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点穴疗法之慢性阑尾炎

阑尾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较多见。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发病时常有右下腹剧痛、恶心、呕吐、发热、血中白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而慢性阑尾炎则以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为其临床特征。本病属祖国医学“肠痈”之范畴。(病因病理)引起阑尾炎最重要的因素是感染和管腔阻塞。阑尾炎的病原菌有些就是正常时存在于阑尾腔内的细菌,在阑尾粘膜发生损害和阑尾阻塞的情况下,病因菌可在粘膜隐窝内滋生繁殖,或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由身体其他部位炎症扩散而引起本病。阑尾阻塞的原因为粪石或粪块、寄生虫(蛔虫、蛲虫、鞭虫等)、异物(谷粒、较小的果核、毛发等)。阑尾肌肉痉挛,特别是阑尾的括约痉挛,也可造成管腔不通。当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如未彻底治疗,多可演变为慢性阑尾炎;若机体抵抗力低下,缺乏正确及时的治疗,则可出现并发症。在祖国医学中本病统属于“肠痈”。其病因认为多有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生冷,损伤肠胃,使温热内蕴;饱食后急剧奔走,使肠道运化失常,导致气血凝滞。此外,寒温不适,精神因素,均可影响胃肠的正常活动及气血的运行,其总的发病原理不外乎气滞、血瘀、湿阻、热壅。(临床表现)1.右下腹痛患者过去可无典型急性发作史,唯感右下腹经常性的或反复发作的隐痛或不适,常因剧烈运动,过久行走或饮食不当等所引起或加重。故患者常有弯腰、屈膝手按不腹,小步慢行步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因危惧发作而择食甚至畏食。2.胃肠道功能障碍病人可有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腹胀等。3.体征查体时右下腹有固定性轻度压通,有时触及纤维化的条索状阑尾,胃肠钡餐检查,可见阑尾充盈不规则,并有压痛,或多次检查阑尾均不显影。(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慢性病史与反复发作的右下腹定位性疼痛,结合临床征和X线检查,诊断一般不难。慢性阑尾炎首先应与急性阑尾炎加以鉴别,尤其应排除急性蜂窝组织炎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以防贻误病情,还应与回盲部结核、肿瘤、局限性肠炎以及慢性盆腔器官炎症等疾病相鉴别。(辩证论治)本病当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为治疗原则。(基本手法)1.远端诱导镇痛法双拇指重叠,分别揉、按足三里、阑尾炎及阿是穴,揉动缓慢,按压沉稳,揉按交替,以镇痛为度。2.局部压颤通气法单掌摩右下腹阑尾表面透影区,由轻到重,单手掌展形推以上部位;双拇指并列,由轻到重缓慢揉,轻轻拨以上部位,也可轻按上下滑动;最后叠掌揉做压颤动作。以上手法反复操作2到3遍,注意患者反应,若有恶心或其他不适之感,即停止操作。3.揉拨腰骶泄热法单肘按压大肠俞、左右轻拨;双拇指重叠按压关元俞、次缪穴。4.正坐转腰攻下法者端坐方凳,全身放松,闭目宁心,神经内收,分别沿躯干纵轴,作腰部环转动作,并注意改变转药方向。每次转腰5分钟左右。5.对症处理手法若患者恶心严重,可加按内关、大陵;腹胀严重可加按双侧大横、天枢,对揉双侧三焦俞;发热者加按曲池、合谷;患者精神紧张时,可同按双劳宫,多指同揉双颞部。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一、膳食原则

1.腹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寒痛者温里散寒、行气止痛;实热者清热通腑、行气止痛;食积者消食行气止痛;血瘀者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里虚腹痛者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2.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油腻、坚硬、粗糙、胀气等食物。

二、辨证食疗

1.寒邪内阻

[证候]腹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剧;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紧。

[治法]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食疗方]

姜茶饮(《圣济总录》)

原料组成:绿茶、干姜丝各3g

制作及用法:将绿茶与干姜放人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可冲泡3—4次。代茶频饮,每天数次。方解:干姜味辛性大热,可温中回阳散寒;绿茶甘、苦、涩,性微凉,可利尿解毒,并调和干姜燥热之性。二者合用能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邪内阻所引起的腹痛、泄泻、呕吐等症。

2.里热壅滞

[证候]腹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口渴,烦躁,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腑。

[食疗方]

麦冬乌梅糖(《中医饮食疗法》)

原料组成:麦冬15g,乌梅10g原料组成:麦冬15g,乌梅10g,白方糖20g。

制作及用法:将麦冬、乌梅洗净,放入砂锅内,加人清水适量,煎煮40分钟,然后用洁净纱布过滤,再加人方糖溶化即可。

方解:乌梅味酸涩,性平,可生津涩肠、安蛔止痛;麦冬甘寒质润,可清热养阴润燥。二者配合可清热养阴、安蛔止痛。适用于邪热壅滞所致的津枯便秘、腹痛、蛔虫性腹痛等。3.饮食停滞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食疗方]

山楂荞麦饼(《常见病的饮食防治》)原料组成:荞麦面g,鲜山楂g,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各10g,白糖适量。

制作及用法:先将橘皮、青皮、砂仁、石榴皮、乌梅加水0ml,煎煮30分钟后滤渣留汁。将山楂去壳研成泥状,荞麦面用药汁和成面团后将山楂泥揉人面团中,做成小饼,以小火烙成熟饼,或入烤箱内烤熟,便于贮存。每日2—3次,每次吃1—2块。

方解:方中荞麦甘寒,可益气宽肠、化滞磨积;山楂甘酸温,可消食导滞;橘皮、青皮、枳壳疏肝行气、宽肠止痛。诸品合用能理气疏肝、消食止痛。适用于食积不化所致的腹痛等。

4.气机阻滞

[证候]腹胀攻痛,得矢气则减,腹痛连及胸胁,嗳气;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行气止痛。

[食疗方]

橘皮粥(《饮食辨录》)

原料组成:橘皮20g,粳米g。

制作及用法:将橘皮煎汁去渣,然后与粳米共煮粥,粥熟即可。或将橘皮晒于炒黄研成末,每次取3—5g调入煮沸的粥内,再煮片刻即成。可经常服用。

方解:橘皮辛温,能理气止痛、燥湿化痰;粳米养胃。二者合用可和胃调中、理气止痛,适用于气机不通的腹胀、腹痛等症。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价钱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ss/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