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流传下来的“好物件”自然是不少。虽说有很多被人为破坏了,在近代也有不少流失到了海外,但是在国内,特别是民间,依然隐藏着不少绝对称得上是宝贝的古董。
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手上都有了些闲钱,喜爱收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热衷于去古玩市场转悠,希望自己能“慧眼识珠”,捡个漏什么的。但这肯定是越来越难了,大多数有此想法的人,都是“捡漏不成反被坑”。但是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捡漏就是家常便饭了,甚至那时候都没有捡漏这个说法。在懂行的人眼里,可以说到处都是宝贝,而且还是白菜价。
马未都,对收藏稍有兴趣的人,相信对他都不会陌生,至少也是知道有这么一位大佬。年左右,也就是马未都30来岁的时候,对收藏已经可以说是初窥门径了。但他那时候还很少单独下乡去收东西,而是跟着一位叫王世襄的老先生学艺深造。
有一段时间,他们来到山西的某个乡下,那时这里可以说是家家都有宝物。但是那时候穷啊,抱着这些瓶瓶罐罐的,又不能吃不能喝的,因此就便宜了像马未都这样的古董收购者。两人整天就挨家挨户的转悠,有一天到了一户人家,刚进门就看到炕上放着一个特别漂亮的盘子,王老先生就拿在手上细细的端详。
马未都也看出这是个好东西,就开口问老乡“这个要多少钱”?答说“80块”。马未都心想讲讲价50块以内肯定是可以收走的。谁知这时王老先生轻飘飘地说了一句“8块”。老乡直接急了,开口就要赶人:“你们赶紧走!”说完顺手抓住盘子就扔回了炕上。
马未都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东西真是不稀罕啊,那么精美一个盘子,是用扔的,现在双手捧着还怕不小心掉了呢!
马未都看王老先生确实是喜欢,灵机一动就拉着老乡去了后院,问家里还有没有其它老物件,只要东西可以,价格合适,他就不讲价直接买,前提是得答应那个盘子8块钱出了。老乡想了想就答应了,最后马未都花块买了个青花炉,真的是心疼啊,因为比自己内心的估价多出了几十块。
回程的路上,王老先生讲这个盘子是雍正年间的,黑漆描金的盘子,还直感叹真是便宜啊!
我们可能会觉得在当时马未都亏了,但其实不然,因为对当时的他来说,收东西重要,跟着王老先生学东西更加重要。王老先生越开心,他自然就学到的越多。不得不说马未都会办事,才有了后来这惹人羡慕的成就!你认为呢?
欢迎点赞、评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