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诸如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阑尾扭曲,与周围组织粘连等。慢性阑尾炎的治疗以阑尾切除术为主。如估计粘连较多,或诊断不能完全明确时,应采用右中下腹直肌切口,以改善暴露和便于探查其他脏器。

概述

  慢性阑尾炎的确诊有时相当困难,国内统计慢性阑尾炎手术后症状未见减轻者高达35%,其主要原因是诊断上的错误。大多数病人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和手术的效果三者完全一致的,慢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病因

  (1)原发性慢性阑尾炎:其特点为起病隐匿,症状发展缓慢,病程持续较长,几个月到几年。病初无急性发作史,病程中也无反复急性发作的现象。

  (2)继发性慢性阑尾炎:特点是首次急性阑尾炎发病后,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或自行缓解,其后遗留有临床症状,久治不愈,病程中可再次或多次急性发作。

  慢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

  慢性阑尾炎肉眼观察可有各种表现,镜下可见阑尾各层有淋巴细胞浸润。

  1、阑尾细长呈卷曲、折迭及纠搭状,使阑尾的排空受阻。阑尾及其系膜与周围组织和器官有不同程度之粘连。

  2、阑尾壁增厚,管径粗细不均匀,部分管腔呈狭窄状,有时相当一段远端管腔完全闭塞而呈条索状。

  3、阑尾腔内有粪石、异物阻塞,阑尾浆膜血管明显增多而清晰。

  

症状

  (1)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2)胃肠道反应:病人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4)间接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影像学表现

  1.当阑尾充盈钡剂后,透视下压迫阑尾有压痛,压痛点随阑尾位置变化而异,是诊断慢性阑尾炎较可靠的X线征象之一。

  2.阑尾部分显影或完全不显影。合并有粪石可见充盈缺损。

  3.阑尾腔边缘粗糙不规则或多处狭窄,如扭曲固定,提示阑尾与周围器官粘连。

  4.钡剂停留阑尾可达2-3日以上不易排空。

检查

  胃肠钡透和纤维结镜检查有一定帮助。回盲部钡透如出现显示的阑尾有压痛、阑尾呈分节状、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时间延长及阑尾未显影等,均为慢性阑尾炎的特征。

  纤维结肠镜可直接观察阑尾的开口及其周围的粘膜的变化和活检,尚可对阑尾腔进行造影,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诊断

慢性阑尾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引起右下腹疼痛和压痛的病因很多,对其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典型急性阑尾炎病史反复发作者的以往急性阑尾炎病变多较严重。

  (2)有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和压痛阑尾壁增厚、管腔狭窄、排空受阻易诱发急性感染或有残余感染,常引起右下腹痛和压痛。慢性阑尾炎引起腹痛和轻压痛的部位应与以往急性阑尾炎时相同,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3)X线钡餐检查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检查。尤在无典型的发作史时,钡餐检查不仅可明确压痛点位于阑尾处,尚可排除其他病变。慢性阑尾炎的X线征象为阑尾显影有中断、扭曲、排空迟缓,并因粘连不易推动等。如阑尾腔已全闭塞,则不显影,可根据回盲部显影的位置来判断压痛点与阑尾之间的关系。

  诊断慢性阑尾炎并不容易,其确诊必须建立在排除一切可以引起右下腹疼痛和压痛疾病的基础上。因此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1]

并发症

 少数因治疗不及时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而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阑尾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如并发阑尾系膜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细菌或含菌血栓可沿静脉回流入肝而形成肝脓肿。如果阑尾根部阻塞,粘膜上皮分泌的粘液潴留致阑尾高度膨胀称阑尾粘液囊肿或伴发化脓称阑尾积脓。粘液囊肿穿透阑尾壁,粘膜上皮和粘液进入腹腔后种植在腹膜表面可形成腹腔假粘液瘤。

治疗

调理

  病人忌食生、冷、辛、辣食品,少食油炸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补充水分,保持乐观的精神面貌,按时作息,防止过度疲劳。

中药治疗

  1.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饮水。

  2.中药通腑阑尾方治疗:

  (1)常用方剂:枳实、厚朴、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苗岭天然野生药材,水煎饮片后服用汤药,一日一付分3次服用。

  (2)调整作息时间,配合调节饮食,规律生活。

手术疗法

(1)慢性阑尾炎确诊后,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切除病理性阑尾,特别是有急性发作史的病人,更应及时手术。对诊断可疑的病人或有严重并存病的高龄病人,应暂行非手术治疗,在门诊追踪观察。

(2)手术中如发现阑尾外观基本正常,不能轻易只切除阑尾后关腹,应仔细检查阑尾附近的组织和器官如回盲部,回肠末段一米,小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女性病人还应仔细探查盆腔及附件,以防误诊和漏诊。

(3)手术后应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以了解切除阑尾后的实际效果。

  慢性阑尾炎的预防方法

  1、保持乐观的精神。忧愁、郁闷、恼怒、悲伤等不良情志刺激,情绪变化,容易打破人的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神经失调,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胃肠道的功能失常是其常见表现之一。在精神刺激作用下,胃肠道发生痉挛、弛缓等,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可诱发阑尾炎。因此,应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开朗。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而泰然处之,避免剧烈的情绪变化。

  2、调节寒温。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适时地调节自身机体与自然界关系,天热减衣,天寒添衣,尤其是保证腹部免受寒冷刺激,维护胃肠道的正常功能状态。

中医治疗阑尾炎10方

[方一]   大黄10克,芒硝9克,连翘、银花各12克,红藤15克,元胡10克,木香、桃仁各9克,丹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方清热通腑,行气活血,适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阑尾炎,其主要症状如右小腹隐痛拒按,持续或阵发,或疼痛初在上腹部,或先绕脐疼痛,随后转移至右天枢穴附近,可伴腹皮挛急,脘胀纳呆,恶心嗳气,微热,大便正常或秘结。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滑、弦滑数或细涩。   

[方二]   金银花12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白花蛇舌草、大黄各10克,川楝子、丹皮各9克,赤芍10克,虎杖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方清热解毒,化瘀消痛,适用于热蕴所致阑尾炎,其主要症状如:腹痛拒按,右下腹压痛较明显,有反跳痛,腹皮挛急,或可扪及包块,伴身热口渴食少脘痞,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苔黄少津或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方三]   银花10克,连翘12克,黄芩、生地、玄参各9克,生甘草6克,大黄10克,紫花地丁12克,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冬瓜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方清热解毒,通腑排脓,适用于脓毒溃散所致的阑尾炎,主要症状如:腹痛自右下腹扩展至全腹,痛势剧烈,腹皮紧急,全腹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或往来寒热,面红目赤,唇干口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溏薄而秽臭不爽,小便频数似淋,舌质红降而干,苔黄糙起刺或黄厚而腻,脉弦滑数或细数。   

[方四]   鲜野菊花60克,败酱草15---60克,紫花地丁30克。任选其中1种,水煎;分3--4次服,每日—剂。

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阑尾炎,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饭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运动等。慢性阑尾炎饮食没有太多禁忌,若腹痛发作,及时看外科。慢性阑尾炎药物只能缓解,无法治愈。既然是慢性,在治愈之前就有可能复发,且复发的可能性很大,会反复发作,否则也不称其为慢性阑尾炎了。在怀孕期间也可复发,可导致妇科盆腔炎。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方法,术前须通过钡灌肠造影进一步确诊。

危害

1、引发阑尾穿孔、肠梗阻等疾病

  如果阑尾炎未能及时治疗,阑尾炎患者会发生阑尾穿孔、化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侥幸存活者因肠道粘连经常发生肠梗阻,阑尾炎患者会十分痛苦。

  2、腹部或脐周围隐痛

  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阑尾炎有1%以下的死亡率,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的死亡率为5~10%,由此可看出阑尾炎的危害很大。

  3、导致急性阑尾炎反复发作

  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治愈后,可以遗留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狭窄及周围粘连,这称为慢性阑尾炎,易导致再次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食疗偏方

1.用生姜、芋头等量,芋头削皮切碎,捣烂如泥,生姜捣烂绞汁,同搅拌再加入适量面粉,搅如糊状,依患部大小摊于布上贴患部。1日更换2次,3天后即可除痛.   

2.鸡血藤克,地丁50克,川楝子25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混合后分2次服。   

3.薏米50克,冬瓜籽25克,丹皮,桃仁,紫花地丁各15克加水毫升(6两),煎到毫升.煎2次混合后分两次服,每日1剂。   

4.红藤,忍冬藤各克,生大黄15克,水煎后加黄酒1小杯分两次服,每日l剂.   

5.银花,公英各50克,丹皮25克,大黄15克,赤芍12克,川楝子,桃仁,甘草各9克,每天l~2剂,水煎后分2,4次服。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1.禁止饮酒,忌食生、冷、辛辣食品。少食油炸及不易消化食物。对于温热性质的动物肉如羊、牛、狗肉应该节制.   

2.避免暴饮暴食,做到少食多餐。   

3.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过劳会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导致病情突然加重。   

4.慎用药物,特别是一些解热镇痛药和消炎药,对胃肠刺激较大,严重时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最好不用或少用。患者可多食   适量饮水。既可以中和胃酸,减轻胃液对溃疡面的刺激,同时还可补充因腹泻造成的身体轻度脱水。调节饮食结构,多吃素、少吃荤;多吃软、少吃硬。少食辛辣油腻的,多食蔬菜水果。适当补充营养,加强身体锻炼。









































补骨脂针剂
氮芥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ss/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