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帆的餐盘美学我要让每道菜都有中国魂澎

<

80后艺术家谢帆,

曾经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期间他做了7年的艺术家助理,

白天上班,晚上画画,

机械化的生活

一度让他感到焦虑、迷茫……

年,30岁出头的谢帆

选择回到家乡四川,

一边画画,一边吃遍家乡的各种美食。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不在于吃,

而是盛放菜肴的器皿;

只有使用中国人自己做的盘子,

中国菜才有了灵魂。

于是他自学陶艺,

做出的盘子不仅好看,

还特别能衬托出中餐的美,

甚至激发厨师们的灵感,

研发出新的菜式。

喻波、王勇、林敏怡、陈涛,

一众美食界的大咖

都争相想要他的盘子。

现在,谢帆在成都峨眉影厂附近

买下了一套60平米的老房子,

他会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

邀请美食界的朋友们一起煮大餐,

像画画一样,创作一件件美食艺术品。

谢帆说:“器皿是一个媒介,

能激活另外一个人的创造力;

我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把食材体现得更动人。”

编辑陈稻稻责编邓凯蕾

自述谢帆

一条九月拍卖狂欢季,预展限时今天明天

我是谢帆,四川江油人,年从四川美院毕业之后,就去了北京发展。

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当助理,一干就是7年。每天白天开着车去上班,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世界,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虽然有规律的工作,却没有一个艺术家的身份。

那时正值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爆发时期,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签约了画廊,有的甚至已经小有名气,但我还是默默无闻,大家也不知道我在画什么。

有一次我回到川美,连我的专业课老师都问我:“谢帆,你是不是一辈子都这么当助理了?”

年,我决定慢慢独立出来做艺术家。习惯了原来那种每天规律上下班的状态,我感觉自己仿佛失业了,很焦虑。

在北京前前后后待了十多年,自己也已经30岁出头,我犹豫了许久,还是想回到家乡四川,算是回到了原点。

在朋友们眼里,我很会“找吃的”。我之前有一个工作室是在宽窄巷子,楼下全是各种串串,每次外地的朋友来玩,都会觉得我住在美食一条街上。

本地的朋友也觉得我挑的餐馆不错,于是我慢慢成了他们口中的“美食家”。

其实对于美食的兴趣,很可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我妈妈她们家就是做餐饮的,有一个很大的厨房,给食客做药膳。记忆里,小时候一到过年就会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就像电影《饮食男女》里面的画面一样。

我甚至一度想把药膳重新做起来,那是我心目中最高级的中餐,有很多功夫菜,能体现中餐的精致。

谢帆江油陶瓷工作室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并不在于做菜,反而对于盛放菜肴的器皿特别感兴趣,我觉得好的器皿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帮助厨师研发新的菜肴。

我开始自学陶瓷知识,马上就去研究材料学。经历了很多次的实验,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让材料变得可控。

制作陶瓷的过程,很接近我以往的艺术经验,它像是铜版画和传统摄影的暗房阶段,都有人为不可直接干预的过程,需要的是人对材料的经验。

比如绿色的盘子,要用什么样的天然材料,结合配方、配比,才能烧出想要的绿,很有挑战性,也很有趣。

冷汤奶油酸浆草

回锅甜烧白冰淇淋

食物与器皿的搭配,其实是有一个色彩的逻辑在里面的,菜与菜之间也有一个叠加的关系。

首先要判断菜肴的状态——是干的、湿的、带汤的还是半带汤的;有些需要保温、敞开,有些需要兜进去。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再去选择匹配的器皿、颜色。最后还要决定摆盘是否需要留白,以及留白的尺度。

糖醋排骨

比如糖醋排骨,我会把它骨头底下的一分部露出来,然后缠上绳子,绳子的出现让这道菜更像一个装置,用手拿着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手感。

排骨的糖汁是比较鲜亮的颜色,比较透,像果冻一样,就会选一个奶白色的器皿去体现它的红亮。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本身就是一个平民菜,很有烟火气。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很精致的银器里面,就不太合适。我专门做了一口小陶锅,很质朴,更加适合食物本身的气质。

葱酥鲟鱼配鱼子酱

我会运用低饱和度、低纯度的器皿去对比和烘托食物,让食物在同色调关系里依然有冷暖变化。比如我们的葱酥鲟鱼配鱼子酱,整个都在一个色调里做变化,就不会让重酱的鱼条成糊状。

奶汤抄手

奶汤抄手我会用一款白色的器皿,但它不是绝对的白,而是一个高调的灰色,同样的逻辑,让食物和器皿在同色调和明度关系里呈现不同的层次变化。

东方的视觉语言还是在于微妙的层次变化,内敛而鲜活。

谢帆,斋饭,

年,我受南京四方美术馆的邀请,在附近的寺庙做了一场斋饭。我先是在寺庙周围考察了一周,掌握了方丈主持的“用餐作息”,随后邀请了建筑系的学生跟我一起用火锅纸做了餐盘。

有将近人参加了那次聚餐。通过在寺庙置办斋饭的行为方式,去探讨人群与信仰、形式与秩序之间的关系。

食物被放置在这么特别的“盘子”里,不仅食物的意义被改变,连“吃饭”这个动作,以及人与寺庙空间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多义。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顿饭竟让不少当时参加的朋友回味了三年。

年,我回到成都之后,在一个签售会上认识了扶霞。扶霞·邓罗普是英国知名的美食作家,90年代初为了研究中餐来到中国,曾经在四川大学上学。

认识扶霞之后,她第一时间把我介绍给了喻波。喻波是一位非常有国际影响力的川菜大师,国外很多明星主厨都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zz/10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