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普不可忽视的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多由慢性炎症引起的肠道局部黏膜增生肥厚导致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一般来说,大部分的肠道息肉出现在结肠,是结肠里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肠道息肉很少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大多数人就算长了肠道息肉也不会发现,主要是内镜检查时才发现。----------

至于肠道内为何会长出息肉

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明确

但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四个因素

1.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者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平素大鱼大肉的朋友们需警惕!

2.感染因素肠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可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而形成息肉。容易腹泻或有肠炎的朋友们要小心!

3.遗传因素多见于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的下一代中约50%有被遗传的可能。如果是家族性的话,那就做好定期检查吧!

4.物理刺激长期干硬的粪便或便中异物对肠黏膜的刺激或损伤,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死亡、脱落、增生过程中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息肉。长期便秘的朋友注意了!----------

虽说肠道息肉很少有明显不适

但出现以下症状记得及时就诊

症状

1.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2.便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或仅有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黏附于粪便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

3.脱出低位直肠息肉若蒂部较长,可脱出肛门外。若息肉较大须用手还纳,如不能还纳则可能出现嵌顿,坏死,甚至蒂部撕裂引起大出血。

4.多发性或息肉瘤体较大时还可产生腹痛、便秘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肠镜)可了解整个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是大肠息肉最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手段。

它不但可以作为明确诊断的手段,同时也是大肠息肉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活组织病理检查通过内镜钳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或行息肉切除以确定息肉的性质(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

----------

虽说肠息肉是肠癌的“元凶”,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容易变癌的。请记住容易变癌的息肉的名字叫: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包括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这三种。

息肉容不容易变癌,就看息肉的病理结果、大小和数目。根据这个,息肉变癌的危险性是不同的:

低危险:1-2个;小于1cm的管状腺瘤;增生性息肉。

高危险:3个及以上;大于1cm的管状腺瘤;绒毛腺瘤或者管状绒毛腺瘤腺瘤;病理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对于低危险的,你可以放点心;对于高危险的,一定不能放过他们,也许哪一天他们就变癌了。

所以,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变癌,但一定不能放过容易变癌的息肉,他们就是“定时炸弹”!

----------

内镜检查及治疗后需静养,饮食上要按照医嘱执行,还需根据息肉数目、大小病检结果定期复查。不少病友都会问:为何要复查肠镜?因为息肉切除后有复发的风险。

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可能:真正的复发、没有切干净、没看到。有时,切息肉的时候会比前一次肠镜多发现几个息肉,这也是正常的。

所以,医学的真相很残酷,肠息肉是有可能复发的,医学上不存在%,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定期复查。

多久复查一次肠镜?

如息肉病理结果是良性的,建议每半年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可改为每5年左右查一次。

结肠腺瘤样息肉是公认的结肠腺癌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亦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其可慢慢长大,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所以发现结肠息肉要及时于肠镜下摘除,并注意定期复查!

哪些人要注意做肠镜检查呢?

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长期腹泻或便秘的、便血或大便隐血阳性的、大便带粘液的、胆囊切除术后的、肥胖或高脂血症的等都更有必要做一下肠镜检查。

筛查结肠息肉无疑是防治结肠癌的重要手段,没有肠镜的体检都是耍流氓。

门诊安排:

李帅军主任:周一、二、五全天;周六、日(轮值)

咨询

吴志强副主任医师:周四全天

咨询

罗敏副主任医师:周三全天

咨询

主任办公室:-

医生办公室:-

护士站号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ss/8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