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创领基层医疗未来红杏e生,作者:医院儿科许鹏飞)
误区1
认为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高热急诊的患儿。
发热是患儿感冒时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
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误区2
盲听家属建议,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
部分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在接诊发热患儿时往往容易盲目听取患儿家长的建议,给予口服退热药甚至是给予激素治疗。对于纠正这种常见误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
误区3
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
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下面对此作出详细讲解。
多喝水补充体液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min。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者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小儿发热采用酒精擦浴的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一般都不采用。
不宜进行冰敷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多排泄利于退热多喝水、多排小便是一种带走体内热量的好方法,其实排大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患儿发热当天或几天没有大便,可用一次开塞露排除体内积存的食物残渣,排泄的同时带走热量使高热降低,很多中药就是利用这种办法来完成退热,中医称之为清下焦之热,这些中药里一般都会含有大黄、石膏、瓜蒌、槟榔等。误区4
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
有人以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
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概括起来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可以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常用的退热药物及临床特点如下。
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起效快,但控制体温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平均控制时间为2h左右。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特别是<2岁的患儿。
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疗效随剂量上升而上升,但不要超剂量使用,每千克体重10~15mg/次,以免造成肝脏损伤。
布洛芬该药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儿童应用的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布洛芬的特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其对于高热的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强,且持续时间长,平均约4~6h。
布洛芬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
用量:每千克体重5~10mg/次。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已经不作为常规的退热药物在临床使用。赖氨酸与阿司匹林的复合盐,可用于静脉注射,起效快,疗效好。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
消炎痛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具有较强而持久的退热效果,由于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肝功、肾脏和血液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只有当患儿持续高热或者高热惊厥时,可在医生监控下偶尔使用。
安乃近是一个古老的退热药物,退热效果迅速,由于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伤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近些年已应用较少了。
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只有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退热药可用的情况下,才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不被采用。
中药退热药很多中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但由于中药退热作用缓慢,而且所含药物成分不是十分清楚,不推荐家长选用中药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综上,相对来讲,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效果好,相对不良反应小,正常剂量下基本安全,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误区5
不能做到正确分析病情
到患儿发热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以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如果患儿精神好,就提示患儿感染轻微。发病时有精神不好、嗜睡,面色发黄或者晦暗者,这种情况一般提示感染严重。比如中毒性痢疾,患儿主要表现就是面色不好、精神差,可能只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不会腹泻,但病情严重,很容易合并中毒性休克。
注意伴随症状本文仅列举相对常见的情况。
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 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
有无腹泻及尿液情况 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者发热后1d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纸盒或者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者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
同时,也要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
是否伴有明显腹痛 对于腹痛明显特别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者腹痛不让揉肚子的,就要考虑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
注意流行病学情况 注意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期间,比如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周围有小朋友罹患该病,该患儿口腔、咽部或者手足出现皮疹或者水疱,即使症状不典型,也要考虑手足口病。
延伸阅读:
孩子发烧还抽筋,掌握这几招很重要(文章转载自:医学界儿科频道,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理明
来源:医院)
如何正确认识发热和热性惊厥?
有一天,我正在上神经专科门诊,突然门外发出一阵尖叫,紧接着是大人的哭声,一位年轻的爸爸抱着小孩直奔我诊室而来,孩子人事不省,牙关禁闭,全身僵直,面色发紫,我赶紧接诊患儿,经过初步处理后患儿症状缓解,家长的心才落下地来。原来孩子得了发热导致的热性惊厥。进入寒冬,孩子发烧情况增多,医院急诊室每日接诊发热的患儿达千余人,其中有部分患儿一发热就会出现惊厥。
认识发热与热性惊厥
发热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儿童的体温一般为36~37℃(腋温),肛温所量的温度一般会比腋温高出约0.5℃。不同儿童之间体温有个体差异,一天内体温有所波动,以下午、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稍升高,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临床上按发热的高低进行分度,体温在37.3至38℃为低热,38.1至39℃为中等度热,39.1至41℃为高热,41℃上为超高热。发热的表现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热性惊厥既往又称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发病年龄6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到6岁后由于大脑发育完善惊厥缓解,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以上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没有发热惊厥病史,就可以诊断热性惊厥。
建议家长家中备用体温表,体温表有很多种类型,有水银计体温表、电子测温仪等,如果家族中有类似发热惊厥的病人,就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如果孩子有精神不振、食欲不好,活动减少,喜喝水,过于安静等表现时就注意量体温,及时处理。
应对发热与热性惊厥
如果体温在38.5℃以下,我们建议家长采取物理降温为主,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酌情去减衣物,可考虑降温贴或冰枕、冰袋降温,孩子出现寒战时可以增加衣服、被子保温。还要多给孩子喂水增加液体摄入,防止脱水的发生。当体温超过38.5℃时,家长可以考虑遵医嘱给孩子吃退热药,退热药物使用过程中特别注意多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症状。
在家遇到孩子发热抽筋请牢记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如果孩子在家中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应保持镇定,避免摇晃小孩或使劲搓揉其手脚,更不要对其大喊大叫。
第二步,调整孩子的姿势,让孩子侧躺着或者是头侧着,防止呕吐物吸入发生窒息。如孩子衣服过紧,要设法解开衣服。
第三步,必要时可用拇指按压人中与合谷穴位(具体见示意图)。确保孩子不会被周围尖锐、锋利或坚硬的物体伤害,预防摔下床等。
第四步,监测体温。可以根据情况使用退烧药或用毛巾温水擦身降温。及时通风,冬天要注意保温。
一般情况下惊厥多于2-5分钟缓解。
如果惊厥没有缓解呈持续状态(惊厥超过5分钟以上甚至达到30分钟以上意识不清),医院立即抢救治疗,包括上氧、静脉使用安定止惊、药物退热等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行脑电图、头颅CT或MRI、血生化等检查排除其他导致惊厥的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