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本地制造了许多出口创汇木器。除了算盘和桌椅板凳类实用器,还有杯、筒、碗、罐等海黄工艺品。
如今这些小件也成了收藏品,细心的木友会发现其中盘子很少。即便偶尔遇到个“盘”,要么美观不足,要么直径偏小,最多只能算是个“碟”。
黄花梨盘少,主要是出于惜料和省钱的原因。要想称之为“盘”,直径一般得二十厘米以上。这么大的黄花梨心材已不算小,除了使用剩下的余料,没有人舍得切这么粗的整段来做个圆盘。
其次,木盘的形状也分三六九等。随意掏挖一个盘子不难,但想要做到器型讲究并不容易。就算是尺寸够大,一般的黄花梨盘子也形状简陋,难以激起收藏的兴趣。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今年夏天的一只圆盘,以其绰绰有余的大小和惟妙惟肖的外形,向人证明黄花梨木盘也是可以很精美的。
黄花梨圆盘,直径24.3厘米,据介绍制作于明晚期。虽然看不出断代依据,本文照例沿用,以示对藏家的敬意。
木盘不曲不翘,外廓为正圆形,从上往下看有微微落堂的圆底、弧形向上的内壁和翻卷向外的盘口,面积达到理所当然的盘型。
盘口向水平方向伸展,形成约一厘米宽的边沿。盘沿下大幅内收,整圈木料被挖去,使盘壁厚度上下均匀。
轮廓连续起伏,至底压一道宽边,竖直起圈足台阶,四平八稳落地。
盘底踩出一大一小两级台阶,大的是以造圈足内廓为目的,小圆则为消除残留的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外形和日常用盘十分相像,黄花梨老木盘透出瓷器神韵,这在木器中是绝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