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记者节今天的头条留给自己

有一群人

穿梭在险苦境地与新闻现场;

追逐着“现象”与“真相”的自白;

弥合着“时代”与“永生”的断裂;

只有上班没有下班,整日在外奔波;

这个群体

无私无畏,

一台相机,

一支笔,

一个录音采访机,

一台摄像机,

就是他们的武器;

这个群体

敬业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

他们就是——记者,

背负着挖掘真相的使命,

是观察者、记录者,

也是参与者、改造者。

脚下有路心中有爱不忘初心整装出发

——带你认识报纸背后那些“热血青年”

  今天是11月8日,中国记者节,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这一天我们重温使命,更坚定了新闻人   松原日报社采访中心现有青年记者16名,平均年龄不到32岁。他们朝气蓬勃,阳光自信,充满活力。记者韩冰有着“刁钻”的新闻眼光,往往能发现别人不易察觉或者熟视无睹的新闻,经他采写的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类稿件篇篇是经典。在我市“5·28”地震发生后,他不顾危险,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及时传回新闻报道,为全市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全力组织抗灾救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完美主义记者”炼金山有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如同刚进报社、虎虎有生气的年轻记者一般,抓新闻、出好稿是他新闻采访写作的不竭动力。

  在采访中心,女记者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跟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采访的记者王佳和李秋颖,根据职业的现实给出的答案就是女记者=女汉子+记者。她们都是瘦小的女子,和高大上的时政新闻颇有些格格不入,尤其是每次跟随领导调研或者报道会议时,作为人群中唯一女性,这样的感觉就特别强烈。作为时政新闻记者,负责主要领导的活动报道,任务多、发稿急、责任大,顾不得孩子,忽略了亲人,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寒冬酷暑,都要在外奔波采访。但身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她们说:“再苦再累也不能辜负了百姓心中‘无冕之王’的称号。”

  记者尚桂华、刘田、朱嘉明采访经验丰厚,人生阅历丰富,是部室年轻人的知心姐姐。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她们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入职不久的年轻记者张琪、刘伟伟、栾涛、吕崯琭、李楠、高铭泽、高鸽、张婷婷、王卉妍时刻迸发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大多受过专业新闻教育,思想活跃、勤于学习、长于发现,他们重“脚底板精神”,立志扛起媒体融合“新武器”,做好“社会活动家”,他们是报社未来的希望所在。

  松原日报社采访中心全体青年记者将秉承对坚守职责使命的初心,怀揣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当好松原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奋发有为再出发!

才文秀:“我永远是报社人”

  今年的记者节,松原日报社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老报人才文秀捐赠的余本珍贵的合订本。这一沓沓合订本,承载了老报人对报社的厚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也传递着老报人对年轻新闻工作者的文化传承、一份真挚祝福。

  “我的名字里也蕴含着家人对我的最大期望,做一个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文人。”才文秀谈及踏入新闻行业的初衷时侃侃而谈。“别看高炉这么小,炼得钢水可不少。”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才文秀写的第一篇“文章”在校报发表,从此就与文字结了缘,热爱上了写作。后来他到部队当兵,给《人民海军》报和《解放军报》投稿;再后来转业到地方宣传部门,又到报社当领导,依然是与文字打交道,这一写就是一辈子。

  松原日报社自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25年时间,而有着50年党龄的老报人才文秀在新闻岗位也已工作了30余年,从青年到暮年,从青丝到白发,爱社如爱家,默默耕耘,为他人作嫁衣,一生奉献给新闻事业。“我始终记着记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它在我心中永远不能磨灭!”尽管已近古稀之年,才文秀依然饱含深情、笔耕不辍,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书写的散文、诗歌常常见诸报端,激励着年轻的新闻工作者。

  “一撇一捺写个人,做事先做人,身体可以瘦,思想不能瘦。在新闻写作这条路上,要把好方向盘,写出好文章,当好党和人民的吹鼓手,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在第十九个记者节,对于依然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才文秀也有殷切希望和嘱托。

牢记使命扎根一线

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城市的夜空清澈而璀璨,而此时的松原电视台内,还有一群人在紧张地忙碌着,为了保证每晚七点半的《松原新闻》准时、正确播出,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不管再忙、再累,都一直默默地坚守着。席大鹏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从3年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经常性的加班,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作为一名记者,席大鹏牺牲了许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他正在采访现场;父亲突患急病时,因为工作走不开,席大鹏没有回家;由于常年扛摄像机,他曾两次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卧床;为了拍好一条新闻,他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背着摄像机爬上七八层楼高的塔吊。“7·04”爆燃事故发生后,席大鹏是第一批进入现场的记者。几次地震发生时,他来不及安置家人,就迅速投入工作;年抗洪抢险,他顾不上怀孕的妻子,在前线采访一住就是20多天……

  “我平时是很少能和家人在一起吃晚饭,或者陪孩子写作业的,这些年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做得确实挺少的。”然而,当席大鹏接受每一次采访任务,面对每一个新闻现场,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记者,时刻准备着,时刻奉献着。

  十多年来,席大鹏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传播党的大政方针;始终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反映百姓心声愿望;始终扎根一线,勤奋工作,努力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他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闻采编质量,多次出色地完成了省党代会,市党代会、市“两会”,历届东北亚博览会、查干湖冬捕等一系列重要采访报道。每年在本台发稿多篇,上级媒体发稿50余篇,先后有20多件作品获省、市新闻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70后”和20年党龄的党员,席大鹏一直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记者的崇高使命和面对党旗时许下的神圣誓言。

  “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要永远做到心中有使命,肩上有责任,在坚守中做好每一次采访,在创新中写好每一条新闻,做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党的新闻宣传事业。”

松原日报·晨讯编辑部

为百姓办给百姓看

  自2年创刊至今,我市唯一一个都市报——《松原日报·晨讯》已走过16个年头。多个日夜,我们初心未改,一直秉承“为百姓办,给百姓看”的办报宗旨,努力把报纸办得精彩再精彩。

  为了实现承诺,记者们从未停下脚步,无畏昼夜、无畏风雨、无畏困难、无畏危险,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我们用手中的相机和纸笔,为读者传递最新鲜的信息、最有温度的身边事。

  当你翻阅着报纸,浏览各类新鲜资讯的时候可曾知道,为了给读者呈现一张丰富实用的报纸,一群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人,肩负着理想、使命与方向,开始挑灯夜战,开始风雨兼程,开始荣辱与共。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多少次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标题,采编人员反复琢磨、反复讨论。采访本上密匝的笔迹,编辑部里充实的忙碌,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轨迹。

  为了写好时政新闻,我们不断学习,准确掌握,做好党的喉舌;为了写好民生新闻,我们走遍了大街小巷,记录着城市每一处的变化;为了帮助市民解决问题,我们耐心协调不怕麻烦;为了写好专刊新闻,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把自己变成“业内人士”;为了写好深度稿件,我们就拿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为了写好一个曝光新闻,我们就变身“勇士”,把真相摆在人们眼前……

  我们脚踏实地,不浮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价值观,视受众为衣食父母,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思路,创新写法,把新闻变软,变得更有趣味性。

  这份报纸,于每一个记者而言,是一种责任,需要严谨的态度,细致的作风,丰富的知识。我们希望她每天都会有变化,不只是她出现在我生活里的频率,她的面容更好看了、表情更丰富生动了。

  我们的努力就是要带给读者更多的鲜活资讯、更多的真相与悸动。年11月8日第十九个记者节,我们要以全新的姿态出发,用新生的眼和赤诚的心记录好松原大跨步向前迈进的磅礴气势,记录着松原人崭新的精神风貌……

编辑部的灯光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在冬日的每一个夜晚,“小太阳”的光和热伴着灯光升腾。

“小太阳”啊,我们爱你!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来了小范当编辑。“雷哥”你辛苦啦!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多少个日日夜夜,苦中作乐。她小姨,别萌了,已是午夜,何时回家?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忘不了每次晚餐时的快乐气氛。她亲哥,你晚餐时的盒饭给了谁?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亮起来的,何止编辑部的灯光?那带有墨香的纸张上闪耀着多少辛劳的光亮?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好神奇,不知何时,她二哥的痛风再没犯过。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侧面的可是“半仙儿”?可曾几何时,不都是幕后英雄?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疗伤的灯光,不仅去了痛风,她婶儿的惆怅也少了许多。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这里的灯光可以接纳一切,更能包容一切,敞开心吧!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灯光下,曾流淌了许多美好和幸福。

编辑部的灯光亮啦!

灯光下的这扇门,推开来,光洒万里。

  这首诗(姑且称作诗吧)出自一位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的同事,写于年某个加班的夜晚。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但却是编辑部的共同记忆,甚至可以称为经典。

  年,一部由赵宝刚等执导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火遍荧屏,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给全国的观众带去了无尽欢乐。现实中的编辑部大多数时间是安静的,大家忙着手中的工作,偶尔交流对稿件修改的看法。编辑工作很辛苦,每天近00字的工作量,从稿件分配到编辑、校对、排版、图片调整等等,时间被安排得很满。而最磨人的则是寂寞,做编辑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一件事,这对人的毅力是很大的考验。编辑大多不善言辞,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做的是幕后工作,做比说更有效率。每一个编辑都像一颗螺丝钉,固执、坚韧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每一个编辑都像萤火虫,在夜晚倔强地发着微弱的光芒。做过编辑的人,夜晚经过报社大楼,总会下意识地看一眼亮着灯光的编辑部,那里有他们曾经挥洒过的青春和汗水,有至今未曾放弃过的新闻梦想。

  责任在肩,长路漫漫。在第十九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祝曾经坚守编辑岗位和仍在坚守编辑岗位的新闻人节日快乐!

飞不是我们的目的

形无言创有声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领跑者。努力突破,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促使新闻事业有长足的发展。

  1年,因为机遇的眷顾,付晓波走进了松原广电,这一年,满怀十二分热情的她开始了播音实习工作。每天上午,在松原人民广播电台跟随《田野风》节目主持人学习播音技巧及常识。为加强锻炼,付晓波向台里申请了午夜23点至24点的一档放音乐的节目,将其改成《文学赏析》节目,虽然每天的工作忙碌而辛苦,但付晓波还是乐此不疲地坚持。6年,由于工作需要,付晓波被调到新闻中心从事广播新闻编辑制作工作。走进一个新的领域,一切要从头开始。为确保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纰漏,付晓波会把文稿核对两遍以上,在音频、音效的选择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把节目做得更有可听性和趣味性。几年下来,经过不断的刻苦努力、勤奋钻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年,付晓波再次接到重任,担任《松原新闻》制片人一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媒体,付晓波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新使命新担当,岗位职责需要,付晓波一人身兼数职,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累得颈椎、腰椎已经严重变形,但这并没有压弯她的精神脊梁,她依然冲锋在前!有时想想,未免会有些心酸,作为新闻人一直在奔波、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路上,难言休息、难言放松、难言放下……但亏欠家人太多。去年7月27号,付晓波的孩子患急性阑尾炎,检查当天必须做手术,手术时间定在了当晚的7点钟。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刻,有重要新闻稿件需要加班。在这两难的时刻,付晓波毅然选择了工作,把孩子手术的事交给家人。但是,付晓波的心在流泪,她毕竟是母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在付晓波工作上已小有成就。《松原新闻》连续两年被台里评为优秀栏目,个人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年当捷报再次传来,作品《松原有机大米被端上中国杭州G20峰会的餐桌》荣获年吉林广播新闻长消息类一等奖的时候,付晓波的病痛立刻被激情和兴奋所掩盖,前进道路上的坚冰已被付晓波的执着与热情所融化。在工作面前,她又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信念坚定、动力实足、勇往直前。

点击“写留言”把祝福与敬意

送给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文字:李秋颖朱嘉明葛连柱王卉妍周林阔松原日报·晨讯编辑部

编辑:刘禹池

松原人都在看

我市公布2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人!免笔试!我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我市对14户棚改“钉子户”依法实施强拆

松原日报邀您为援疆尽一份力!

赞赏

长按







































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
兰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zz/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