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击 百度贴吧中有一个名叫“啃老族吧”的地方,2万多的 这里聚集了一个个有能力,却不工作的成年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是如何剥削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 他们一边心安理得地花着父母的钱,在家混日子、打游戏、浪费时间,一边还嫌弃父母赚的太少,不够自己挥霍。 《诗经》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这些被啃的父母,家境大多不富裕,他们有的是外卖员,快递员,洗车工,搬运工,甚至还有残疾人。 他们付出一切,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却丝毫没有感恩之心,甚至为了啃老对父母非打即骂。 这群“啃老族”有如附骨之疽,疯狂地蚕食着父母:“既然生了我,就要养我养到死。” 就像莎士比亚说: “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育儿先育德,育德先育心,养出一个感恩孝顺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懂得感恩的孩子,知父母冷暖,体贴父母辛苦,孝敬父母不易,总能让人心头一热。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才更容易养出感恩的孩子呢?1让孩子从小感受父母不易的家庭 还记得“肩上扛责任,手牵着未来”的重庆棒棒冉光辉吗? 10年前,他赤裸上身,一手扶着肩上扛着的重货,一手牵着年幼的儿子。 10年后,他驼了背,脸上添了不少皱纹,儿子也悄然间长大,父亲的不易与辛苦,刻在了他成长的记忆里。 如今,儿子格外心疼爸爸,抢着帮爸爸扛货,他说:“我多做一点,爸爸就能少辛苦一些。” 当了班长的他,不仅努力学习,宽慰爸爸的辛苦,还坚持每天给在外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做晚饭。 前段时间,他还写了一封信感谢爸爸: “我非常感谢你用扛货扛来的钱养育了我14年,我现在很想对你说一句,爸爸,我爱你。” 感恩,是需要从生活中习得的。 让孩子看见父母的辛苦,孩子才会学着珍惜。让孩子感受父母的艰难,孩子才会知道感恩。 前几天,河南省驻马店实验小学开展了“当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互换,学生们迎来了不一样的劳动节: 洗碗,洗衣服,刷鞋,买菜,做饭煮菜,打扫卫生…… 一天下来,孩子们在劳动实践的同时,感受到了父母日常的辛苦。 学生
闫启辰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妈妈做家务的辛苦,体会到了妈妈平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对我在生活上、学习上的耐心。
我以后一定会体谅妈妈,学习上自觉主动,生活上多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妈妈也天天感受到我对她的爱。” 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孩子只有亲自感受,方知来之不易。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适时让孩子看见父母的不易,适当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敬你爱你,尊重你的付出,感激你的无私。2舍得用孩子的家庭 五一长假,朋友圈欢乐声一片,闺蜜周灵却发圈说: 27°的高温,我却觉得透心凉,从头凉到脚! 原来,他们家原本商定假期去深圳看海,不巧的是,假前周灵突发急性阑尾炎,医生建议手术治疗。 儿子立马不满道:“不是吃药也能治好吗?可别耽误了我出去玩啊!” 假期第二天,儿子就开始闹了:“要医院吧,我好不容易才放一次长假。” 更让她堵心的是,那天她肚子疼的厉害,喊儿子倒杯热水,儿子却只顾玩游戏,随手递去一瓶矿泉水。 她又多次让儿子倒杯热水,儿子却全当没听见。 她说:“这都是我自己作的啊!” 孩子小时候要帮忙做家务,她总是制止:“你只要负责学习就好了。” 平时自己有个小病小痛,孩子帮忙端水送药,她却说:“妈妈不用你操心,你照顾好自己就好了。” 不仅如此,她还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 没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却把孩子养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白眼狼”。 有人说,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却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习惯了享受的孩子,很难懂得去爱身边的人。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从小对孩子狠一点,舍得用孩子。 辽宁省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在儿子2岁时,就开始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四岁时,就让儿子帮自己洗脚,儿子不理解:“爸,你自己不会洗吗?” 他便哄儿子:“爸哪有你洗的好呀,你那小手揉的可真有一套。” 再大一点,儿子便会抢着干活。有一次,他和儿子一起出门,一共三个包,儿子竟左右手各拎一个,身后再背一个,说:“爸,你闲着。” 他就在后面空着手,欣赏着儿子的成熟,也品味着自己的教育成果。 魏书生总结道: “孩子就要趁着他不懂事的时候,把他引向正确的轨道,给他养成习惯了,他便觉得孝顺是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的懂事,离不开父母的放手,只有舍得用孩子,他才能在付出中学会感恩。 教育家卢勤说:“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 孩子不感恩,归根结底,就是父母承担太多,孩子不懂分担。 所以,父母再能干也要适当示弱,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关心父母的机会。3懂得立规矩的家庭 郭德纲曾在微博大谈自己给郭麒麟立的各种规矩:见到长辈要站起来打招呼;
用餐时,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
不抖腿,不能斜眼看人;
与人交谈时,必须尊称“您”;
…… 他解释说:立规矩,就是要孩子懂忠孝仁义。 《规矩与爱》一书也说: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现在看来,他的教育很成功,郭麒麟成了娱乐圈出名的大孝子。 郭麒麟感恩师傅于谦,把他当父亲一样孝敬。 打电话给4岁就“丢下”他的生母:“妈,别在日本打工了,回来吧,我养你。” 感激继母养育之恩,把她当做亲生母亲一样对待。 对父亲,更是时时刻刻念着他的好,出门不忘给父亲捎礼物。 心疼父亲,给他捶背。 专程学做鱼,为父亲庆生...... 正是郭德纲从小给儿子立的这些规矩,才能让郭麒麟在纷杂中常怀感恩之心。 规矩的存在,就是要孩子懂感恩,敬长辈。 规矩的缺失,导致的必然是孩子无规无矩,目中无人。 4月14日,安徽发生了一起母亲报警,请求将儿子送到少管所的新闻。 当晚,13岁的孩子又在看漫画,妈妈说了孩子几句,两人便吵了起来。没争执几句,儿子就随手抄起板凳砸向了妈妈。 妈妈的鼻骨瞬间被砸断,痛的直掉眼泪。 从小,妈妈就对儿子非常溺爱,他小错大错不断,妈妈都忍了,可换来的却是孩子越来越嚣张。 不得已,妈妈这才求助警察:“孩子平时就不服管教,对父母一点礼貌都没有!” 教育家说: “孩子要在6岁前立规矩,时间晚了,就管不住孩子了。”孩子3岁时没规没矩,父母不忍心管,他7岁就习以为常,动不动就对长辈大呼小叫;
11岁时,你再去管,他就会顶撞你;
再到15岁,你唠叨几句,他就不耐烦,你骂几句,他就敢打你…… 小时不立规矩,长大就立不起来。 孩子缺失的规矩和教养,终将狠狠报复在父母自己身上。 唯有爱与规矩并行,才能养出一个知书达理、懂得感恩的孩子。4父母懂得感恩的家庭 看过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对家里的老人非常恶劣,嫌弃老人脏,手抖夹不住菜,便把老人赶下桌,给了他一个破碗在角落吃饭。 后来老人去世,妈妈要把破碗扔掉,年幼的儿子喊道: “妈妈别扔,留着它,等你们老的时候,我还用它给你们吃饭呢。”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想要孩子感恩,父母得先做好示范。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她带女儿回爷爷奶奶家,女儿看电视,她剥橘子,刚剥完,女儿就跑过来想吃。 她剥下一瓣递给女儿说:“给爷爷送过去。” 女儿看看妈妈,又看看爷爷,站在那犹豫着不动,最后还是姑姑领着她给爷爷送了过去。 第二瓣、第三瓣、第四瓣,李玫瑾又依次叫女儿给奶奶、姑姑、爸爸递了过去。 当她把最后一瓣递给女儿吃时,女儿直接搁在了妈妈嘴里:“妈妈先吃。” 一来一回间,女儿便在李玫瑾的引导下学会了孝敬长辈。 后来,每次有吃的,她都会先念着大人。 感恩这门功课,孩子不会自学成才。 父母多引导,做好榜样,孩子自会寻着父母的足迹,一步步成长起来。 俞敏洪也说: “我现在带着母亲一起生活,我经常在孩子面前,喂母亲吃饭,给她洗脚,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感恩父母是最重要的事情。” 父母谆谆教导,孩子才不会忘本。 父母做好示范,孩子才会传承下去。 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心理教育专家马斯特,有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 他发现,从小就学会感恩的孩子,其睡眠情况、心理状态和整体发育水平等,都比从不感恩的同龄孩子更好。 而且,较少出现抑郁、焦躁等负面心理,也很少参与殴斗等暴力行为。 他们的朋友会比较多,长大成人后婚姻也相对更为幸福、稳定,对生活满足感较为长久,更能跟社会和谐相处。 作家毕淑敏说过:“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感恩教育,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愿每个孩子,都能收获这份珍贵的礼物。 也愿每位父母,都能被孩子温柔以待。来源:女儿派(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原标题:《懂得感恩的孩子,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元元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