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饮食是ldquo大药rdq

?

人们谈起饮食说起养生,常常讲“药食同源”、“食药两用”。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纷繁,信息量浩瀚庞杂,但人们对背后的真义和内涵很少深入了解,文字语言通货膨胀得厉害,耳熟能详的常识只作了谈资和学识的表现形式,而较少用于生活实践,更严重的是有些个人和机构出于一些利益目的,对常识有错误的解释和引导,造成难以觉察的危害。

“药食同源”从国家官方定义来说,是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对类似的分类欧美称其为“健康食品”,日本称其为功能食品”,当然具体的种类是有差异的。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农耕文明兴族立国,也是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族群,目前有14亿人口之众,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这与数万年沉淀的饮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中医药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

自先秦以来,华夏尊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左传》所载《三坟》,即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然而神农历史久远,非三皇可以概之。

神农之前数百万年里,人类先民为了饱腹,依靠采集渔猎而生存。在漫长的采集渔猎生活中,无数先民以生命为代价,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在尝试草木的过程中,先民总结出植物有温热寒凉平五性,也称作五气,有辛甘酸苦咸淡涩七种最基本的滋味。逐渐发现平性的植物适合作为日常食物。距今2万年开始,人类先民走上了驯化和栽培作物之路。谷子是由青狗尾草驯化而来,水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大豆是由野大豆驯化而来,糜子是由野糜子驯化而来,这些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是华夏先民的成果。这条艰难的作物驯化之路,是无数先祖的功劳。后来逐渐发现温热寒凉之性的草木作为补充食物,可以调理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将之归为药物,把七味中的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惯称为五味,这就是传承至今的中药四气五味学说。而后历代医师在组合应用中不断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发展出璀璨的中医药文化。

?

神农尝百草,采五谷,教民稼穑,救民疾禾,是先民采集渔猎生活的写照,是辨明食物和药物的过程总结。所以神农,是千千万万采集家之总称,而炎帝神农氏集其大成,是众采集家的象征与代表人物,是作物驯化和中医药的奠基者。神农因此成为华夏的神祇,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农耕始祖、中华药祖。

至此我们知道了食物和药物是源于我们的先民采集草木用以饱腹的过程,后根据不同的性而分类。

《黄帝内经》记载: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这些描述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也是最早的药食同源理论的起源。

?

《周礼·天官篇》记载,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和兽医。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

战国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唐代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一直遵循“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饮食观,而药物作为扶正祛邪的必要补充,正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所以说饮食是“大药”,中药方是”小药”,离开饮食的配合,一切的治疗都是无效的。

养生祛病,必须从饮食做起。大道至简,好好吃饭,就能从根本上得到健康保障;道法自然,好好活着,少一些妄想贪欲,便能活得自在喜乐!

?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养生智慧的根本理念,对于饮食概括来说就是顺应天时、调和五性。

天时:大季与小季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为大季。因阴阳消长对应产生温、热、凉、寒的温度变化,以及生、长、收、藏的状态变化,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所以必然与自然万物一样有相应的变化。

同时人体在一天当中经历12时辰,日节律中的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而产生子午流注,同样有着与春夏秋冬一样的温热凉寒、生长收藏变化,同时因为个人体质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温热寒凉感受,此为小季。

所以中医讲进补,是要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性平气和,而不是添加营养。就如同身体感觉冷了要加衣服,热了要减衣服,让身体处在一个舒适的状态。正所谓天生我生、天长我长、天收我收、天藏我藏,顺应天时才能健康长寿。

大致来说:

春季阴消阳长,为生发之季,气候温暖;

夏季阳盛阴藏,为生长之季,气候炎热;

秋季阳衰阴长,为收敛之季,气候渐凉;

冬季阴盛阳藏,为收藏之季,气候寒冷。

五性:温热凉寒平

植物因为生长地域环境与生长与收获季节不同,有温热凉寒平五性。比如玉米、红薯和大豆是平性,大米糯米略偏凉性,小麦略偏热性。

动物因为生长的环境不同,以及运动方式有差异,也有温热凉寒平五性。比如猪吃了睡睡了吃运动量少故猪肉偏凉性,牛走路慢吞吞故牛肉偏温性,羊爬高走低时有跳跃故羊肉偏热性,鱼类海鲜水产生长于水中故多为寒凉之性。

这里面有一个重点,温性与平性的食物中较少有发物,发物多存在于热性、寒性与凉性食物之中,但热性、寒性与凉性食物不一定都是发物,要根据质性(即所谓激素)来判定。比如鸡、鹅为发物,鱼类海鲜绝大多数都是发物,竹笋、莴苣、香菜、葱、蒜、韭菜等都是发物。身体中有结节、肿瘤、癌症患者尽量不吃发物。

?五谷为养:玉米、大米、糯米、小麦、黄豆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谷为养”,历来都是讲“民以食为天”,食即粮食、主食,是饭,没有说“民以菜为天”,所以我们说吃饭,请客吃饭,问你吃饭了没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我们通常所讲的五谷是:玉米、大米、糯米、小麦、大豆。

一、玉米:循泄性好,有效清理血液,是身体清道夫,饭前一碗玉米糊,既可温馨提示脏器开始工作,又能增强消化和循泄。

吃法:成熟老玉米的纯玉米糁、玉米面(含胚芽和玉米皮)文火熬粥40分钟以上,熬出米油,每餐餐前一碗玉米糊。

?

二、大米:维系身体机能和免疫功能,帮助代谢身体毒素,保证脏器的自我修复功能。

吃法:80%大米+20%糯米蒸米饭。

?

三、糯米:帮助修复脏器粘膜组织。

吃法:做糯米饭团、糍粑、年糕、汤圆、烧麦等食用,或者20%糯米+80%大米蒸米饭

?

四、小麦:均衡男女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身体保水机能。

吃法:全麦面粉面条、包子、馒头、饺子等面食。

?????

五、大豆:修复外围(脏器以外)机体组织,增强循泄。

吃法:大豆用凉水泡透至手捏掉皮为准,煮熟后连皮食用,豆腐、腐竹、豆皮等豆制品。

??

特别提示:豆类产生酸性物质,建议酸性体质人群尽量少食用。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水果多为寒凉之性,易生寒湿,少吃为宜。肉类少量为益,蔬菜作为补充,依据四性顺应春夏秋冬季节并对应身体小季变化食用。

素菜荤菜都是菜,是菜都分阴阳,寒凉为阴、温热为阳。长在土壤中的菜根茎类菜多为阴菜,长在地面上的菜多为阳菜,炒菜时阴菜和阳菜最好分开炒,需要搭配的菜,分开炒好以后再混合在一起。

常用菜的温热凉寒性质,文末附有图表可供参考。

最好的药房是厨房

首先每个人都需要先遵循自然的春夏秋冬四个大季,对应温热凉寒吃不同性的食物。

一、春季:春为发,建议以温性、热性(发物除外)和凉性食物(发物除外)为主。

二、夏季:夏为热,炎炎夏日,容易心火上炎,建议以温性、热性食物为主。

三、秋季:秋为燥,秋天是肺气最旺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秋燥,建议以滋阴润肺的凉性食物为主。

四、冬季:冬为藏,冬季阳气最弱,要注意积蓄阴气和潜藏阳气,建议以温性和热性食物为主。

五、无论大季小季还是身体有异常情况,我们基本都可以选择平性、温性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尽量少吃寒性食物。

?

另外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hnnwy/9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