17块选3个肉,味道还行,米饭好评;
医院旁边十字路口那家煲仔饭,看王者荣耀段位打折,他们家的银鱼茄子饭很好吃,肉饼饭一般,青菜很好;
煲仔饭旁边那家瓦撑饭不怎么好吃,菜太咸;
旁边的方味濑粉,濑粉呢是高明的特色,不过我们几个都不怎么喜欢,大概我们比较重口?
去沃尔玛的路上有一家甲天下桂林米粉,他们家的螺蛳粉(图左下)真的超级惊艳,超级,当然这建立在你跟我一样重口的基础上;
沃尔玛四楼的烤鱼是我在广州吃过比较好吃的,美团团下来也比较便宜,可以推荐;
沃尔玛五楼的烤肉味道还不错,好几次小聚餐都是在这里的,五楼的寿司也蛮好吃的;
大润发四楼的三汁焖锅超级好吃,我们吃的是焖海鱼(图右下),选的香辣酱汁,很鲜美;
三汁焖锅旁边有一家自助烤肉,每次路过都觉得很香,但是去吃的时候觉得……味道真的一般……
最后就是外科聚餐的时候那家和盛盛粥底火锅啦,很特别,味道很棒,牛肉丸和虾最喜欢,也是佛山特色,可以试试。
写完才发现,原来在高明也吃了这么多东西呀,如此说来,长肉……也是应该的。
另外,说说健身房咯,有在办一张两个月的健身卡,,健身房的小姐姐和教练人都很好,设施,对我来说算是够用了吧,毕竟我用的最多的也就是跑步机而已,偶尔练练背、偶尔练练腹,不懂就问教练,去上过瑜伽课和爵士课,动作不协调爵士跟不上所以后来就只上瑜伽啦,健身房的瑜伽肯定没有专门教瑜伽的那么抓动作抓得仔细,不过老师也算是蛮负责的了,看到错的地方会指出来。最后……虽然我去健身的频率也不算很低,但是我还是一斤没变,不过我觉得某傻逼说得对,我应该庆幸,这说明,要是我不去的话,还会长肉的。嗯,有道理。
全文完。用来纪念我见习三个月的小日子,写给自己。
红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