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处理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占妊娠总数的1/~1/,妊娠各期均可发生,但常见于妊娠期前6个月。妊娠期增大的子宫能使阑尾的位置发生改变,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难度增加。妊娠期阑尾炎穿孔及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对母儿均极为不利。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妊娠期阑尾位置的特点]

妊娠初期阑尾的位置与非妊娠期相似,在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处(麦氏点)。随妊娠子宫的不断增大,阑尾会逐渐向后上、向外移位。产后14日回到非妊娠时的位置。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对母儿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妊娠期阑尾炎穿孔继发弥漫性腹膜炎较非孕期多1.5~3.5倍。其原因是:妊娠期间①盆腔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炎症发展迅速,更易发生阑尾穿孔;②增大子宫将壁腹膜与发炎的阑尾隔开,症状不典型;③增大子宫上推大网膜妨碍大网膜对阑尾炎症的包裹,使炎症不易局限;④阑尾毗邻子宫,炎症波及子宫可诱发宫缩,宫缩又促使炎症扩散,易导

致弥漫性腹膜炎;⑤阑尾位置上移及增大子宫的掩盖,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体征与实际病变程度不符,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时机。

2.对围产儿的影响全身炎症反应及弥漫性腹膜炎可导致胎儿缺氧;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早产;妊娠期间手术、药物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临床表现及诊断]

妊娠不增加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但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体征受到妊娠期这一特殊生理状态的干扰,导致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增加,而延误诊断及治疗,明显增加孕产妇和胎儿不良预后,因此应提高对妊娠中晚期腹腔位置改变的认识,重视病史分析及体格检查,做到早期诊断。

在不同妊娠时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妊娠早期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与非孕期基本相同,腹部疼痛仍是最常见症状,约80%的患者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妊娠中、晚期因增大的子宫使阑尾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常无明显的转移痛,腹痛和压痛的位置较高;当阑尾位于子宫背面时,疼痛可能位于右侧腰部;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撑起壁腹膜,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常不明显。炎症严重时可以出现中毒症状,如有发热、心率增快等;常合并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等。由于妊娠期有生理性白细胞增加,当白细胞计数超过15x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有诊断意义,尿液检查常无阳性发现,诊断不清时,采用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阑尾或脓肿。

[处理]

妊娠合并阑尾炎发生穿孔率为非妊娠期的1.5-3.5倍。若炎症累及子宫浆膜层时可刺激子宫诱发宫缩,且容易导致阑尾炎症扩散,从而导致流产早产,甚至胎儿室息死亡。胎儿预后与是否并发阑尾穿孔直接相关,单纯性阑尾炎未并发阑尾穿孔时胎儿死亡率为1.5%~4%,而并发阑尾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胎儿死亡率高达21%~35%。因此,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一般不主张保守治疗。一旦诊断确立,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立即行阑尾切除术。妊娠中、晚期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而难以确诊时,应积极考虑剖腹探查。

1.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选择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但妊娠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仍有争议,有报道指出,妊娠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导致早产率上升。开腹手术麻醉方式宜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术中应注意防止孕妇出现仰卧位低血压。妊娠早期可取麦氏切口,若诊断不能肯定时行下腹正中纵切口,有利于术中操作和探查。妊娠中、晚期手术切口应取压痛最明显处。手术时将手术床向左倾斜约30°,使子宫左移,便于暴露阑尾。术中操作应轻柔,尽量避免刺激子宫。妊娠晚期需同时剖宫产时,应选择有利于剖宫产手术的下腹正中纵切口。若腹腔炎症严重而局限,阑尾穿孔,盲肠壁水肿,可放置腹腔引流管。

除非有产科急诊指征,原则上仅处理阑尾炎而不同时行剖宫产手术。但以下情况可先行剖宫产再行阑尾切除术:①术中暴露阑尾困难;②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盆腔感染严重,子宫已有感染征象;③近预产期或胎儿基本成熟,已具生存能力。

2.术后处理术后需继续妊娠者,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对病原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继续抗感染治疗。本病厌氧菌感染占75%~90%,应选择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建议甲硝唑和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联合使用。术后3~4日内应给予宫缩抑制剂药物,避免流产或早产的发生。若胎儿已成熟且有剖宫产指征者,可同时行剖宫产术,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zl/7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