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峪村位于介休东南,南接沁源,东临平遥,人口有余。村子以其地形地貌而命名。村落位于两山山坡上,中间有一条河水流过。远古时,村南部的山坡上松柏成林,伐木者始居此地,以加工板材为生,板峪村由此得名。
板峪村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后,当地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拓宽村民就业门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90年代以后,村委不断投入资金,仿古融今的教学楼,演出剧场,村委办公楼相继落成,继而解决村民方便用水和交通出行,实现家家自来水,街道全硬化。年,板峪人站在留住古迹,敬畏传统文化的历史高度再投巨资,将破败不堪,残垣断壁的古庙群重建复修,工程历时五年,于年完工。修复后的古庙群重放光彩,蔚为壮观,庙宇依山势而上,山脚山顶,庙宇错落有致,根部红色长廊色彩鲜艳,水泥路沿龙天庙外围,盘转而上至山顶噤师庙,端庄雄伟的噤师庙座落在石砌的圆形座基上,显得异常稳固,灰瓦铺成的庙顶用黄色琉璃点缀剪边,古朴典雅中不失富丽堂皇。整座建筑群的庙顶院墙用黄色灯带环绕,夜景尤为赏心悦目,远远望去宛如人间仙境。板峪旧村落集中在村南面,民居建筑以城隍庙为中心,散建于山腰,山顶,房屋朝向各有不同,新建房屋多置于村西村北,村落整体风貌自然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把村庄一分为二,一座石拱桥又把村庄合二为一,石拱桥的名字叫遇仙桥,古老的遇仙桥是板峪村通向内外的交通咽喉,承载着板峪村厚重历史。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古桥把十几位优秀儿女输送至战争需要的第一线。建国后,经过战争洗礼的这些优秀儿女脱颖而出,分别在省内外,担任省、地、县各级党政军之要员。(同期:村里老人——村里以赵姓为多。历数村里出过的名人。赵力之,赵群,赵锐,赵毅,赵龙,赵定远,赵尔耀,赵尔华,张建国等。当代名人赵沁平,两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这一方水土的人们秉承着先人们勤劳勇敢,思想进步的优良血统,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传承美德自然而然。如今,遇仙桥的桥面已经变为平坦宽敞的柏油路,昔日的遇仙桥已不那么引人注目,甚至看不出它的存在,但是站在路边向下探望,桥洞依然坚挺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重量,原为桥面排水的石雕龙头出水口,石栏板还在守望,只是失去其作用。滚滚车流给村东村西的百姓出行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一座钢铁天桥适时而起,横架东西,把车流人流分离开来,百姓们叫它“安民天桥”。古桥为出行而修,新桥为安全而建,立体呈现的两座桥体现了板峪人的智慧结晶与以人为本。凡有百年历史的乡村基本都有庙宇,而板峪村拥有一个庞大的神庙群落,龙天庙、关帝庙、城隍庙,每座神庙都有其固定的庙会日。噤师庙会的规模是其中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板峪村噤师神庙的传统庙会。庙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历来兴盛不衰。每年庙会正日的前夜,庙宇内外灯火辉煌,彻夜通明,钟声悠扬,禅声阵阵,交夜后,烧头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拿着香纸供品依次祭祀神灵。黎明后,车水马龙,周边乡民纷纷赶来拜神,庙内轻烟缭绕,香火不断,鞭炮声此起彼伏。中午时分,庙内早已备好茶水斋饭,供香客们消饥解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庙会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方圆几十里的乡民,南至沁源,东到平遥,都会聚集于此。乡民们肩挑车拉将手工制作的各种商品运送至庙会上贩卖。骡马嘶鸣,猪娃尖叫,呼唤声,叫卖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未完待续,欢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