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置管才一周就发生血栓,导管是拔还是留

近日,笔者所在科室一肿瘤患者刚置入1周的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了静脉血栓。这种情况下这根导管是拔是留?如何进行抗凝治疗?肢体如何制动?……

为解决这些疑问,笔者特复习了相关文献,分享如下。

基本信息:患者,男性,55岁。

入院诊断:右肺小细胞肺癌广泛期(脑转移)。

因治疗需要,-09-05在右上臂置入PICC导管一根,置管经过顺利。术后胸片提示:PICC导管末端位于第7胸椎椎体右侧。

-09-11,发现导管穿刺点上方静脉有条索状改变,两侧臂围测量后患侧置管周径大2cm。血管B超提示:右侧贵要静脉及腋静脉内见留置管,留置管周围见少量附壁血栓。

-09-12,血管外科会诊后,遵医嘱予那曲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IU/0.4ml,皮下注射,q12h。

7问7答:并发血栓治疗要点1.导管是拔是留?

传统处理方法认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一旦确诊首选拔管,同时配合抗凝溶栓治疗。

依据年美国胸科医生协会的实践指南: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可以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继续保留并使用导管,不建议拔除功能良好且有使用需求的静脉导管。

2.如何抗凝治疗?

对于不合并抗凝禁忌证的肿瘤患者,一旦确诊静脉血栓栓塞症,应立即开始治疗(疗程5~7天),药物可以使用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s)或磺达肝癸钠。

对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肿瘤患者LMWHs长期治疗效果更佳,因此急性期治疗采用LMWHs更加可取,除非急性期存在使用禁忌证。

如果采用华法林作为长期用药,应该有一个短期的、至少5-7天的过渡期,在这个期间,联合使用注射用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直至INR≥2。

3.如何溶栓治疗?

现有研究认为,早期溶栓和抗凝治疗虽然增加出血风险,但可改善上肢静脉的通畅程度。

在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的治疗中,经导管治疗已经替代了全身性的溶栓治疗。上腔静脉滤器已用于UEDVT,但对PICC-DVT目前尚不推荐。

4.抗凝治疗多久?

根据年NCCN肿瘤相关VTE临床实践指南:

(1)对于无抗凝禁忌的患者,抗凝应至少3个月,经多方面评估,导管有留置的必要性时,保留导管的同时继续抗凝治疗,直至导管拔除。

(2)对于有抗凝禁忌的患者,应移除导管并随访检测临床禁忌证的变化,若已无禁忌,给予抗凝至少3个月,若禁忌症持续存在,应再次评估抗凝的风险/获益比。

5.效果如何评估?

有研究对17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

方法:治疗期间每3~5d复查患肢血管超声,跟踪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至治疗结束。

结果:2周内14例深静脉主干完全通畅,3例见血管内实性低回声团块,但范围明显较前缩小;1个月后再次复查,血管内均未见明显异常,17例患者均保留导管至治疗结束顺利拔管,此期间未出现血栓再发或加重。

6.患肢如何活动?

静脉血流淤滞是形成静脉血栓的要素之一,但过度活动又可导致栓子脱落甚至栓塞。因此,适宜的患肢活动以减轻肢体肿胀、促进静脉回流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告知患者:

建议患肢多做用力握拳,并用软枕垫高或上举,尽可能使手高于肘、肘高于肩,输液或睡眠时避免患侧卧位。

禁忌按摩及热敷血栓侧肢体,避免栓子脱落。

局部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症状明显者,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或地塞米松霜外涂,3次/d。

7.何时拔?如何拔?

PICC置管术后出现血栓时,如DVT症状持续存在或导管发生感染、功能障碍或不再需要导管时考虑拔管。

特别提醒:

不能在血栓急性期拔管,如果强行拔管会导致血栓脱落,严重者会引起肺栓塞甚至死亡。相关指南指出DVT发生后,抗凝治疗至少2周后才能予以拔管。

带栓拔管时,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在血栓部位用弹性绷带包扎,置管侧腋下放置止血带,在无菌操作下,给予缓慢分段拔除导管,可以防止血栓脱落。

六大措施:治疗期间护理要点1.评估症状体征: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主要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功能障碍,以上肢肿胀最早出现,从手指到上臂延及整个上肢,而以近侧较为严重,疼痛可与肿胀同时出现,或者仅表现为酸胀,活动上肢时加剧,合并血栓性静脉炎时可扪及条索状、有触痛的血栓静脉。

2.注意继发出血:

溶栓和抗凝治疗过程可导致继发性出血。应严格按医嘱用药,确保剂量和方法正确,观察有无全身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血尿、血便、女性阴道出血、注射部位青紫或血肿,有无视力模糊或头痛等出血的表现。

3.注意肺栓症状:

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可以发生在导管途经的任何部位,越靠近心脏的深静脉,栓子脱落后造成肺栓塞的风险越大。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心悸、咯血等,听诊可闻及肺部啰音,严重者休克。一旦发现上述症状,需立即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按急性肺栓塞抢救流程对症处理。患者离院期间告知出现肺栓塞等异常征兆时应立即就诊。

4.监测凝血功能:

血栓形成时纤溶系统激活,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产生D-二聚体,因而检测D-二聚体成为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方法,阴性结果可以排除急性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期间,每周监测凝血机制。一旦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超过正常值2.5倍以上、纤维蛋白原(FIB)1.0g/L,立即报告医生。

Jack等推荐应联合D-二聚体检测和多普勒超声检查。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5.随访超声影像:

据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静脉血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93%。血管超声显示,血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远端血流减弱,提示血管不完全堵塞。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等特点。保留导管期间定期血管超声检查以评估血栓变化。

6.加强有效沟通:

由于保管期间始终存在血栓加重甚至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险,需要告知患方保留导管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耐心与患者沟通,解释静脉血栓的形成、溶栓治疗的原理及需要观察的重点,让患者及家属心里有数,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紧张心理;及时反馈对其症状、体征评估及B超复查结果;出院期间进行每周1~2次电话随访。

参考文献

1.王南南,陈冠男,等.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治疗的现状与挑战.现代肿瘤医学,,26(2).

2.朱丽群,庄若,等.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中华护理杂志,,52(10).

3.周海辉,葛卫红.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药学与临床研究,,24(1).

4.赵锐祎,申屠英琴,等.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47(11).

5.牛卫丽,姚颖,等.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如何治疗与预防?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北京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zz/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