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腹型过敏性紫癜和急腹症均会出现腹痛症状,尤其是腹型紫癜患者皮肤损害不明显时,两者更难区分,故应进行仔细区分。
典型病例
患儿,男,9岁,因为咳嗽、低热一周,腹痛三天,因为疼痛剧烈,在当地就诊,医生考虑是:急性呼吸道感染、急腹症,给孩子做了腹部探查手术,术中发现肠管大量的充血、水肿,没有肠梗阻的情况,术后第二天双下肢出现皮疹,最后诊断过敏性紫癜(腹型)。
患儿,男,13岁,因「脐周、右下腹疼痛伴纳差6天」入院。在当地卫生室输液治疗效果欠佳入我院,入院大小便正常,T:37.6℃,查体:皮肤黏膜无明显异常,脐周、麦氏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血常规:WBC:12.79×10^9/L、NEU%:77.2%、BCRP高,尿常规、生化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余未见异常。首先考虑急性阑尾炎。当晚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有淡血性渗出,阑尾也确有充血,内粪石数枚,其余肠管未探出异常。术后病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后患者恢复不理想,通气后进食也少,仍时有腹部绞痛,较术前减轻,术后第5天无不适出院。但出院后第3天因「脐周绞痛伴黑便1天」再入院,入院血常规:WBC、NEU%略高于正常,B超示腹腔34mm积液,生化正常,查体见双足背及双肩胛部见少许皮疹,压之不褪色。此时,「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水落石出。
除了腹痛,还有何症状?
过敏性紫癜的腹痛多表现在脐周或以下腹为主的全腹绞痛或钝痛,可有阵发性加剧,体检时腹痛剧烈,无腹肌强直,白细胞数多正常,在病变的早期,大部分病例束臂试验呈阳性,腹痛往往可反复发作。
胃肠道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各种刺激因子作用下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从而致胃肠道黏膜出血、水肿,进而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甚至消化道出血表现。
在腹痛的过程中,患者可以出现消化道出血,一般比较隐匿,出血量较少,主要症状是黑便,而非血便,严重者可发生呕血。
肠套叠是腹型HSP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与特发性肠套叠典型回结肠位置相比,HSP肠套叠大约70%的病例为回肠套叠,30%为回结肠部,对于小肠套叠腹部彩超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空气灌肠透视检查。其并发症有肠坏死、肠穿孔、肠系膜血管炎、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积水、蛋白丢失性肠病及肠壁下血肿致肠梗阻等。
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进食鱼、虾蟹、蛋、乳等食物史,应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接触花粉、虫叮咬、疫苗接种史;
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常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可伴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由于浆液血性分泌物渗人肠壁,致粘膜下水肿、出血,引起肠不规则蠕动可致肠套叠;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大多正常、伴感染时可增高,有寄生虫感染者嗜酸粒细胞可增多,失血过多可伴贫血。部分病人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要点
1.病因防治:尽可能寻找及祛除病因和致病因素:消除病灶、驱虫,避免再次接触或服用可疑的致敏物品、药物及食物。
2.糖皮质激素:单纯使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解痉剂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性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腹痛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但激素类药物治疗疗程不宜过长,以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激素药物多是暂时控制病情,患者存在病情反复的可能。
3.静注免疫球蛋白:有报道静注免疫球蛋白能明显改善HSP坏死性皮疹、严重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肠出血、肠梗阻等,可以减少治疗过程中激素的用量,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增强患儿抵抗力,降低复发率;但缺乏良好的临床RCT研究证据,且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HSP适应证和剂量还不确定,有待于临床研究证实。
腹部体检对「外科急腹症」诊断存有疑问时,不要急于剖腹探查,需短期内细致观察,反复体检,除可以发现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迟发皮肤症状外,对其他内科急腹症的定位定性也有重要意义。
来源:“普外时间”等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