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阑尾炎
1.病因
最常见:阑尾管腔阻塞。
2.病理
类别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炎症只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
较轻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病变扩展到阑尾壁各层并有小脓肿形成
可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坏疽、穿孔
弥漫性腹膜炎
阑尾周围脓肿
坏疽或穿孔,被大网膜包裹并形成粘连
炎性肿块块或阑尾周围脓肿局限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出现盆腔脓肿时: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黏液便(直肠刺激症状)。
出现门静脉炎: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2.体征
最重要的体征:右下腹固定的压痛。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如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阑尾穿孔。
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
3.其他检查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腰大肌试验:阑尾位置较深。
病人左侧卧,使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3)闭孔内肌试验:阑尾靠近闭孔内肌较低。
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经肛门直肠指检:引起炎症阑尾所在位置压痛。压痛常在直肠后前方。当阑尾穿孔时直肠前壁压痛广泛。当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有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三、治疗原则
1.早期行阑尾切除术
2.非手术: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四、护理措施
减轻或控制疼痛: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非药物或药物方法止痛。
1.采取适当卧位
1)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有助于缓解疼痛。
2)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2.禁食或合理饮食
1)拟手术治疗的病人予以禁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和腹痛。
2)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在严密的病情观察下,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防止腹胀而引起疼痛。
3.药物止痛:对诊断明确疼痛剧烈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解痉或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4.控制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内出血:多因阑尾系膜结扎线松脱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故手术后当天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病人如有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内出血的表现,或是腹腔引流管有血液流出。应立即将病人平卧,静脉快速输液、输血,报告医生并做好手术止血的准备。
(2)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术后3~5天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红肿、压痛或波动感。应给予抗生素、理疗等治疗,如已化脓应拆线引流。
(3)腹腔脓肿:炎症渗液积聚于膈下、肠间、盆腔而形成。表现为术后5~7天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又上升,并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或排便排尿改变等,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进行处理。
(4)肠瘘:多因阑尾残端结扎线松脱,或术中误伤盲肠所致。表现为发热、腹痛、少量粪性肠内容物从腹壁伤口流出。经全身支持疗法、有效抗生素应用,局部引流,大多数病人可愈合。
六、健康指导
阑尾周围脓肿:3个月后阑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