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
01年,山西平定县城一座四合院内,传来一声嘹亮的啼哭。
举人石铭家降生了一位千金。
46岁时中年得女,石铭对女儿千疼百爱,视其为掌上明珠。
他为女儿取乳名心珠,学名汝璧。
期待这个心尖上的明珠,如玉璧般珍贵、高洁。
石铭是清末举人,早先任职于文水、赵城县儒学教官。
年后,任山西大学管理员、省立图书馆馆员,并在太原几所中学兼任国文教师,在乡人间被誉为才子。
这位才子父亲当时肯定不会料到,他眼前这个柔软的小女儿,日后将与张爱玲、萧红、吕碧城,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而她日后将以自取的名字——石评梅——名动天下,永留史册。
评梅自幼聪明伶俐。
出生于书香门弟,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她四岁能读三字经、千字文。
继而四书五经、五古七绝,广览博猎。
自小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无一不长。
年,10岁的评梅随父亲来到太原,在太原师范附属小学读书。
初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山西省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就读。
评梅自小爱慕梅花。
16岁那年,她的一幅配诗画《雪梅图》引得太原众多知名学者观赏赞誉。
评梅便自取笔名石评梅,一时间被誉为晋东才女。
敲黑板:
家族及长辈的推荐对一个人的成名至关重要,纵使你有咏蓄之才,若不能进入大众视线,才华不为人知便发挥不了才华的作用。
年,17岁的石评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当年学校国文系不招生,石评梅权衡兴趣,之后选择了入学体育系。
石评梅自幼聪颖,在父亲的影响下,更是打下扎实的文字基础。
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期间,石评梅如鱼得水。
她勤于写作,擅长诗文,开始向报刊投稿,发表作品。
在学校时,因文会友,她结识了国文系的庐隐和陆晶清。
庐隐非常有才气,时与冰心齐名。
因情趣相投,她们很快成为挚友,形同姐妹。
,20岁的石评梅写了话剧《这是谁之罪》,呼唤青年不要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这些作品让她声名鹊起,被誉为“北京著名女诗人”。
02石评梅才气逼人、诗文璀璨。
但对她人生影响至关重要的,却不得不提到她的感情际遇。
年,发生过“五四”运动的这一年,17岁的石评梅来京读书。
动荡的历史大背景下,石铭把女儿托付给正要返回北京的山西老乡吴天放。
吴天放毕业于北大,彼时是北京一家刊物的诗歌编辑,才华横溢。
由于石铭的托付,石评梅对老乡吴天放格外信任。
而吴天放也对石评梅照顾有加。
带她来北京后,除了生活上的嘘寒问暖,经常与她交流文学创作。
得知石评梅喜爱梅花,他特意为其制作了一叠精美的信笺。
信笺的每页都印有梅花及古人咏梅的诗句,且印着“评梅用笺”四字。
情窦初开的少女,哪经得起翩翩才子细腻温柔的照拂。
从未见过爱情是什么模样的石评梅陷入了爱情。
三年的恋爱,石评梅从未疑心过自己的爱情。
初涉爱情与尘世,对这个世界抱着美好的想像。
赤子之心的她,对人天真的信任,不知道亲密关系中也有欺瞒。
更从未想过自己的爱情是一个谎言编织的童话。
直到有一天,石评梅事前没约去了吴天放的公寓。
在那里,她遇到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称吴天放为“爸爸”。
石评梅被这个意外的打击惊呆了,踉踉跄跄回到学校。
像吴天放这样的男人,他们深谙人性。
他们有经验、有手段,能轻易骗得异性的好感。
而涉世未深的少女,也最易在这样的男人身上栽个跟头。
没关系,不经历几个人渣,哪能随便长大。
这世界有些南墙总要自己撞了才知道疼。
这是石评梅人生的第一段爱情。
始于心动,终于欺骗。
热恋时她曾许下“终身不嫁第二人”的承诺,爱情破碎后她又因心碎而抱定独身主义。
她还太年轻,对爱情太过执着热烈,爱恨分明。
敲黑板:
爱情与人生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样,失败后从失败里吸取经验教训即可,决不意味着你要从此放弃此事。
谎言拆穿后,为挽回石评梅,吴天放用尽软硬兼施的手段和策略。
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这个天真的女孩。
甚至不惜以将两人的情书在报纸上公开为要挟。
但对于骄傲的石评梅,谎言不可原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像吴天放这类人,他们从来都不懂,也永远不可能懂:
在感情的世界里,手段是最没用的。
真正两情相悦,岂需手段这样的招数?
但其实,他们要的也不是感情,他们要的只是占有。
03初恋以不堪的方式破碎,石评梅再无心谈爱。
她抱定独身主义,把所有的热情投身于教育工作及新文化运动。
年,从师范学校毕业。
21岁的石评梅留在母校附属中学任女子部主任、体育教员。
她国学功底厚实,还兼任了国文教员。
在这期间,她与至交好友庐隐、陆晶清投身于文学创作,为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大声呐喊。
年,她与陆晶清先后主编《妇女周刊》、《蔷薇周刊》。
“三·一八”惨案后,好友刘和珍倒在军阀的屠刀之下,石评梅以笔为戎,在《血尸》《深夜絮语》《痛哭刘和珍》等文中深切悼念。
她在文中悲愤表示:“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短短时间内,她创作出版了小说《红鬃马》《匹马嘶风录》,散文集《涛语》《偶然草》,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等。
她的心中有一团火,这团火燃烧着她的理想。
即使石评梅刻意拒绝着爱情,但爱情还是再一次降临了。
他是高君宇。
高君宇年长石评梅6岁,著名的北大才子,毕业后留在北大任助教。
与高君宇的第一次相识,是在一次同乡会上。
得知高君宇与自己是山西老乡,而且他还曾经是自己父亲的学生,石评梅非常开心认识这位热情的师哥。
在后来的交往中,高君宇对石评梅暗生情愫。
他欣赏她的温文素雅,她钦佩他的赤子之心。
此后,两人经常通信。
他与她谈文学,谈理想,谈国家……情愫在书信来往中不断滋长。
但让这位北大才子苦恼的是,他自己有婚约在身。
18岁时,父母早在老家给他指定了一门婚姻。
抗婚不得,他遵从了父母的意志。
只是,爱情降临时没什么理由能够阻挡。
年秋天,高君宇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养病。
石评梅收到病中高君宇的一封来信。
信中夹着一片心形的红叶,红叶上题着两句诗: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坦荡磊落的高君宇在信中讲了自己的几点现实情况:
一,他在老家有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
二,他选择的是一条极其危险的革命道路;
三,他身患当时很难治愈的肺病。
有过一次切深之痛后,石评梅保留了自己的理性。
她实在不愿意再与有婚约的男人亲密交往,重蹈覆辙。
思虑许久,石评梅在红叶的背面回了一行字寄给高君宇:
“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遭到拒绝后,高君宇继续写信追求石评梅:
“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年初,石评梅患上猩红热。
在重病卧床40多天里,她一度生命垂危,甚至写好了遗书。
高君宇在这期间精心照顾着石评梅,为她端药送水,陪她读书解闷。
石评梅内心陷入挣扎。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她不愿意因自己的感情伤害别人。
她说:“宁愿牺牲个人的幸福,而不愿侵犯别人的利益,更不愿拿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
04高君宇在北大读书继又留校任助教后,师从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冲在第一线。
年,高君宇组建并当选为北京第一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
我党一大召开时,高君宇是当时53名党员中的之一。
年5月,高君宇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从北京住所脱险后,高君宇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石评梅的住处向她告别。
天亮后,高君宇秘密回了山西老家。
几个月后,石评梅收到高君宇的一封长信。
在信中,高君宇告诉石评梅,自己已与包办妻子离婚。
他以一个单身男人的身份再次对石评梅表达了炽热的爱。
他说:“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属于你,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为了你死,亦可以为了你生。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
此时,离高君宇离世只剩下一年。
而离石评梅的离世也只剩下四年。
如果能够预知彼此的生命都将无多,石评梅会奋不顾身再爱一次吗?
生命没有如果,石评梅拒绝了高君宇。
她给高君宇回信说:“我可以做你唯一的知己,做以事业为伴共度此生的同志。让我们保持冰雪友谊吧,去建筑一个富丽辉煌的生命!”
许多年后,刘若英唱过一首歌:
“那时候的爱情,为什么就能那么简单?
而人在年少时,为什么一定要让心爱的人受伤?”
收到石评梅的信后,高君宇万分凄怆:
“评梅,我是飞入你手中的雪花,在你面前我没有我自己。”
同年10月,高君宇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协助平定广州商团叛乱。
混乱中,高君宇乘坐的汽车遭到枪击,在一堆枪击后的玻璃碎片中,他受了轻伤。
躲过劫难,高君宇特意去买了两枚象牙戒指。
石评梅生日前夕,他将一枚戒指连同枪击事件留下的玻璃碎片,一起寄给了石评梅。
信中写道:
“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吧。我尊重你的意愿,只希望用象牙戒指的洁白坚固,纪念我们的冰雪友情吧。”
或者乱世里命运的危险与无常击中了石评梅。
生命在时代的命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顾虑反而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石评梅向高君宇敞开了心扉。
年北京第一场大雪后,两人相约来到银装素裹的陶然亭。
陶然亭是中国历史四大名亭之一,据说在这里谈情说爱的情侣都会终成眷属。
高君宇感慨:“北京城的地方,全被权贵们的车马践踏得肮脏不堪,只剩陶然亭这块荒僻土地还算干净。评梅,你是真爱我的朋友,倘若我有什么不测,你就把我葬在这里吧。”
只是,爱情还是来得太慢,没有跑得过死神的追赶。
年3月1日,高君宇在参加一次会议期间,突发急性盲肠炎,医院。
医院探望,每次去,她都会带一束鲜艳的红梅。
红梅花映着眼前爱人苍白的面庞。
此刻的高君宇,已没有力量摘一朵梅花插在所爱女孩的发鬓了。
3月4日,高君宇病情开始恶化。
为不让所爱之人担心,高君宇拒绝了石评梅的陪护,与她约定三天后再见。
不想这一别,就是永远。
年3月5日凌晨2时40分,高君宇离开了未竟的事业,以及心中的爱人,时年29岁。
他一个人悄悄离开,没能等到三天后与所爱之人的约定。
05高君宇的突然离世,让石评梅痛悔交加,痛彻心扉。
在整理高君宇的遗物时,石评梅找到了当初那片寄情的红叶。
字迹清晰如左,人却阴阳两隔。
她痛恨因自己固守的心结辜负了他火热的心。
葬礼上,石评梅送上挽联:“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高君宇逝世后,石评梅依照他生前的愿望,将他葬在陶然亭。
汉白玉雕琢的墓碑左侧,刻着石评梅手书的碑文: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
和高君宇一起入葬的,还有那枚戴在他手指上的洁白如玉的象牙戒指。
石评梅把另一枚象牙戒指戴在自己手上,同时让自己的一张照片去陪同君宇。
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常去陶然亭爱人的墓前默诉哀思、暗饮悲伤。
她把思念之情凝聚在她寂寞的诗文里,在此期间,她写下了:
《狂风暴雨之夜》《梦回寂寂残灯后》《祭献之词》等作品。
在令人肝肠寸断的《墓畔哀歌》中,石评梅写道: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
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
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
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
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此时,离石评梅在世也只剩下三年时间。
她似乎预知了自己的生命,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宇死后我更不敢在人间有所希望。我只祈求上帝容许我忏悔,忏悔自己的过错,一直到死的时候!快了,我快要到那荒寂的旷野里,去伴我那多情的宇。”
她的心被悔与痛淹没,她从未走出过哀伤。
工作之外,石评梅把全部的心力用来写作。
年,“四·一二”事变发生,石评梅写下了《无穷红艳烟尘里》。
她说,“这个春天是埋葬过一切光荣的”;
“阵阵的风沙里夹着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
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
石评梅在《断头台畔》一诗中写道:
“鲜血已沐浴了千万人的灵魂”。
年9月,石评梅患急性脑膜炎入院治疗。
昏迷中她被转送到高医院,冥冥中住进高君宇去世前住过的病房。
入院12天后,9月30号,石评梅在高君宇去世的时刻(凌晨2点左右)病逝。
此年,她26岁,比31岁离世的天才女作家萧红还早5年离开人间。
萧红离世时心有不甘。
而石评梅,想来,她是一心求死的,她等这一刻已经好久了。
人世太悲苦,在彼岸,有一个爱她的人在等待着她的到来。
我无法评价石评梅石破天惊的爱情。
她的一生简单至极——
少时读书,家世的书香传承以及天赋灵气造就了她的惊世诗文。
她以少有的遗作被世人誉为“民国四才女”之一。
年轻时经历两段爱情,第一次爱情的伤痛给了她不敢再触碰爱情的错觉。
时间没有允许她拥有成熟的爱情观。
她在犹豫中错失爱人,因而抱憾终生。
她在这种抱憾中追随爱人而去。
她用她少年的热情和锐利,尽情去追求理想、追求爱情。
直到与自己的理想和爱情一同永生。
她用生命实践了她曾刻在高君宇墓前的一句话:
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
好友庐隐在整理石评梅的遗物时发现一个笔记本。
笔记本里有高君宇的照片和一片题诗的红叶。
笔记本的扉页写着两行字:
“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朋友们将石评梅葬在北京陶然亭高君宇墓旁。
随她一起入葬的,是高君宇的遗像、一枚象牙戒指、一支钢笔、一只石评梅生前上体育课常用的银色口哨,还有数枚评梅印章。
她的诗文因她的爱情而灿烂升华;
她的爱情也渲染了她人生的悲壮。
后人念及他们的爱情,将两人并立的两块墓碑合称为“高石之墓”。
有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