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日报记者郝建美
讲述人:汪静霞
年龄:80岁
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这一整年的时间里,汪静霞是在和丰牧区三牧场度过的。
那年,医院(医院)响应“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四十余名医护工作者积极报名参加了“支援和丰牧区医疗队”,汪静霞就是其中之一。
医疗队队员给和丰牧民看病。(拍摄于年)
这张在帐篷里为牧民看诊的照片,也是那时留下的珍贵记忆。
汪静霞说:“这是对我整个人生都很有意义的一年。在这里,我们为牧区的少数民族同志们看诊治病,大家同吃同住,互帮互助,变得像家人一样不可分割。”
医疗队刚到牧区时,牧场书记激动地对医疗队队员们说:“牧区的医疗条件和水平非常差,医疗队的到来是件大好事,我替乡亲们谢谢你们。”
到牧区看诊,医疗队遇到了许多困难,最迫切的就是要学会两件事:一是少数民族语言,二是骑马。
因交通落后,牧区与外界交流很少,会说汉语的牧民更少。医疗队虽然配备了少数翻译人员,但分组后,翻译人员就不够用了。
汪静霞医疗队驻扎的三牧场区域两名医生也融进了医疗队,阿木卡孜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会治病,还会说汉语、哈萨克语和蒙语。
为了方便医生与牧民的交流,阿木卡孜还积极地教大家简单的哈萨克语和蒙语。大家学得慢,他也不急躁,总是很耐心地教我们。
两个月后,医疗队的大部分人都能和牧民简单的交流了。
阿木卡孜尽心尽力地帮助大家适应牧区生活,也帮助医疗队与牧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得到了牧民的信任。
照片里这位生病老人就是阿木卡孜的父亲。
那是医疗队刚到牧区不久的一个晚上,阿木卡孜的父亲突然肚子疼痛难忍。经诊断,他是急性阑尾炎穿孔,需要立即做手术。
这个手术具有一定风险性,最好的办法是送他去医院做手术。
但是牧区离市区有五个多小时的车程,考虑到老人已经80岁了,牧区道路颠簸,稍有不慎,也许会危及生命。
医疗队的医生们讨论完病情,考虑多方因素后,决定在牧区为老人进行手术,由外科医生姜振国主刀。
时间紧急,由于没有正规的消毒器械和手术设备,大家就把居住最宽敞的简易棚改成了手术室,用木板铺上白布,搭制成手术台。牧民把公社的拖拉机开到门口,打开大灯供手术照明。为了防止有飞虫飞进手术室,做手术的时候,阿木卡孜就守在门口轰赶飞虫。
手术中最关键的是动手制作生理盐水。水源只能从牧区河坝里取。这里的水中有许多小红虫子和漂浮物。汪静霞就和另外一名同事,先把水煮沸,然后用细纱布仔细过滤,加入相应药剂溶解充分后,再进行二次过滤。过滤完的水再煮一遍就可以用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人手术成功,未发生感染情况。汪静霞和队员们给老人复诊时,阿木卡孜激动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父亲,你们是我的亲人。”
之后一年里,医疗队用这样的方式,做了许多例腹腔、肢体和妇科手术,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手术原因造成的感染。
医疗队高明的医术,也被当地牧民称赞。
医疗队到和丰牧场后,不管严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牧民身体不适,医疗队队员们就随叫随到。
除了治病,队员们还给牧民普及医学常识,便宜售药,减轻农牧民负担……
这些付出,深深感动了牧区淳朴的农牧民,医疗队与牧民间建立起了血浓于水的医患情,大家都把彼此当做亲人。
为了让医疗队的队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牧民都会主动帮医疗队员喂马。
出诊前,牧民也会帮队员们备好马鞍,把队员扶上马。
冬天大雪封山时,医疗队的物资无法运来,正当大家饥饿难忍时,一位善良的牧民踩着半身高的积雪,走了几个小时路,扛了一只羊羔过来。这位牧民帮大家宰好羊后,又笑呵呵地冒雪走了。
经过打听,大家才知道,冬天牧民羊肉储备也不足。那位牧民给大家送来的是最珍贵的“种羊”。
因为牧区住的分散,医疗队员们要骑马出诊。一开始是由当地牧民教授骑马技术,陪同医疗队出诊。后来,大家熟悉了牧场环境道路,就一个人出诊。
汪静霞就是独自去给患者复诊时出的意外。
那天路上,快速飞奔的马不慎踩到了一个大老鼠洞。马一下失足跌倒,把她摔出老远。汪静霞当场昏迷。等她醒来时,几个牧民围在她身边,神色慌张地喊:“医生醒醒、医生……”
由于汪静霞摔伤了腰部和胳膊,完全不能动弹。
大家就齐心协力把她扶上马,一路护送她回帐篷。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50年了,但汪静霞始终记得那几个小伙担心的神情,那是对亲人才会有的感情。
医疗队进行医疗服务满一年后,准备回克拉玛依,牧民们自发为医疗队送行,不少人眼里含着热泪。
之后,医疗队的队员还和牧民有往来。牧民到克拉玛依办事儿时,医院看望这些帮助过他们的医生。
图文编辑李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