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盘子 >> 盘子用途 >> 白马墙考

白马墙考

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18/4580448.html

程守胜龙行白马

白马墙是河南省滑县留固镇东北三里的一个小村落。大量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古表明,它就是殷周时期的曹邑和漕邑,也即秦汉时期的白马城。

一、立论

《滑县志》记载,周惠王十七年(前年),即卫懿公九年,狄攻卫。国人怨懿公,无斗志。卫兵溃败,陷朝歌,懿公死,卫戴公率其遗民人东徙渡河。齐、宋援卫,立戴公申(宣公孙)于曹(卫邑,今滑县旧县城东二十余里白马墙)。戴公死,弟文公毁立。齐发兵成卫。[1]

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卫戴公迁都曹邑(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史称“庐于曹”。[2]在白马墙即“曹”建立卫国第二国都,逵富太先生的《卫国文化史考》对此有详细描述。“《诗经·定之方中》云:‘升彼虚矣,以望楚丘。’楚丘即今八里营乡东之卫王殿,距今之白马城遗址白马墙近二十里,与此诗之描述大体相符。”[3]卫王殿碑载:立戴公申于漕(今留固白马墙)。

早在殷商时期,白马墙就存在。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研究权威郭沫若在考证甲骨文合集编号卜辞“在曹贞,王步于淲水而亡災”(图1,图2)时指出:曹,按当是卫之曹邑。《左传》闵二年“立戴公以庐于曹”者也。《诗》作漕,《邶风·击鼓》“土国城漕”,又《泉水》“思须与漕”,《卫风·载驰》“言至于漕”。《毛传》云“卫东邑”。[4]他考证甲骨文编号第片(殷墟书契后编上·15·15)“猷伐曹”时(图3),根据猷地推之,认为卫之曹邑即“曹”故地。[4]

图一

图二

郭沫若的考证表明:甲骨文中的“曹”即卫戴公“庐于曹”之曹,亦“漕”,曹邑即漕邑。这一结论与刘兴隆主编的《新编甲骨文字典》一致,该字典在“曹”字下有这样一段注释:“卜辞地名:在曹(前二.五.五)。曹即春秋时卫国之曹邑。

”当时称为曹邑的白马墙早在殷商时期即存在,而且能被商王或者贞人记录,在当时必定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曹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菏泽《曹风》副主编曹景官认为:在商代,曹(白马墙)就已是当时的名城了。

西周初期,武王分封诸侯,“封叔振铎于曹”(《史记?管蔡世家》)。这一史实在《世本》、《汉书?地理志》、《左传》、《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都有相关的记载。

图3

图4

重庆师范大学安普义认为:周初武王封叔振铎之“曹”应该是河南滑县之“曹”。武王所封叔振铎之“曹”,《诗经》作“漕”,《诗经?定之方中》序云“野处漕庐”等,其中的“漕”皆地名,《毛传》曰:“漕,卫邑。”诗经中的“漕”是属于卫地。[6]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立柱教授的《微子封建考》也认为:“武王时所封之曹更可能是《左传》闵公二年所说卫戴公‘以庐于曹’的卫曹,在今河南滑县与濮阳之间。这个曹,《管子?小臣》、《水经?淇水注》、《汉书?地理志》作曹,《列女传?许穆夫人》、《易林?噬嗑之讼》、《诗经?泉水》作漕。”[7]

曹景官进一步表述:古曹邑白马墙,乃曹挟的祖居地和食邑,西周曹国的封仪地(曹国因为前有曹邑而名以曹国)。其《始祖曹叔振铎礼赞》曰:吾曹氏始祖曹叔振铎,乃文王子、武王弟,封于曹。晏安者,所居乃助大禹治水有功所封之采邑,于滑县曹邑(城)有遗迹。西周方有曹国之立,亦为国姓曹族之始也。《史记?管蔡世家》记有武王封疆于昆弟,封于曹者,乃谓于曹邑举行受封仪式,国以地名,因名曹国,定都于陶丘。[8]

这一观点与刘佑平的《朱姓史话》相同:曹人商朝初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河南滑县曹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卫国的曹邑。曹安第27代孙曹挟(又名邾挟),生于漕邑,被封于邾地而立邾国(今山东省邹城境内),史称“邾子开国”。公元前年,卫国被翟击败,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9]张劲松《曹姓史话》中亦有类似表述:曹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诗序》所谓“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10]

秦朝置白马县,县治在白马城,即卫之曹邑,今白马墙村。北魏天兴中(公元~年),白马县徙于滑台城,白马故城随废。至明洪武三年(公元年),废白马县。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之久。白马墙村在这多年里,由卫之漕邑演变为秦汉之白马城,这一史实,同样有大量文献可证。

“白马县的行*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广西南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覃芝馨在《白马移民考》中如此表述。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白马县,春秋卫漕邑,秦置白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辞源》注白马县云:“卫漕邑,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辞海》亦注之曰:“古县名,春秋卫国曹(一作漕)邑,治所在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

近人《白马考》曰“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又引《西征记》云:“今之白马城,古卫之漕邑,戴公东渡河处此。”《路史·国名纪》:“漕本曰曹,戴公居之,宋桓公立之,庐于曹。”《泉水》《载驰》皆言卫地。今滑之白马,卫之下邑。《方舆纪要》云:“白马废县,春秋时卫之曹邑也。”《大清一统志》云:“在滑县东二十里。”[11]上~

《通释白马》引《后汉书》注:“白马县属东郡,今滑州白马县也。故城在今县东。”《括地志》:“白马故城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郡县志》及《水经注》皆曰:“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大清一统志》:“白马故城在滑县城东,今地名白马墙。”[11]下5~6

《滑县志》的“白马城”条注释有:旧志云“今县东三十里有村曰白马墙,俗称白马乡,尚沿旧名。或云即白马城之废址。”郦道元曰:"城之名为白马,盖以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公元前年,狄伐卫,卫败绩,懿公死,戴公自朝歌东徙渡河庐于漕邑(白马城)。秦灭卫国,始置白马县,治白马城。魏曹丕*初中,改封其弟彪为白马王,建白马国,都于漕邑。北魏初,置兖州于滑台,白马县亦随州徙治于滑台城,故城遂废。[1]96

河南师范大学郑爽《河南滑县“漕邑--今楚丘文化”寻迹》:白马墙遗址位于滑县留固乡白马墙村东。引《方舆纪要》、《一统志》谓:(白马故城)在滑县东二十里,即今城东之白马墙,在留固集东北三里,距今滑境之卫南坡西南二十余里。故而可见,白马墙就是卫国第二都漕邑所在地。……《通志》注:漕,今滑州白马是也。明确提到陈氏奂《毛诗传》疏:今河南卫辉府滑县,春秋时卫之漕邑,漕,古作曹。该文文末注释云:古之漕邑位于今日滑县留固乡白马墙村东。[12]

*协滑县委员会年1月编辑的《滑县文史资料》对“白马城”的注释为:古代白马县治所在地,今河南滑县留固镇东北三里白马墙村。《水经注》:“白马济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引《括地志》、《方舆纪要》、《清一统志》佐之。古白马县故城白马城,今滑县城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之父朱城,避讳而为白马墙,今留固镇白马墙村即为白马城旧址。该词条甚至给出了“白马城”更名为“白马墙”的原因。

滑县文史界权威刘守森在《古白马县浅探》中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后得出结论:“秦已在卫国曹邑基础上建立了白马县。曹(漕),即秦时的白马城,为白马县治所,即今滑县留固镇的白马墙村。”“秦代白马县隶属东郡,治所在白马城(在卫之漕邑,今留固镇白马墙村)。西汉沿袭秦制,白马县隶属兖州部东郡。”[13]

王善义《白马故城》(年《滑台春秋》)亦详细说明了白马墙村即白马城旧址。《汉语大字典》(版)也对白马墙村即白马县有着详细注释。

地方历史地理专家王培勤在《滑县地名考》中对“漕邑”“白马县”“白马墙”这三个地名解释的更加清楚无误,没有任何模糊空间。漕邑:《击鼓》《泉水》即此。闵公二年,戴公东渡河庐于此。其址在今滑县旧城东南15里留固镇北2公里白马墙。[14]8白马县:春秋为漕邑。白马故城在今滑县旧城东南15公里白马墙,属留固镇。[14]9白马墙:原名白马城,“土国城漕”“思须与漕”“卫戴公率遗民庐于漕”皆此。三国曹丕封曹彪于此,称白马国。[14]51

“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今河南滑县)行*区划名在中国历史上是 的,这是历史事实(白马故城,在今滑县东十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诚,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覃芝馨在《白马移民考》中写道。[3]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初中,改封其弟寿春侯曹彪为白马王,建白马国于漕邑,隶属兖州东郡。《滑县志》、王培勤《滑县地名考》、李印山《滑县建制沿革》、马修乾《河南滑县与广西白马移民》对此都有确切记载。

白马墙还是全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是海内外白马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白马移民自秦历宋,历经数次。规模 的数北宋时期,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其所率领的数万将士留居岭南,定居繁衍,产生了诸如李宗仁、白崇禧、白先勇等一大批名人。目前生活在广西及迁居港澳、东南亚的“白马移民”有多万人,他们的家谱上不约而同的记载着“祖籍山东白马县”。年广西南宁寻根访祖代表团上下求索,最终确认其祖籍即白马墙村并进行了访问,圆了数百万白马移民数百年的寻根夙愿。(具体内容可参考马修乾主编的《河南滑县与广西白马移民》,该书由大象出版社年1月出版。)

白马墙为白马城遗址,有着坚实的实物证据。年白马墙村即被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图10)。年4月29日至5月5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白马墙对白马故城进行了部分勘探,在村偏北方向发现了古城墙夯土层,夯窝直径为0.01米,夯土层厚3.5米,宽10米。古城轮廓清晰明显,城东门、北门已被探明。村周围多高岗,上有砖块瓦砾,多为汉唐时期之青砖大瓦。调查结论是:此处遗址属历史上“白马城”旧址,城墙及城门等相对保存完整,遗址内涵丰富,沿续时间较长。因此,“白马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历史上白马城兴衰及秦汉以来豫北地区,特别是*河冲击平原地区的古城遗址的研究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图5,图6,图7)[15]

图5

图6

图7

二、驳论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文献典籍难免存在瑕疵,蹈袭前人则会以讹传讹,目前关于“曹邑”、“曹邑”、“白马城遗址”也有其他一些说法,本文拟就此择其要,加以辨析,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1、曹邑(漕邑)在滑县南白马城。

《重修滑县志》有类似记载,郭沫若(曹,按当是卫之曹邑。今河南滑县南白马城,即其地)从之,安普义(《周代曹国都城地望考证》:郭沫若……认为“曹”在今河南省滑县南白马城,今从郭老之说)又从郭沫若。

这里有几点需要厘清。

一是白马城历史上不止一个,位置上更不止一处。秦汉之白马城是 的,就是指白马墙所在的曹邑或者漕邑,为白马县治所;而北魏置兖州时随州而徙之白马城,非白马古城矣,亦非仅一处。很多人不知,将北魏之后之白马城误认为秦汉之白马城,方位自然出现了不一致。《白马考》说的很清楚:“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相传今县治西北十里有白马古城,当即《水经注》所云:‘河水志宿胥口,又东径滑台城。’秦汉时亦名白马城也。郦道元又谓白马济、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则后魏置兖州时随州而徙之白马城,非白马古城矣。”《古*河与白马城的兴废变迁》一文亦说:“后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隶司州郭,故城遂废。”北朝及隋唐以后的白马城已不再指此处,现在滑县隋唐以后的白马城遗址也有多处。

其二,《白马考》认为旧县志记载有误。“《括地志》曰:‘白马城在卫南县西南三十四里。’《大清一统志》云:‘在滑县东二十里。’按:卫南废县,在今县治六十里,方向、里数相差不远,旧志云‘在县南二十里’,方向微异。或‘东’误为‘南’,或是落一‘东’字,亦未可知。”

其三,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秦朝至西晋的历史地图中都清晰地表明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在滑县东而非滑县南。(图8)

图8秦——山东南部诸郡图

其四,《白马考》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白马城“或距城十里,或二十里,或三十里,或在河东,或在河南,或在河北。盖随津、渡为转移。历代*河迁徙靡常,津、渡、口岸亦随时各异。故舆地家之谈白马者,方向、里数亦各不同。

其五,旧时大伾山有石刻云“登大伾望白马四十五里”。与津、河、渡、城相比,大伾山提供了一个不变的参照物,白马故城处大伾东南四十五里之白马墙确矣。若其在县南,则距大伾不再是四十五里,且因县治处其间,登大伾得能“望”乎?

2、曹邑即今四间房乡曹村。

此说目前的 原始出处为《重修滑县志》。其一曰:“广通区徐勉之采访稿云:漕邑即曹村堡,尚有土城,西门外有石桥,东门内有城隍庙故址,南有漕河,久已淤平。”“周惠王十八年,戴公庐漕时为国都,今漕无水而为曹矣,非国非邑而为村矣,土城犹在而为堡矣,沧桑之变可胜道哉。”其二为该书的一张插图显示曹村堡为卫戴公庐于曹处。

刘守森《古白马县浅探》据此保留了这一说法:“曹(漕),即今滑县留固镇的白马墙村(一说今四间房乡曹村。另一说早期白马城在旧县城北)。”而郑爽的《河南滑县“漕邑--楚丘文化”寻迹》则将白马墙与曹村混为一谈,用《重修滑县志》有关曹村的采访稿证明白马墙即漕邑。

《重修滑县志》此说没有可信的实物证据,土城、石桥、城隍庙在古代各个村庄比比皆是,不足为凭。反观白马墙,在古城遗址中出土有青铜器和陶器等文物,现保存在县文管所。年夏,该村西北角的路上经暴雨冲刷,突现一个直径一米的大洞,大水足足灌了六七个小时也未能灌满。无独有偶,洞口西侧的数户人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压水井时,每逢打到数米深时下面就空了。后来人们建房挖地基,发现了许多夯土层,夯印一个挨着一个,为尖夯夯印。年5月,白马墙遗址即被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安阳市文物部门更通过勘探发现了城墙、城门、古墓葬等遗迹,确认其为“白马城”旧址。年,与笔者同一办公室的付长林曾负责在此处人工挖坑六米埋电杆,挖至一米多即再也挖不动了,用镐头锛角亦无济于事,土层坚硬无比,与周围土层迥异,疑挖到了古城墙夯土层,遂上报文物部门。

“曹村即漕邑”说亦没有任何其他文献资料可证,其来源仅仅为“采访稿”,可信度与权威性可想而知。

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白马县,春秋卫漕邑,秦置白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不仅明确记载了白马故城即漕邑,而且可由白马故城之方位里数证明曹村不可能是曹邑(漕邑),因为其在滑县东北四十里。《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能清晰的看出卫国第二国都曹(漕)的位置与今白马墙村相同,与曹村的位置相距甚远。(图9)

图9春秋时期卫图

另有文章介绍曹村说:曹村春秋时称漕邑。百度百科网站上关于曹村的村名来历,有“漕河枯,漕村改为曹村;三国曹操屯粮处”两种传闻说。

“曹村即漕邑”之说前已辩疑,此处不再赘述。关于该村名来历的两种说法,均可以清晰看出与漕邑无关。据曹景官先生考证,白马墙古称“曹”要早于“漕”,因曹人居住而成曹邑。曹安后人东迁,靠水而居。古白马城临河,漕运便利,故亦称漕邑。乃先“曹”后“漕”,与该文自言先“漕”后“曹”迥异。

3、曹邑在山东定陶。

立论部分可知,曹叔振铎先封于白马墙之曹,后迁徙于山东定陶,建立曹国。定陶没有带曹字的古地名,曹国之曹来源于白马墙之曹。白马墙之曹邑在先,定陶之曹国在后,无需多证。

4、逯明城是白马故城。

后赵时,石勒十八骑之一的逯明驻守在白马津,他在白马故城附近筑新城,即逯明垒。《河南通志》云:“黎阳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周二十里,戴延之谓为逯明垒。”《浚县志》载:“逯明垒址在城东7公里酸枣庙与马村之间”。《元和志》云:“逯明故城内有逯明台,在滑州北三十里,即白马津,在天桥津(即黎阳津)东岸。”《水经注》曰:“逯明津又称白马津”。《滑县志》云:“五代时有六明镇(即逯明镇)”。以上史料表明,逯明垒不是白马故城,但与之很近,是古白马城津渡城池文化的发展。由于这里紧濒*河,深受水患和战乱之害,古白马城屡建屡徙,逯明城也屡废屡建。《*河白马文化》如是说。[16]

三、结论

以上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白马墙即商周之曹邑,卫国之漕邑,秦汉之白马城,三国魏之白马国。白马墙村是曹邑(漕邑)与白马城辉煌历史的见证,是白马移民的精神家园,更是白马文化的凝聚和象征。时至今日,传承白马文化,发扬白马精神,是我辈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资料

[1]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

[2]*协滑县委员会.卫国往事[J].滑县文史资料,-01

[3]马修乾.河南滑县与广西白马移民[M].大象出版社,:

[4]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安普义.周代曹国都城地望考证[J].北方文学(中旬刊),,:

[7]陈立柱.微子封建考[J].历史研究,,06:63-73

[8]曹景官.始祖曹叔振铎礼赞.菏泽市曹国文化研究会,-01-28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ss/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