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孩子去上英语培训试听课,一件偶发的事情对我触动很大,觉得有必要在此和其他爸爸妈妈们探讨一下。
该英语培训机构属于全国连锁性质,在一线城市算还不错的品牌,因为之前也试听过其他机构的课程,所以对该类机构的套路略知一二。
课程过半,培训机构的老师把我单独约出来交流,试探我的态度。为了展示他们的上课效果,在教室内的老师录了一段教我家孩子学习的视频发了过来。
视频里老师拿着一幅圆形图案的画问他是什么,孩子说“是蜗牛的壳”,老师纠正他说“那是盘子”。孩子端详了一下那个圆形的图案,说是蜗牛的壳。
老师很有耐心的继续纠正你错了,是盘子。孩子沉默下来,然后老师接着给他和蔼、认真的“洗脑”。
身边的老师喋喋不休的推荐着他们的课程,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脑子里全是孩子不语的表情,这不就是《小王子》的情节嘛!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文章主旨之一就是抨击麻木的成人世界和大人们对外部世界压力的屈从。
开篇讲述了飞行员在六岁时画了一幅“蟒蛇吞大象”的抽象画,在他满怀欣喜去和大人分享时,等来的只是敷衍,没有一个大人在乎这幅画,更别说会就这个创作和他认真地交流。
他试图做过一些妥协,将抽象画改成具体,可换来的是让他将图画放在一边,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的“中肯”建议。
这句在大人那里甚至不过脑的话,却轻松的泯灭了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文中飞行员说“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
当天晚上和朋友聚餐时提起这件事情,结果好友竟嫌弃我“太矫情”,说培训机构已经算很友好了,如果事情发生在小学,这种孩子就是异类。
不止孩子要被孤立,连家长都少不了要被叫去聆听教诲。在学校里创造和耍个性、另类是同义词,学校只信奉纪律,只信奉数理化。
回家后,我告诉孩子,爸爸也认为那幅画中是蜗牛的壳,他和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这种成熟的表达方式甚至让我以为他在模仿《小王子》里的飞行员,事实上这本书我都是刚读完,尴尬的只好摸了摸他的头。
《小王子》中的飞行员说自己“就这样孤独地生活着,没有一个能真正谈得来的人”。我不想让孩子对大人失望,对长大失望,或者也去向大人妥协,可又没能力去改变所处环境的教育理念,改变大人们的固执。
我只希望如果某天你的孩子拿着他的作品来“测试你,问你这幅作品怎么样时,请务必用孩子的思维去和他交流,他的未来在你一念之间!
感谢您能赏析本文,希望未来能和您继续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