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康碧尔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因四肢麻木无力,逐步双下肢无力发展双上肢无力,无法行走入院。经诊断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及时给予甲强龙针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经过3次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四肢麻木无力明显好转,双下肢能抬起,搀扶下能行走。现已出院,院外继续药物治疗,定期复诊。
1
主诉
四肢麻木无力10天。
2
现病史:
患者,女,63岁。10天前患者感冒后出现四肢麻木无力,逐步双下肢无力发展双上肢无力,无法行走,症状逐步加重,病程中无肌肉疼痛,肢体无力无晨幕重情况,无吞咽困难、饮水发呛、无大小便失控等,无胸痛、咳嗽咳痰、胸闷情况,医院行电解质示:正常,肌电图室:四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效差,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以“四肢乏力原因待查”为诊断收入我科。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可,大便未解,小便正常,体力明显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
3
既病史:
否认“冠心病史”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史,外伤史;无输血及献血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进行。患高血压病2年,血压 达/mmHg,口服降压药物(具体不详),血压控制可。
4
体格检查:
T:36.5℃P:80次/分R:20次/分BP:/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差,自主体位,轮椅推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染、皮疹、出血点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均为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毛发分布正常,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鼻腔无异常分泌物,乳突,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牙列齐,咽腔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两侧颈静脉无怒张,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浊音界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双肺触觉语颤正常,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能明示,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率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为触及,肝脾、双肾区无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平均5次/分;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双下肢无水肿。
5
专科检查:
神志清,精神可,右利手,言语尚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瞳孔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唇鼻沟对称,示齿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灵敏。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肌腱反射消失。深、浅感觉检查无明显异常,共济运动无法配合。颈软,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双侧Hoffman征阴性,双侧巴氏征未引出。
6
诊断:
入院诊断:1、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高血压2级、极高危组。
出院诊断:1、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高血压2级、极高危组;3、2型糖尿病;4、电解质紊乱。
7
治疗过程:
完善血脂、血糖、肌电图、腰穿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甲强龙针剂冲击,使用免疫球蛋白吸附治疗。于年12月12号血浆置换一次,12月13号给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连续3次。同时改善微循环、护胃、营养神经、稳定血压、血糖、康复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诉四肢麻木无力明显好转,双下肢能抬起,搀扶下能行走。双手持物较稳,无气短,无吞咽困难、胸闷,进食,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双上肢、右下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稍减弱,深浅感觉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减弱,双侧巴氏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踝征阴性,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试验均稳准。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系统的病变范围广泛而弥散,主要侵犯脊神经、脊神经根及神经末梢,也常常累及脑神经,有时也可侵犯脊髓、脊膜和脑部。本病病因目前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感染或自身免疫有关。近年来,国外倾向于GBS为一种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曾从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周围神经髓鞘的抗体,抗体随病情的回复而迅速下降。
患者因四肢麻木无力,逐步发展至双上、下肢无力,无法行走入院。经诊断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给予甲强龙针冲击治疗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疗法,可以清除血浆中的髓鞘*性抗体,抗原-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复合物,从而减少和避免神经髓鞘的中*性损害,促进髓鞘的修复和再生,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性患者。相比血浆置换,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发生出血、血栓、感染、过敏反应等并发症可能性很低,效果更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