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3月24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水中火先生
QQ问诊:
日期:/7/1
患者14:08:05
先生您在线么?
我盲肠的位置痛,痛得有点出汗,怕冷。
这两天先是肚脐左边隐痛痛,今天发觉转移到右下腹的地方隐隐作痛,现在没胃口,喜卧床。
水先生14:25:45
在。
患者14:26:08
这两天感觉腹部不适。确切说应该是星期六早上就有些许不适,但不明显。
水先生14:27:03
你不要急,你慢慢说。
患者14:27:12
昨天下午肚脐左边就感觉隐隐的不适,吃了片橙子后,左边就感觉不舒服,然后就跑去躺了下,到4点多就缓解了。
昨晚傍晚又感觉不舒服,然后睡到半夜快天亮的时候,感觉是右腹部,肚脐眼右边,不舒服但还能睡。
早上8点多闹钟就起床了,然后就发觉非常不舒服,一阵阵的隐痛,出冷汗。
我以为是吃错东西,就给自己抓了这个:
黄连9,甘草9(炙),干姜9,桂枝9,党参9,半夏12,大枣2枚(擘),加了6g枳实,但效果不大。
喝完就去睡了下,下午又是照旧右下腹部,隐隐痛,感觉快钻射到腰肾那边去了,症状就是这样,早上大便正常成条状,没腹泻。
水先生14:36:09
你是对照了。是盲肠的位置痛?
患者14:37:02
现在隐痛的位置,大概就是在肚脐右边部分的中间点偏下,右手叉腰,拇指刚好的位置。
水先生14:37:51
有无劳累,比如长途坐车之类的?
患者14:38:08
最近确实比较奔波,开了公里车吧。
水先生14:39:09
和这个有关。
患者14:39:20
原来这样,我现在是感觉右边被人点了酸穴,站都站不直,如果从上周算的话那确实是坐了长途车了。
水先生14:42:25
处方:大黄牡丹汤
日期:/7/2
患者11:49:45
先生昨晚*****喝下后肚子里就咕噜咕噜的,有松弛感,隐痛就慢慢缓解了,然后今早6点起来****,人一下子就轻松了,基本好了9成。
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啊!
现在就是感觉有些乏力,人没啥精神,是不是得喝多两天喝够3剂?
水先生14:41:30
那方子不能再喝了。
好!现在就有些乏力,不知是不是脾虚?
红参9,炙甘草9,干姜9,生白术9,连服2剂,4小时1剂。
水中火:
张仲景在论述《伤寒》、《金匮》的时候都是先分类再比较,层层对病症进行分析。
就拿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来说:
大黄牡丹汤——按之即痛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薏苡附子败酱散——按之濡,身无热。
明显的大黄牡丹汤针对的病情重,薏苡附子败酱散针对的病轻。
这个患者使用的是大黄牡丹汤,朴素实用。
生大黄12,牡丹3,桃仁9(捣碎),冬瓜子20(捣碎),芒硝12(后下)。
唐以前的医书多是从实践中来,不像后世多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头脑颟顸想当然,净是故弄虚玄的无用医论。
坛友互动:
网友:
老师,有个问题想确认一下,这个方子实际使用中,不需要看病人大便情况,大黄都应该用量相对较高吗?
水中火:
大黄牡丹汤与大便的情况无关。单就是案例中的这个患者就有正常的大便,未有大便不通的情况。
有脓下脓,有瘀血下瘀血。张仲景论述大黄牡丹汤,未提到过大便,只是与淋证对比了一下,强调了与淋证的区别是小便自调。
网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请教水师,从这两条条文中,可以看出,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脓已成,不可下,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我感觉两方的区别是脓成否,但您所讲是病情的轻重,大黄牡丹汤同样可以用于脓已成的情况,有脓下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请水师点拨。
网友回复:
可以看《经方实验录》对大黄牡丹汤的讲述:脓成不成都可以用,而且桂林本的讲述一致,两本书一看就明白了。
水中火:
“脓已成,不可下”是传抄错误。大黄牡丹汤方后注明:有脓,下脓。薏苡附子败酱散其证治条文论述,其身甲错,就知道,属慢性病。
七月老虎按:
1.《千金方衍义》: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消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成致新之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名医别录》治腹内结聚,戒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紧未成脓之专药。
2.《医宗金鉴》引李彣:大黄,芒消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溃脓血。
3.《成方便读》: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故用大黄之苦寒行血,芒消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耳。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