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排版
医学君·主播
周周老师
一、病因
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在2岁以内,以春秋季多见。
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阑尾管腔阻塞,阑尾管腔阻塞主要是由于管壁内丰富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其次是粪石阻塞,异物、炎性绞窄、寄生虫、肿瘤等引起。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细菌生长繁殖并分泌内外毒素,损害粘膜形成溃疡,细菌穿过粘膜引起感染。根据急性阑尾炎时临床过程和病历解剖学变化,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四类。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转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2.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也可发生,但程度较轻。有的可能发生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伴随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
3.全身症状早期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发热,达38℃左右。阑尾穿孔时体温会更高,达39℃或40℃。如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疽。
(二)体征
1.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常位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这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出现的防卫性反应。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
3.右下腹包块多为阑尾周围脓肿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
(1)结肠充气试验:病人仰卧位,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2)腰大肌试验:病人左侧卧,使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3)闭孔内肌试验: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经肛门直肠指检:引起炎症阑尾所在位置压痛。压痛常在直肠后前方。当尾穿孔时直肠前壁压痛广泛。当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有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5)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盲肠后位阑尾炎累及输尿管时,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应及早施行阑尾切除术。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3个月后再行手术切除
五、护理措施
1.减轻或控制疼痛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非药物或药物方法止痛。
(1)采取适当卧位可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有助于缓解疼痛。还可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2)禁食或合理饮食
1)拟手术治疗的病人予以禁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和腹痛
2)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在严密的病情观察下,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防止腹胀而引起
(3)药物止痛:对诊断明确疼痛剧烈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解痉或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4)控制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内出血:多因阑尾系膜结扎线松脱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故手术后当天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病人如有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内出血的表现,或是腹腔引流管有血液流出。应立即将病人平卧,静脉快速输液、输血,报告医生并做好手术止血的准备。
(2)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术后3~5天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红肿、压痛或波动感。应给予抗生素、理疗等治疗,如已化脓应拆线引流。
(3)腹腔脓肿:炎症渗液积聚在膈下、肠间、盆腔而形成。表现为术后5~7天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又上升,并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或排便排尿改变等,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进行处理。
(4)肠瘘:多因阑尾残端结扎线松脱,或术中误伤盲肠所致。表现为发热、腹痛、少量粪性肠内容物从腹壁伤口流出。经全身支持疗法、有效抗生素应用,局部引流,大多数病人可愈合。
每日一题
题目:女,25岁。患急性阑尾炎入院。下列哪种情况可保守治疗
A.单纯性阑尾炎
B.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
C.病人处于妊娠期
D.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E.坏疽性阑尾炎
向下滑动可查看解析及答案~
↓
↓↓
↓↓↓
:A
:考察治疗原则,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应及早施行阑尾切除术。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3个月后再行手术切除阑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