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法治愈肠痈一例
邓某,男,19岁。初诊∶年3月30日。
主诉及病史∶3月29日下午4时周身不适,畏寒发热,上腹隐痛,晚上10时许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不放射),并呕叶胃内容物两次,即服藿香正气丸,1粒,第2天因腹痛加剧而入院。
诊查;入院时体温39.3℃,腹肌紧张如板,抵抗明显,全腹均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麦氏点尤甚,腰大朋肌征阳性。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血常规;白细胞mm2(杆状11%),大便潜血(十)。尿常规∶红细胞(十十),白细胞(十十)。
辨证∶肠痈(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处方一;生大黄12g(后下)玄明粉6g(冲)桃仁6g丹皮6g赤芍18g冬瓜仁45g银花24g蒲公英24g皂角刺30g
1剂。复渣再煎,取汁ml作保留灌肠。此方药上午服尽。处方二;冬瓜仁45g蒲公英24g连翘18g皂角刺30g1剂。此方下午服尽。
另∶针刺阑尾穴(双),留针1小时。外敷双柏散(为我院成药)。
二诊∶人院第2天。服药后大便两次,色暗黄潇。体温38.7℃,腹痛减轻。仍按上法,但泻下之药如芒硝、大黄有所减量,清热解毒之品如川连、黄芩、连翘、蒲公英有所加强,未予灌肠及针灸。
三诊∶入院第3天。脉症渐见好转,知药见效,仍守上法,以丹皮、桃仁、冬瓜仁、苡仁、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为主随证加减,并继续外敷双柏散。
四诊;入院第6天。体温曾一度回升(最高达38.3℃),但无其他不适。腹软,未见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仍以上方加减。是日下午停用双柏散,加用四环素及链霉素。
五诊;入院第8天。体温正常,腹痛大减,只在转动身体时有些微痛,胃纳好。舌红苔白,脉弦。改服四逆散加桃仁、冬瓜仁、苡仁、白头翁、秦皮等。
六诊∶入院第11天。停用四环素及链霉素,继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调理。第14天痊愈出院。随访10年未见复发。
笔者于年至年间用中医药治疗10多例急性阑尾炎(其中1例合并弥漫性腹膜炎,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3例为合并阐尾周围脓肿之早期),均于短期内痊愈(短者三五天,最长也不超过20天)。病例虽不多,但疗效快而可靠。特别是中医"下法"的运用,很值得重视,现归纳分析如下。
"下法"的运用特点∶即在辨证基础上早用、坚持用,用必达到泻下的目的。其方法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争取时机,尽快控制病情。
笔者认为只要诊断一成立,越早用"下法"越好。用药三四个小时后,若仍不见泻下,可再服1剂,必于当天达到泻下之目的。得泻后,第2天仍用"下法",直至痊愈。但后期泻下药应有所减轻,而增加清热解毒药。当然,病情恶化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下法"则宜慎用。如此病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时,仍可用"下法"。
方药多以大黄牡丹皮汤为主方加减化裁。痛甚者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者加地丁、银花;出现包块者(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者于后期酌加党参或吉林参以扶正。
至于灌肠,其优点是既能泻下,又能使药力更快地直达病所,这是"攻邪应就其近而逐之"的灵活运用。其法是将内服药复渣再煎,取汁进行保留灌肠。
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体会,个人认为治疗急性阑尾炎"宜用下法"的理论根据是∶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寒温失调或饮食失节或喜怒无度,而使"邪气"(瘀秽之物如粪石之类)与"营卫"(血液循环与卫外机能)互相搏结于肠道,致使运化失职,糟粕积滞,气血瘀阻,积于肠道而成肠痈。如果诱发肠痈的瘀热没有出路,那么瘀热与血肉便腐败成脓。因此,有效而便捷的治法便是祛邪从下而出,邪有出路,则脓不成而正自安。
采用下法会不会引起阑尾穿孔?据笔者临床数十年的经验,用下法尚未见引起恶化者,关键在于芒硝不宜重用,一般应不超过9g。另外,中医运用下法亦是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因而能消除副作用,产生较理想的药理作用。大黄牡丹皮汤就是这样的配伍,使之具有泻下除积,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作用(笔者经验脓成仍宜用大黄牡丹皮汤)。可见,中医的下法,能从根本上治愈急性阑尾炎。但必须注意的是∶腹痛已除又无发热,病似已愈,仍需服大黄牡丹汤3剂以彻底治疗,可免复发。
八、补脾益肾涩精法治愈肾病一例
黎某,男,22岁。初诊∶年3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几个月前脸部浮肿两次,均未治疗而自然消退。年2月3日,眼睑、头部出现水肿,渐蔓延至全身而住院。西医诊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经用激素、利尿药与五苓散、五皮饮等治疗,水肿在1周内消退,而后隔日服强的松80mg共50余天,其中加服环磷酰胺半个多月,但蛋白尿持续,逐渐出现激素副作用,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而发红,脸上长痤疮,两题有搏动性头痛,服安眠药始能入睡但易惊醒,易兴奋激惹;头发脱落。
诊查;现尿蛋白(十十十)或(十十十十),眠差易惊,头发脱落,食欲—般,大便正常,小便稍少,色淡黄。口微苦,不渴。舌边尖略红,有齿印,苔灰黄浊腻。脉弦滑,左关尤甚,重按无力。
处方∶黄芪15g玉米须30g怀山药30g.茯苓皮15g生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连续服用。
服上方药1周后,小便蛋白(十十);2周后,小便蛋白(+);3周后,小便蛋白(土);第4周末,小便蛋白(一)。以后连续服药3周,小便蛋白都是阴性。嘱其以后仍服此方药,酌加龟,板,以图巩固(治疗期间仍隔天服强的松80mg。曾因预防感冒注射过丙种球蛋白1支)。
本病从辨证审察,其蛋白尿与脾肾两脏关系最大。脾气散精,肾主藏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水谷精微反与湿浊混杂,从小便而泄。肾气,不固,气化蒸腾作用减弱,亦致精气下泄而为蛋白尿。故治此病,常以补脾益肾涩精,恢复脾肾功能而收效。本案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临床症状控制后,蛋白尿持续不退。就诊时虽出现一派阴虚阳亢症状,但这是激素的副作用所致,掩盖了原有病症。中医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虽有补肾阳之作用。但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极易耗,损阴液而出现,阳亢症状。根据患者去有齿印,苔
灰黄浊腻,脉重按无力,并且服用激素后蛋白尿不消退等,认为脾气,虚弱,失于升发,水谷精微与湿浊混杂下注是主要矛盾。论治时应舍弃用西药所出现的假象,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方可奏效。故以黄芪、玉米须为主药,益气升脾,降泄浊阴;佐以茯苓皮、生故仁利水而健脾;怀山药益脾阴而固肾涩精,利水道而不伤阴,并能抑制激素的副作用,起到补阴配阳的作用。药虽少而力专宏,故能收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