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6月19日,杭州港东村,老人们居住的别墅。74岁的王桂芬在菜地摘取蔬菜。6月23日,别墅内7名老人拍下合影。6月19日,杭州港东村,老人将每次的花费全部记录下来。6月20日,杭州港东村,老人们坐在一起就餐。A12-A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陶冉年6月19日,杭州萧山区的一个体育馆里,今夏最火爆的女团综艺节目正在准备最终的决赛。60公里外的一幢别墅里,没有人关心哪个少女将会出道,哪个将被淘汰。年轻人的热闹离他们远去。和女孩子在闪光的粉色舞台上不断提及的梦想、C位、努力不同,11个老人面对的命题是——孤独、健康和死亡。别墅热闹起来下午4点半,日子从厨房的火焰里点燃,朝别墅上空升起。豆腐皮切成薄片,在油锅里煎到微微金黄,表面鼓起小泡。小张正在做烧素鸡,炸完捞起来放冷水里浸泡,“口感脆不脆就靠这一步”。小张61岁,只因是这里最年轻的一对夫妻,大家叫他“小张”。退休后,他在朋友的公司里帮忙卖空调,回家后又钻进厨房,帮聘请的烧菜阿姨做饭。窗外34度,闷热。花白的寸头上挂满汗珠,他干脆脱掉上衣,光膀子在厨房里走动。食指伸进铁锅滚烫的红烧汤汁里蘸了一下,放到嘴边舔了舔,“嗯,可以”。他的妻子玲玲,正在楼上的麻将桌上激战——“吃!”“碰!”“自摸!”“爆头!”桌上全是手,在张麻将牌间灵活地抓起、放下、挪移。眼花缭乱间,一局打完了。麻将牌的撞击声和着高一阵低一阵的蝉鸣,与阿姨们的笑谈交织在一起,这座位于郊区农村平米的三层小楼里,共9间卧室,每间带独立厕所和淋浴房。设计时原本考虑儿子、女儿、外孙女各一间,但他们在城里都有房,基本不回来住。一年多前,这个城堡般的房子里冷冷清清,只有78岁的别墅主人朱荣林和74岁的妻子王桂芬,“要么就吵架,要么就不说话。”所在的港东村也不过20户人家。年,朱荣林在这里出生,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任教,年才从城区搬回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朱荣林言语不多,嗓音有些哑,和妻子一起出门,他通常落在后面十几米远,小心地迈着步子,头部和双肩向前微微伸探,后背弓起一道弯。两年前,膀胱里的一颗肿瘤拜访了朱荣林。手术后,他不像从前一样爱出门,整天窝在沙发里唉声叹气。年5月8日,王桂芬联系当地媒体登了一则“招租启事”,以每月1元或更低的价格招募六七十岁的老人住进自家别墅,成为“抱团养老”的发起人。“为了让朱荣林开心点,我也减轻一些家务负担。”年纪大了,王桂芬时常感到孤独,“想找些伙伴,说说话。”10天后,就有对老年夫妻报名。7月3日,其中的5对正式入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经历了“文革”中的插队、下乡和兵团建设,生养了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退休前是印刷工、电信工、首饰销售员、企业干部……儿女成家后,他们面临着几乎同样的处境——空巢。原本素不相识的他们结成团体,共同抵御衰老和孤独。有人中途退场,有人留下,又有新人加入,目前这里共住了11人,年龄相加超过岁。岁月正偷走他们的睡眠、结实的筋骨和四肢末端热乎乎的血液循环。黄昏时分,一阵疾风伴着雷电吹进来。这个下午,王桂芬赢了80块钱。麻将桌边的搪瓷盘里,二十几颗新鲜的杨梅正红,江南的“梅雨”到了。摩擦,摩擦7点不到,几位男士已在厨房的清晨里,蒸好红薯。王桂芬挑了最小最歪的一个。有人问,“大姐,还有那么多,你干吗吃这个?”她笑眯眯地没吭声,又问了一遍才答,“后起床的该说,怎么给我剩这么差的啦?”她退休前管理一家人的化工厂,除朱荣林喊她“老太婆”,其他人都尊称一声“大姐”。从住进这座房子开始,喜欢吃肉的和喜欢吃素的共享一日三餐,体重斤的和斤的分摊饭钱,不善言辞的男人容忍着女人之间停不下来的叽叽喳喳。起床时间相差4个小时,一天的摩擦从早晨就开始了。冬天用高压锅煮稀饭,起床晚的抱怨放冷了,王桂芬专门换了保温锅。这里所有的账目透明:朝南房间月租金1元,其他朝向的1元。房租用于支付聘请的三个工人工资,厨师每天做两顿饭,每月0元,修建草木的园丁0元,保洁阿姨每周打扫两次1元。饭厅里的小本子上,每人名字后面都跟着一连串“正”字:吃一顿早饭是一画,午饭和晚饭是两画,月底按“正”字笔画数结算。最初是按天算,有人提出对只吃一餐的人不公平,王桂芬把规矩改成现在的样子。选房客时她挑的也是本地人,规避饮食习惯的矛盾。每家认真执行着轮流值日的规则,包括做早餐、买菜、帮厨、洗碗等。但周旋在11个人之间,王桂芬还是觉得累心。“那能有多累?”她回复了一个微笑,额头的皱纹更深了,眼神避开瞥向一边,欲言又止。早餐结束后,68岁的俞幼蒂和63岁的金珏坐在窗边剥豆子。她俩是第一批入住的房客,平常被称呼为“渔儿”和“菊儿”,显得亲切。噼里啪啦的杭州话从她们嘴里蹦出来,像刚剥出来的豆子,“单买四块钱一斤,十块钱能买三四斤。”空气好、房租便宜、饭菜新鲜便宜、有人做伴,是她们来这里的四大理由。每次值日买菜,她们喜欢多买一些,剥完的豆子拿塑料袋密封放进冰箱,雨天不用再去买,客人来了也方便加菜,最重要的是——省钱。对价格的敏锐,大部分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王桂芬曾依靠那双手,白天拿试管调制盐酸硫酸,挣每月29.5元的工资。晚上她给女儿缝鞋子,应对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山路。其他人买菜她有时跟着去,“买不好进进出出相差太大。”66岁的老蒋觉得没必要那么节省,“新鲜的菜4块钱一斤已经蛮好,她们非要到那么远的地方,买了以后就冻上有什么好吃的?”他做过电视节目编导,脑袋上总有一顶贝雷帽,今年1月份才搬进来,住在三楼朝东的房间。洗碗时,他把手机打开,边洗边听廖昌永的《草原之夜》。他不明白,再过十几年想吃也吃不了,想动也动不了,这人生最后一段路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三个女的我不好讲,要是男的,我就要讲。”“他姓蒋,很会讲的,可是呢,光讲不做。”渔儿的丈夫毛毛和老蒋争吵过,他说家务活老蒋从来躲着走,“媒体来他才来,平常不怎么来。他很热心,忙前忙后接待,这点还是要肯定的。”毛毛也遭到过其他人的吐槽。原先,晚上六个人打扑克,三人一组。毛毛输了牌很较真,会埋怨队友。于是,晚饭后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此搁浅,大家吃完饭散步回来,各自回房。结束了那些孩子般荒谬的纠纷,第二天早晨他们又坐在一张桌子上,从同一个盘子里夹起同一个菜。“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6月22日一早,朱荣林、王桂芬和老蒋不到8点就出门了,到杭州电视台录节目。地铁上,看到老蒋掏出三四页密密麻麻的稿纸,拿起钢笔又添了两句话,王桂芬不屑地笑了笑,“准备什么啊?人家问什么,随随便便讲就好啦。”几个月来,媒体的邀约不断。老蒋翻开一个文件夹,收藏着自年5月8日第一次公开招募老人至今的所有纸质新闻。“没有一个媒体是我找来的,都是记者主动上门,说明什么?”老蒋经常引用《人民日报》时评文章里一句话,“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根据文中提到的权威统计,截至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占总人口17.3%。一般认为,老年人口占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上午10点,录影棚里的聚光灯打亮,照在三人脸上。16个嘉宾围坐在一起,关于养老新模式的两个小时讨论里,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集中在他们三人身上。杭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徐主任发言说,目前政策仍集中在对“失能”、“失智”老人医养结合的保障建设方面,还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qcs/1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