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外科科主任、
外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从事医疗工作28年,先后在福建医院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医院肛肠科进修,对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肛肠科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疝气、甲状腺肿瘤、胆道疾病、胃肠疾病、乳腺疾病、大隐静脉曲张、肝胆手术治疗。“要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他们信赖我,选择我,我就要十倍、百倍的回报给患者!”医院外科科主任、外科副主任医师黄健芳28年如一日地热心对待病人。
无论每天门诊到什么时候下班,手术做到什么时候结束,黄健芳总要到病房去巡-巡,查一查。看看今天手术的病人情况如何、危重病人病情有没有变化、恢复期的病人伤口愈合得好不好以及病人的饮食情况等等。有时候休息在家,他也会牵挂着病房里的病人,经常打电话到科室询问病人的情况。许多在外科住过院的患者都说:“黄主任早上交接班认真,晚上值班细致,平时又关心我们,到这里看病、住院都觉得踏实。”
面对他人的赞誉,黄健芳总是笑着说那都是应该做的。他认为,从医生涯经历过最特别的事是那一年多的援藏经历。
年4月,黄健芳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怀揣着家人无比的牵挂,他作为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毅然来到西藏朗县,担任朗县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副主任一职。进入西藏后,高原反应每天考验着他,夜晚头胀难眠,清晨鼻腔充血,顾不得身体上的不适,他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援藏工作中。“能去援藏,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黄健芳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看到藏区医疗事业还不是很发达,内心非常着急,希望能为提高藏区的医疗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年5月的一天,医院来了一位腹部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诊察,患者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需要马上进行手术。这在内地只是个小手术,然而在西藏医院,由于多年没开展手术,手术室布满灰尘,没有麻醉医师,没有手术室护士,没有消毒供应中心,平常手术都要转送到公里外的林芝市。考虑到患者为急性阑尾炎,转送过程中容易引起阑尾穿孔,有生命危险,经黄健芳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后,决定留在医院行局麻下手术。黄健芳立即组织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对手术室进行整理、消毒,对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经过三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术前准备。患者被顺利地推进了手术室,在局麻下成功切除阑尾,患者转危为安。出院时患者及家属不住地用藏语说着感谢,给黄健芳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这是他在医疗工作中得到的第一条哈达,捧着这纯洁而珍贵的礼物,他的心与藏族同胞贴的更加紧密了。
在援藏期间,黄健芳完成的外科大小手术共余台,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填补了医院手术的空白,包括医院首例阑尾切除术、首例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首例髌骨骨折钢丝内固定术等。
除了医好这里的病人外,黄健芳认为更重要的是把技术留在那里,给当地医疗“输血”的同时,让他们自己产生极强的“造血”能力,更好的去服务每一位患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黄健芳在医院规范了七步洗手法和医疗用品的放置和处理;利用40多万元医院网络系统,规范了电子病历及收费系统;医院建立消毒供应中心规范物品消毒以降低手术感染率;在文书书写方面,医院调来全套医疗、手术、护理完整病例,对医务人员进行病历书写规范教学;作为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他在日常诊疗中认真向医生们讲解病因和治疗用药原则,在手术中更是手把手带教;他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为提高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医院里的优秀医院免费学习麻醉、外科、妇产科等专业技术……高原上的工作艰苦又充实,通过黄健芳的努力,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朗县群众也不必再为一些常见的疾病而奔波到林芝市就诊。良好的人品、务实的作风、突出的业绩,他得到了朗县县委、医院的充分肯定,并得到了当地藏民的爱戴和尊敬。
“黄主任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来了新疗法、新技术,填补我院的医疗空白,使我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院副院长嘎玛对黄健芳的援藏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黄健芳也被林芝市委授予“第七批优秀援藏干部”并荣获集体二等功。
“一次援藏,终身受益。”黄健芳说,虽然已圆满完成援藏任务身处福清,但只要医院需要帮助,他将竭尽所能地伸出援手。
了解福清卫计动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