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寰院士,北京市人,生于年12月,卒于年10月8日,享年89岁。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医院外科、骨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科副主任,手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教授。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年任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创建我国手外科专业,在手外科专业技术及手术器材方面作了多项改革和创新。年开始研究1.0mm以下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在国际上最早取得兔耳断耳再植及临床断指再植成功。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编专著15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我的临床工作年限,正好与新中国同龄。可以说,我虽然是在旧社会受的医学教育,获得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但是新中国把我从一个普通的医学毕业生,培养成一个在专业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能做一点有益工作的人。42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是一瞬,但在人生旅途中,不能不说是悠悠岁月,我现在虽已年逾花甲,抚今思昔,更添激情壮志,倍感夕阳无限好,黄昏色愈浓。
----------机会来之不易
年暑期读完了医学系的课程,该开始临床实习了。当时学医院,不愿找或找不到的,可留在本校实习。医院(医院前身),名医如林,蜚声全国,是愿学临床者向往之所,很不容易进去。该院当时明文规定,凭学校成绩单及面试选取,一旦被接受后需做实习大夫两年,在实习期间要自负饭费。由于求知心切,愿不惜一切代价一试。于是鼓足勇气,递交了申请书及成绩单,并接受了面试。一周后我接到通知,在外科仅需要两名实习医生的情况下我被录用了。真是欣喜若狂。在庆幸之余,暗下决心准备接受漫长而艰辛的工作及体力考验。
当时该院是属私立,工作人员很精炼,医生一个人当两三个人使用,竞争性很强。实习大夫每人要管15~20张病床。干起来要比勤快、比效果、比态度,上级医生的话像“圣旨”,病人是真正的“上帝”。
----------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
纵观古代医林人物和近代医学名家,没有不是经过艰苦奋斗,干锤百炼,而后有成就的。我非常喜欢外科,而第一医院,决心要苦心志、劳筋骨,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摘取外科领域中一顶桂冠。
千里之行需始于足下,实习大夫阶段是做临床医生的起点,在日常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要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每天平均要接收3~5名新病人。写病历是实习大夫的既重要又平凡的工作之一,而且每天都在深夜到凌晨完成。为了做好这件事,我像侦探家一样询问病史,检查病人。书写每一份病历时,都像写论文一样对待,除科学地记录和反映病症外在文字上还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逻辑性强。为此日积月累,不但提高了病历质量,而且还锻炼了写作能力。
换药是实习大夫责无旁贷的任务,既脏又累,但是我没有把它看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我研究怎样揭除敷料使病人少疼或不疼,如何清理创面,什么样的创面采取什么措施能长得快,如何包扎敷料使病人感觉舒适且不容易松脱。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在病人中间流传着换药不疼,伤口好得快的说法,科里还组织了“如何换好药”的专题介绍。
手术后传统的拆线方法是,用镊子提一条缝线,剪断一根线,再拔除一根线,病人忍受着拆除一针针缝线的痛苦。我经过反复考虑,改变了沿用的拆线方法。先用盐水棉球将缝线打湿,再用剪刀压着皮肤把每条缝线剪断,再用盐水棉球涂擦愈合伤口及缝线,此时,大部分剪断的线圈巳脱落,个别留下的已湿软的缝线,稍加提拉即可拔除,病人只感到是在擦抹伤口,未感到拆线,而线已拆完。拆线技术虽小,但深受病人欢迎。
手术野的消毒铺单巾,按规定是住院大夫的事,实习大夫尚不够资格。但我对此事并未漠不关心。在我仔细观察之中,有的大夫在消毒皮肤过程中,把碘酒酒精弄得满地,在病人身上也流到不应该流到的部位。铺单时有时因为与护士合作不好,或放的位置不当,既忙乱又浪费消毒巾。我经过深思熟虑,对常见手术消毒铺单的每个步骤都胸有成竹之后,有一次我请求住院大夫让我试做一下,结果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消毒液没有掉在地上一滴,没在病人身上乱流。铺单次序先后有条不紊,安放位置准确恰当。从此,一次两次的做下去,虽非大事,更谈不上高深技术,但却受到护士们的欢迎,住院大夫们的信任,上级医生们的青睐。
医院尽管要做两年实习。但基本不给实习大夫做手术机会。上台参加手术机会很多,稍大的手术能做第二助手就很高兴了。所以,如何做好助手,就是实习大夫的份内之事了。不管多么疲劳困乏,每次上台我都聚精会神观察手术的步骤,细节,每位术者所喜用的显露剥离方法,习惯用的器械。时间一长,我就掌握了他们的每招每式,并能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怎样做法。我给他们拉钩,能使术者看得更清楚,操作更方便。我给他们递器械,能使术者使用习惯,得心应手。于是,台下人感到配合默契,台上人觉得轻松顺利,最后病人受益。由于我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对经管的病人体贴入微,观察细致,一贯受病人的爱戴。两年的实习,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不少一般性的常规工作,能积极而有创造性的完成。两年实医院聘用为住院医师。
在那个时候,住院大夫一般都不大教实习大夫,要靠实习大夫自己去摸索闯练,不免走弯路,给病人造成痛苦,我对此深有体会,所以我做了住院大夫之后,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指导实习大夫做好工作。两年的实习,使我对实习大夫的工作已驾轻就熟。应该怎样做好实习大夫,怎样做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大量的技术操作都有什么诀窍等等,日复一日毫无保留地教给实习大夫。使实习大夫们感到关系亲切,工作顺利,日有收获,他们都愿意和我在一个组工作。
住院医师阶段,是在漫长医生生涯中迈出的第二步。这个阶段做得好坏,关系到将来的成长。作为外科住院医师,在此阶段不但要积累大量临床经验,训练手术技术,而且要丰富理论知识。
临床经验,主要来自病人。阑尾炎本来是一个常见病,一般高年住院大夫都能单独诊断、手术。但我见到个别上级大夫,在术前能说出该例阑尾炎的发病原因、病情程度,确切的变异位置,当打开腹膜时证明果然如此。我在钦佩之余曾请教这位医生,他说,是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检判断的。但究竟如何询问、检查和判断并未细讲。通过这一事例,我看到这位医生能想到人之所不想,能料到人之所不料,真是技高一筹。但同时又想到,他能做的事我也应该能做到。在此事例的启发下,我对接受的每一位病人,都象对我的一次考试,询问,检查、分析、判断,无不认真、细致、入微,术前术中反复对照,术后观察密切。日积月累,临床经验提高很快,不但对阑尾炎能做到前面所说的判断,而且对很多常见与不常见的疾病,能考虑全面,分析深入,判断准确,治疗得当。凭借这种训练,在大查房时往往对病情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而又常常被手术所证实。
手术是外科医生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外科大夫,就不能不具备出众的手术操作技术,我曾经观察到,有的上级医生手术干净利落,做起来轻松顺利,别人看着舒服。但有的医生手术时血肉模糊,手忙脚乱,助手们也很难配合。这是为什么?每次手术时我注意观察两类人手术不同的奥秘。久而久之,发现前者手术时,切口大小部位合适,深部组织显露充分,手中器械运用娴熟,剥离层次清楚,止血准确,操作稳准而有秩序,而且没有不必要的动作。总之,需要有精湛的技巧,周密的计划。后者,当然是与此相反。开始时自己做手术虽然不多,但由于窥测到手术的精髓,逐渐掌握了要领。每当闭目思之,大到手术步骤,小到手术细节,都犹如电影般历历在目。一旦有手术机会,便可轻车熟路从容不迫地完成。在第一年住院医师快做完时,有一次为一小孩做腹股沟疝修补术,一切准备好后,主治医师站在术者位置上,拿起手术刀,忽然向第一助手的我提出了几个问题。疝修补有几种术式?各式的适应症是什么?这一例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做?我都一一做了准确的回答。然后他把手术刀交给了我,换了位置,让我来做这一手术。在这位主治医师的帮助下,用了不到一小时完成了手术,术中没有让上级医生说一句话或纠正一次动作。这是我做外科医生一年来,也是参加外科工作三年来第一次主做的较大手术。几天后,一次值夜班,来了一例急性阑尾炎,需立即手术,但当时的术者住院总医师有些感冒,他让我替他做了这次手术,不到半小时手术顺利地完成了,这是我主做的第二例较大手术。此后,由于日渐取得上级医师的信任,手术机会渐多,技术日趋熟练。
要做一个外科家而不是一个手术匠,光会做漂亮的手术不行,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与我同宿舍楼的一位主治医师,是全院公认的技术全面知识渊博的医生,他每天五点起床,在楼道里读书打字记笔记,无论严寒酷暑,终年不断。我想他所以有些成就,绝不是老天恩赐,而是与他下的功夫分不开的。从那时候起,我也每天五时起床,看文献,写笔记,描绘图谱。时间一长,手中的有形材料多了,不知不觉脑子里的无形资料也多起来。在病人床旁,手术台上,对实习大夫、低年住院大夫的讲解也多起来。因此,他们都愿和我一起查房上手术。在全科的文献报告,病例讨论时,也经常能引经据典评论一番。功夫不白下,从中得到了好处。这个习惯,早起,读书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现在。
新中国建立初期,医院中没有专职麻醉大夫,都是外科大夫兼做麻醉。年,北京医学院从英国回来一位著名麻醉学专家,办一个3个月的短期培训班,一共接收4名学员,其中给医院(医院)一个名额。由于我工作较稳重,善于操作又好学习,所以科领导决定派我去学。我既觉机会难得又觉肩负重任,学起来如饥似渴,白天参加常规手术麻醉,晚上值急诊麻醉班,在繁忙的实践之余,阅读丁大量麻醉学文献、专著,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结业回院后,除仍管临床病人外,还兼做较复杂的麻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把所学的麻醉技术引入了医院。陆续开展了闭式正压呼吸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利用不同比重药液控制腰麻平面,做到半侧腰麻,节段腰麻,骶管麻醉缓解产痛等。受到外科、妇产科医生的欢迎,由于麻醉技术的提高,医院开展了胸科手术及难度较大的腹部手术。我虽然比同级大夫忙多了,责任大了,但我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医院整形外科看到一本图片,整形手术的效果简直是巧夺天工,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么想掌握这种技术啊!不久以后,北医办了一个全国性的整形外科学习班,但是医院不准备开展这一专科,不可能有机会去学习。怎么办?医院有规定,每个大夫每年可有半个月休假,学习班是上午观摩手术,下午讲课,时间是一个月。医院看门诊,下午去学习班听课,把半个月的全日休假延长为一个月的半日休假。向科领导说明后,鉴于我平常表现较好,学习心情又迫切,就同意了。通过这一段的整形外科启蒙学习,再加自己的钻研探索,在上级医师同意下,试做了一些整形手术,效果还不错。从此以后,科里凡有近乎整形的手术以及各种植皮类手术,都由我来做。年我做完了总住院医师,升任了主治医师,按规定,主治医师要定专业了。由于床位异常紧张,不可能再成立整形外科。科里商定让我做骨科专业,为了照顾我的专长和科里需要,可以有选择性地在骨科收一点整形病人。实践中我体会到,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来做骨科手术,特别有利于功能恢复,而且骨科与整形外科的结合,对以后开展手外科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先决条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