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日夜苦战,当好防控疫情第一

冬季白癜风怎么预防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206/4573954.html

“您好,来测一下体温。”“您哪儿不舒服?有哪些症状?”“您最近有没有接触过发热患者?”……对于新疆医院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来说,这几句早已成了接诊每位患者的例行话语。

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

自7月16日再次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医院发热门诊再次加强了24小时值守的工作状态,对来院患者进行核酸、双抗及肺CT检查,通过专家研判,没有新冠风险的患者再转到相关科室,保障全院的诊疗安全。正因此,发热门诊也成了阻止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前哨”。

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永萍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全国爆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永萍就与50余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发热门诊,24小时轮班上岗。直到6月初,发热门诊的工作量渐渐降低,仍保持着3名医生、5名护士的医护力量。

6月中旬开始,按照国家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防疫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到医院做核酸和双抗检测,迫于核酸检测量大的压力,医院再派出2名医生,助力发热门诊。

不料,7月16日疫情突然在乌鲁木齐爆发,医院迅速将核酸检测点从1个增加到2个,再增加到3个,4个,5个……搭建帐篷检测点,用于缓解核酸检测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发热门诊原有人员的基础上,不断从各科室抽调医护人员,协助发热门诊工作,最终形成了一支23名医生与32名护士组成的发热门诊抗疫“先锋队”。

按照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医院加强对发热门诊的管理,防护级别也较年初进行了升级。大家按照二级加的防护标准身着隔离衣、佩戴护目镜和口罩,病区常规进行通风和消毒。即便是酷暑三伏天,发热门诊也不能安装空调,只能开窗通风。

医院作为自治区医院,需要满足急症、血液透析、肿瘤救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的救治需求,而所有发热患者、隔离患者就是要到发热门诊就诊。

张永萍介绍,发热门诊的病人来源有3类:所有发热患者、隔离点来院就诊的患者,以及居家隔离的患者。很多患者都有糖尿病、高血压、心梗、脑卒中等基础疾病,甚至还有消化道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伴有发热的外科急症患者,使得发热门诊的工作难度较过去增加了很多的难度。

张永萍说,我们既不能遗漏一例疑似病例,又必须确保不让患者的疾病恶化危及生命,医护人员都在争分夺秒。因为发热门诊床位只有32张,而平均每日就诊量达到余人,因此,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们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我们现在是白-中-夜-休4班倒,说是每班8小时,实际上,我们每个班都在12小时以上。可以说,每一秒,每一分,都要和时间全力赛跑”。

此次疫情发生在酷暑三伏天,大家穿着防护服、隔离服,戴口罩、手套,每天穿梭于发热门诊内,除了憋闷还是憋闷,身上也是一身的汗,“穿上防护服工作的那几个小时,大家都有种虚脱的感觉。”张永萍说。

全科医疗科医生禹霞

禹霞是全科医疗科的一名医生,年初时就参与过发热门诊的工作。但与年初的感觉不同,这次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及住院患者人数激增,其中几乎都是急危重症患者。

“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排查新冠肺炎,请专科医师会诊给予专科会诊意见,或多学科会诊。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戈小虎带领医务部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坐镇发热门诊,调配人手和物资,协调床位周转。”禹霞说,团队一开始紧张无序,尤其遇到急危重症的病人心里没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间的磨合,如今已能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类患者。心情也是从一开始的无助、焦灼,随着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增确诊人数的下降,心情也逐渐地好起来了。

心血管内科医生朱伟

和禹霞一样,来自心血管内科的朱伟在年初时也参与过发热门诊的工作。但这次却给了他不一样的体验。身穿防护服本就呼吸困难,又是三伏天,热不堪言,朱伟出汗量又较多,在这种状态下,他还要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工作量大,强度高,挑战难度巨大。

朱伟记得,刚开始发热门诊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病房的监护、呼吸机、治疗泵、心电图等设施都不够齐全,护士长和主任每天都在不断协调,不断完善。第一天抢救一个需要插管的患者,在人手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顺利为患者成功连接、调试呼吸机,帮助患者度过了危险。

“当时我全身都湿透了,弯下腰,嘴巴都泡在口罩的汗水里。”朱伟说,那一刻深刻体会到发热门诊的任务,要比想象还要艰难和艰苦。这些天,他真的感觉很累,压力很大,晚上做梦都是连续收治、抢救患者。

临床心理科医生沈小琴

比起禹霞、朱伟有过发热门诊的工作经历,临床心理科医生沈小琴也许没那么幸运。自她被抽调到发热门诊工作以来,从一开始的“白-夜-休”模式过度到现在的“白-中-夜-休”,每班至少8小时,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

一个多月来,每个班从穿隔离衣开始,随后逐间缓冲至污染病区,那就是她上班接诊的地方。最让她难忘的,是夜班中一辆辆来院的以及发热门诊外齐刷刷坐着等候的人群,“多的时候一个班近30个,少则10余个,最小16岁,最大96岁,我们责无旁贷。”

沈小琴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进诊室,笨拙的步伐,想快也快不了。“最难过的是眼镜和护目镜上全是雾,接诊时看不清屏幕时的窘迫,夹杂着呼吸困难,着急又无奈,越紧张越气短。”她说,第一张就诊卡她开了近一个小时。

还有一次,沈小琴穿着防护服穿梭于楼上楼下查房,因为走得太急,回到诊室后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我就捂着胸口,走到窗台边大口喘气,当时特别想把口罩和防护服脱掉,但是背后又听到患者叫‘大夫’,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继续接诊,”她说,防护服也从最初的3小时穿到最长的9小时,期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包国庆

包国庆曾在年初随医疗队支援过武汉,有丰富的抗疫经验。此次,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他说,相较于2月份的武汉,酷暑高温下的乌鲁木齐更难熬。大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密不透风的护目镜,再加上手套、鞋套,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那种缺氧、窒息并且汗流浃背的感觉更让人痛苦不已。

“可看到患者们充满期待又无助渴求的眼神时,我们已经忘却了所有的不适和痛苦,咬着牙也要坚持。”他说。

由于发热门诊是感染科病房临时改建的,所以仍有许多的不便和困难,比如二楼没有电梯,遇见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须由医护人员用担架或肩背上去。大家本来就已经呼吸困难,每每转运病人上下楼后就会严重呼吸困难,比跑了5公里还难受。

尽管如此,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小伙伴们,在面对一个个求生的面容和表情时,忘记了所有的担心和痛苦,更多的是,一个医生对自己职责和使命的认同感、荣誉感,是一种发自内心想竭尽全力去治好每一个患者的决心和勇气。

来源:医院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zz/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