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利脱贫攻坚看岐山rdquo征文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各级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扎实推进,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户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为展现我县各级党员干部不负重托、攻坚克难,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进事迹,讲好岐山脱贫故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办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看岐山”主题征文活动。“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34

情满扶贫路

——鲁家庄村脱贫攻坚纪实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两峰对立,巨壑中分,奇观胜景美不胜收。古往今来,崛山以它的高耸雄浑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也护佑着它脚下的鲁家庄村。错落有致的大瓦房、二层楼,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装置有序的健身器材,舒适的公共座椅,醒目的文化墙,青青矗立的刺柏,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的故乡鲁家庄村,让身为游子的我感到由衷的自豪。我和扶贫下派干部陈新岗书记从鲁家庄村委会出来时,一轮暖阳正好破云而出。我抬眼望,清亮亮黑苍苍的崛山横亘在北端,一股无法名状的情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果说,贫困曾是一座大山,千百年来压在困难农民的心头,而党的扶贫政策就像一轮冬日的暖阳,照亮了贫困户的生活,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鲁家庄村的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经过六年时间努力,终于让全村户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全部走上了致富道路。

李满仓笑了

李满仓,崛二组村民,今年58岁。十几年前,他一家人还居住在深山冢子河村的茅草屋,靠天吃饭,一年打不下多少粮食,缺衣少食,生活十分困难;加上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离外面最近的公路也要十五里,两个孩子的读书都是问题。山里水质不好,他和兄弟都患上大骨节病,落下了终身残疾。妻子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情况时好时坏,生活根本不能自理。近年来,在岐山县委组织部和蒲村镇党委的关心下,国家出资3.9万元为他建起了新房,水电一步到位;山上31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他领到了补助款;免费享受残疾人创业基金元补助;村上还为他小额信贷1万元,支持他发展家禽养殖产业;经研究决定,他和兄弟李玉仓就职公益岗位,分别担任村护林员和卫生保洁员,每月补贴元;全家都吃上了低保,每月有了元收入。崛山森林茂密,空气清新,特别适合家禽牲畜饲养。利用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李满仓散养土鸡余只,每年肉鸡和鸡蛋收入可达4万多元;女儿李金花、侄女李金兰享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双双考上大学本科,成为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目前,大女儿已经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医生。如今,李满仓的生活蒸蒸日上,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作为坚守大山深处的最后一人,李满仓一家顺利脱贫,变成全村人人羡慕的对象。我随同陈书记到达他家时正是三九天气,和暖的阳光洒在房前崖畔上,几百只鸡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觅食。红公鸡矫健高大,红翎管鲜红肥厚,鸡毛鲜亮;枣红色的母鸡个个肥美结实,鹅和鸭子也长得洁白健壮。李满仓原来居住的两孔窑洞门开着,成为鸡鸭鹅晚上栖息的好场所。李玉仓笑着告诉我们:“窑洞里暖和,把窑洞口用铁丝网拦住,能够防止黄鼠狼偷鸡。”他身穿蓝灰色的西服,见到我们,一直袖着手在笑,笑得不大的眼睛也眯起来,看上去心情非常愉悦。他个头不高,也就一米六左右,以往干不了什么大活。他说,他哥满仓正在屋里睡午觉呢!女儿李金兰从牡丹江师范学院7月就要毕业了,前一段成天在网上给别人上网课!满仓家有两套房子,一处是崛山村委会原来的办公场所,他现在和病妻、玉仓住在里面,烟熏火燎,房子看上去有点旧了;一处就在对面,是政府出资修建的三间新瓦房,红铁门,带有防盗栅栏的铝合金窗子,女儿和侄女一人一间,住在里面。我推门进去看了看,两个炕上非常平整,一个炕上还暖着一床花条纹的被子,白墙上贴着一些花花绿绿的招贴画,屋子看去非常整洁。电话忽然响起来。随着李玉仓的喊声,从对面房里“飞出”一个脸色红润的姑娘,中等个,白净脸,非常秀气。从玉仓含笑追随的目光,我们知道这正是他的姑娘金兰。李玉仓进屋为我们拿来了一个蓝色的夹子,夹子上方有一行习总书记的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打开第一页,原来是贫困户精准帮扶纪实资料薄。一页页翻开,有家庭基本信息表、精准帮扶措施表、年详实帮扶计划、干部帮扶责任书等,都填写得十分完善,字字清晰。看着这么厚厚的簿子,我被扶贫干部为了帮扶满仓一家所做的工作深深感动,也庆幸满仓遇到这么负责任的扶贫干部。是的,李满仓一家只是普通的贫困户,党和政府为了让他们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有学上,有保障,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呀!我们有这么多献身基层的好干部,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党和政府的嘱托放在心上,真正践行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李满仓这时也从屋里出来了。看到陈书记和我,只管张着缺了门牙的嘴呵呵地笑。陈书记对他说:“老李,金花医院的医生,你要变成城里人了,姑娘接你住楼房你去不去呀?”“不去,不去。”满仓连连摇着手,“陈书记,我现在哪达也不去,就在家好好养鸡呀,党的政策这么好,让我翻了身,我以后就在咱崛山养老呀。”满仓笑了,笑得那么开心。我们听了,也一起大笑起来。

共产党就是好

鲁家庄村位于岐山县蒲村镇北五公里处,属半山区干旱地带,现有耕地亩,林地亩,有13个村民小组户人。因为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年之前,贫困人口数量居全镇之首。祁昌林,白家地组人,精神一级残疾,今年56岁,现一人居住。去年10月一个晚上深夜12点多,严寒封锁了西岐大地,冷风阵阵。村支部书记何小军刚入睡不久,就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何书记,你那边赶紧来人,你村子祁昌林突发疾病了!”电话医院打来的。人命关天!医院抓紧给祁昌林做检查和治疗,边穿衣服边给县委组织部彭磊部长打电话,两人取得联系后迅速驱车飞速向蔡家坡赶去。皎洁的月光冷冷地俯瞰大地,不管人间冷暖。经过检查,祁昌林是急性阑尾炎发作,需要消炎后立即手术。凌晨两点,医院给病人挂上了点滴,彭部长和何书记一直守在他的病床旁,一夜没有合眼,直到第二天午饭后病情稳定,他们才急急赶回单位、村镇。这之后,何书记每天打电话询问祁昌林的病情,医院,为病人签署了手术协议书。祁昌林是五保户,根据政策手术费用全免,但术后需要专人看护。祁昌林没有亲人,何书记就自掏腰包,以每天元花费雇了一位50多岁的妇女专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医院八天的精心治疗,祁昌林恢复了健康。住院期间,何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几次带上营养品、衣服前去探望,关爱这位孤寡老人。医院医生被感动了,鲁家庄村的群众被感动了。出院那天,祁昌林拉着何书记的手,感谢的话语说不出,豆大的泪珠一颗一颗滚落下来。崛山二组55岁的村民罗生岐,桥东村70岁高龄的村民王存岗,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以前,他们住在乌黑的窑洞里,缺少生活保障,困难时靠乞讨流浪度日子。年,国家出资3.9万元为他们盖起3间瓦房,库房、厨房、卧室俱全,水电畅通。年,享受五保待遇,每月补贴元,又为他们办理了残疾证。年,他们被统一送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衣食管护有保障,恢复良好,现在还能干一些轻体力活。为了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何书记带领包抓干部多次带着衣物和营养品,前医院,看望罗生岐、王存岗,嘘寒问暖。逢年过节,他都会买上礼品探望他们,送上问候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情的温馨。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扶贫干部的眼泪

年2月,刚刚接任第一书记的陈新岗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逐村走访贫困户,发现鲁家庄村还有30多户村民住在危房里,生活困难。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盖不起房子,住房条件极差。崛二组的贫困户鲁录昌,孤身住的两孔破旧窑洞,门口裂了大缝,冷风吹,雨雪灌,看起来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非常危险。但他年老体弱,无力修缮。窑洞被熏得黑黄黑黄的,没有电,窑炕早已坍塌,三个石头支一口锅就是锅台,一块旧石板铺上被子将就着睡觉,吃水要到三百米以外的沟里去担。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奈。看到这种情景,陈新岗禁不住流泪了。他没有想到,如今还有这样困难的群众。如何让困难群众能有一个避风挡雨的家,能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挂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心头的大事。危房改造和扶贫搬迁政策为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之初,有的群众半信半疑,舍不得拆除自家的旧房子,担心国家的政策执行不到位。何书记不厌其烦,一次两次、五次八次地上门宣讲国家政策。有的村民提出建新房自己资金不足,村上就多方联系施工队,由施工队统一垫资,等房子盖好,验收合格,国家危房改造款下来后再由村委会统一结算。鲁家庄村的这一做法,后来成为岐山县9个乡镇的样板,其他乡镇纷纷来到鲁家庄参观学习他们危房改造的成功经验。到年底,鲁家庄村危房改造31户,异地搬迁5户15人,罗生岐、王存刚、鲁录昌14户14名等五保户全部住进了国家统一出资为他们盖起的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居住条件艰苦的山里群众,根据个人意愿和家庭人口数量,全部迁入政府分配的岐山惠民新区和蔡家坡移民小区,有水有电有暖气,永远告别了大山,融入到了新的城市生活中。农村人一步跨进城市,变成了幸福的城里人,这可是他们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啊!

小花椒牵出大产业

鲁家庄村属半山区干旱地带,荒山、荒坡、荒沟遍布,以往农作物以小麦、包谷为主。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增加的影响,种粮食不赚钱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于是,许多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到城市打工寻梦,广大的农村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以往热闹的乡村变得空旷而和落寞。如何帮助留守人员增收致富,振兴乡村,推进产业结构就被提上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会地议事日程。根据鲁家庄土地气候特点,他们邀请有关专家前来考察,最终确定引进种植喜阳、耐寒、效益高的花椒产业,打造千亩花椒种植基地,实现花椒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先期,通过典型示范,他们围绕沿山坡4个组环山路以北,建设千亩花椒示范园。目前,全村发展花椒亩,其中带动贫苦户发展花椒亩。年,挂果花椒亩,帮助群众增收万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栽植的亩花椒,为贫困户分红1元。小花椒带动了鲁家庄种植业的蓬勃兴起,寂静的土地再一次焕发了活力。村党总支积极发挥党员示范模范作用,招引种植大户4户。共产党员孙江平流转土地亩,牵头成立了“江平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雪桃亩,花椒60亩,套种药材亩,年用工个,带动20户贫困户年增收3.8万元。鲁家庄村地处乔山南麓缓坡地带,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富含各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须的铁、铜、锌、硒、钙、钾等微量元素,是北方优质小麦的最佳生长地,这里出产的紫麦历来以皮薄、色亮、饱满、磨出的面粉筋道而声名远播,明清时代一直是朝廷贡品岐山挂面的原材料,建国初期,鲁家庄出产的小麦面粉直供陕西省人民政府宾馆,是制作各类陕西面食的最佳选择。为此,村党总支引导群众,建成了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支持宝鸡周原贡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两条宝鸡全市唯一的石磨加工全麦生产线,开展小麦深加工,并带动周边发展优质小麦种植00亩。目前,鲁家庄出产的优质小麦每公斤收购价比市场高出10%,进一步增加了鲁家庄群众的收入,提升了小麦的附加值。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会班子的带领下,到年底,鲁家庄村户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全部走上了致富道路。

责任编辑李三虎

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分享,文图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诉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继续悦读

关于开展“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活动的通知“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汇总·1侯玲:(“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26)扶贫路上再看看,致富路上再干干于萍:(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27)二狗脱贫(小小说)

武宗让:(“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28)老魏爱笑了

于萍:(“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29)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记岐山县蔡家坡镇柳家庄村第一书记王自锋

李娟:(“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30)一腔热情献扶贫满怀爱心为教育——蔡家坡初级中学校长李博兴的教育扶贫故事

邢军:(“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31)二虎(纪实文学)

李莹蔡振文:(“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32)文化教育双扶助,自强不息奏高歌——记凤鸣镇巩寺村脱贫户赵林祥

孟润梅:(“脱贫攻坚看岐山”征文选登·33)牛娃脱贫(小品)

岐山醋粉登上中央电视台视频在这里黄亚利,岐山县蒲村镇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岐山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zz/6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