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患儿,男,5岁,主因「阵发性腹痛3h」来诊。
患儿于3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无发热,无恶心及呕吐,无腹胀及腹泻,在当地门诊查腹部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当地门诊考虑「肠痉挛」并给予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
查体:神清,精神一般,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左下腹可扪及包块,肠鸣音(—)。
辅助检查:腹部彩超:中上腹腔同心圆征(肠套叠,考虑小肠套小肠)
影像资料
初步诊断:肠套叠(小肠套小肠)
肠套叠发病有哪些因素?
一般认为是肠蠕动节律紊乱,肠环肌持续型局部痉挛,剧烈的肠蠕动将痉挛段推入肠腔内形成。套入邻近官腔内,局部肠壁反折共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称内筒、中筒与外筒,内筒与中筒称为入部,外筒又称套鞘。
肠套叠容易被误诊的原因有哪些?
1.部分肠套叠患儿早期仅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泻,但未出现血便及腹部包块,但血便和腹部包块又是临床医生诊断肠套叠的主要依据,以致容易做出肠痉挛的诊断。
2.肠套叠大多数发生在1岁以内,因小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易发生肠套叠;
3.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的特点,临床上能引起呕吐和不典型阵发性哭闹的疾病有很多,且95%以上均为原发性,继发性为5%左右,且继发性多见于年长儿。
4.出现血便后应注意小儿有无肠套叠,应仔细重复多次的触摸,绝大多数患儿均可被触及肠套叠肿块,但经验不足,触摸不仔细可能不易触及,肿块部位较高,如上腹部,进肠指检不易触及套叠肿块。
5.一般在肠套叠早期48h以内,腹部x线很少能检验出阳性液平面,所以不能无液平就排除肠梗阻,进行排除肠套叠。
6.腹部彩超未提示有包块,腹部x线未见到液平面,大便镜检未见到红细胞时,认为肠套叠的诊断不能成立,或者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立即,急性阑尾炎。
出现血便后,还误诊为其他的疾病
(1)误诊为出血性坏死肠炎,因早期均有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以后出现血便,入院时一般情况较差,面色苍白、肠鸣音减弱,便中血液较多,多呈咖啡色或果酱色,故很容易被误诊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2)误诊为细菌性痢疾
怀疑肠套叠,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1)腹部彩超:
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性,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内均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的肠壁回声),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圆。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而在纵断面上侧呈「假肾征」
(2)空气灌肠:由肛门进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阴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灌肠前和肠后复位
(3)腹部CT,肠套叠的初期,因套叠部较浅,而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环绕的靶样分层肿块,随套入肠断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
不稳定型肠套叠的两种转归是什么?
(1)一定时间内肠套叠缓解,包块消失,最长可24h内自行恢复,观察时间过长在患儿家长及临床医师方面不易被接受;
(2)转为稳定性肠套叠,此时肠壁血运受阻,肠壁出现缺血水肿、僵硬,肠套叠包块形态固定,须即时行x线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
不稳定型肠套叠由于两端相邻肠管套在一起,所以它呈现肠套的典型声像图特征,虽然肠套叠的部分引起肠梗阻症状,但并未至局部管壁血运障碍。
治疗
(1)非手术治疗:目前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成功率较高(适于48h内、良好、无腹胀、脱水、电解质紊乱者)
1)空气灌肠的适应症有哪些?
病程不超过48h,全身状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的表现;灌肠压力60—mmHg。
注:(60mmHg—8KP、70mmHg—9.3KP、80mmHg—10.6KP、90mmHg—12KP、mmHg—13.3KP);
2)空气灌肠的禁忌症有哪些?
#病程超过2天,全身状况不良,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
#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怀疑有腹膜炎;
#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
#小肠型肠套叠;
#3月以下婴儿肠套叠。
3)空气灌肠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复位时可用手法按摩套叠肿块,按摩时注意手要向深部触摸,促进套叠肠管复位;
#充气时可将一手平放于患儿中上腹部,若套叠复位,可感觉到肠管充气,有顶手的感觉;
#压力不宜过大,一般复位压力在70~80mmHg,90mmHg以上复位成功几率不大,但穿孔几率增加。
(2)手术治疗:1.手法复位;2.环肌行肠接肠吻术(适于灌肠失败超过48~72h、疑有坏死穿孔病例)
编辑:兔子妍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投稿及合作:tuziwang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