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维生素用法大全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B2、B6、C、烟酸、叶酸。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维生素B1
作用特点
参与糖代谢及神经
心脏系统功能
缺乏表现
神经系统反应
(干性脚气病)
心血管系统反应
(湿性脚气病)
韦尼克脑病
多发神经炎性精神病
不良反应
大剂量使用可能发生
过敏反应或休克
适应证
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
威克尔脑病
周围神经炎
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
大剂量应用时
测定尿酸浓度
呈假性增高
尿胆原可呈假阳性
相互作用
与抗酸药合用发生变质和破坏
与依地酸钙合用可防止降解
维生素B2
作用特点
参与细胞氧化还原系统
传递氢的反应
促进脂肪、糖、蛋白质代谢
缺乏表现
咽喉炎、口角炎、舌炎、唇炎
面部脂溢性皮炎
躯干和四肢皮炎
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
角膜血管增生
白内障形成、阴囊炎、阴道炎
不良反应
大量服用后尿呈黄色
偶见过敏反应
罕见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适应证
维生素B2缺乏所致口角炎、唇干裂
舌炎、阴囊炎
角膜血管化、结膜炎
脂溢性皮炎等
注意事项
可使尿液呈黄色
相互作用
应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磺舒等
可使人体对维生素B2的需求量增加
甲状腺素、促胃肠动力药减少吸收
维生素B6
作用特点
人体不可缺乏辅酶
参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
及脂肪的正常代谢
缺乏表现
皮肤:
眼、鼻和口部皮肤
脂溢样皮肤损害
伴有舌炎和口腔炎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炎
伴有关节肿胀和触痛
特别是腕关节肿胀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
严重神经感觉异常
适应证
防治药物中毒引起的维生素B6缺乏
脂溢性皮炎、口唇干裂
防治妊娠及抗肿瘤放疗
和化疗所致的呕吐等
注意事项
妊娠期妇女摄入大量维生素B6可致
新生儿发生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
相互作用
异烟肼增加维生素B6经肾排泄
引起贫血或周围神经炎
可增加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作用
维生素C
作用特点
高效抗氧化剂
减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基底的氧化应力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
泌尿系统结石
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可引起
头晕、晕厥
适应证
防治坏血病
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治疗
慢性铁中毒的治疗
注意事项
宜空腹服用
突然停药可能
出现坏血病症状
相互作用
大剂量可干扰抗凝血药的抗凝效果
使糖皮质激素的代谢降低,作用增强
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维生素A
作用特点
在视网膜功能、上皮组织生长
和分化、骨骼生长、生殖
和胚胎发育方面起重要作用
缺乏表现
视网膜内视紫质的不足
而患夜盲症
不良反应
急性中毒:
异常激动、嗜睡、
复视、颅内压增高。
慢性中毒:
疲乏、软弱、发热、
颅内压增高、夜尿增多、
毛发干枯或脱落、
皮肤干燥或瘙痒、
体重减轻、四肢疼痛、
贫血、眼球突出、剧烈头痛。
适应证
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
如角膜软化、眼干燥症、夜盲症等
注意事项
大量或长期用引起
齿龈出血,唇干裂
相互作用
大剂量与华法林同服
可致凝血因子Ⅱ水平降低
口服避孕药可提高VA的浓度
VE可促进VA的吸收和利用
维生素D
作用特点
促进小肠对钙吸收
促进肾小管重吸收磷和钙
缺乏表现
佝偻病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
低热、烦躁哭闹、惊厥、
厌食、体重下降、骨硬化
肝脏肿大、肾脏损害
适应证
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
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症
吸收不良或慢性肝脏疾病
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
甲状旁腺功能不全引起的低钙血症
注意事项
高磷酸血症以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大剂量钙剂或利尿剂同用
可引起高钙血症
强心苷洋地黄类药同用
因血钙升高而易诱发心律失常
相互作用
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
增加高钙血症的发生
与强心苷洋地黄类药合用
易诱发心律失常
与降钙素合用
可减弱或抵消后者对高钙血症的疗效
维生素E
作用特点
促进生殖力
促进性激素分泌
男性精子活力和数量增加
女性雌激素浓度增高
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
缺乏表现
睾丸萎缩和
上皮细胞变性
孕育异常
不良反应
视物模糊、乳腺肿大
类流感样综合征、胃痉挛
疲乏、软弱
出血倾向
改变内分泌代谢;改变免疫功能
影响性功能;血栓危险
适应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肌营养不良
习惯性流产
及不孕症等的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
大量应用可致
血清胆固醇及
三酰甘油升高
相互作用
避孕药可加速E代谢
导致缺乏
维生素K
作用特点
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物质
防治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
缺乏表现
可致部分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
不良反应
呕吐,偶见味觉异常、出汗
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等
相互作用
VE的代谢物具有拮抗VK的作用
维生素B3(烟酸)
作用特点
体内转化为烟酰胺后发挥作用
参与脂质代谢、组织呼吸的
氧化过程和糖原分解
缺乏表现
糙皮病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发热
瘙痒、皮肤干燥、面部潮红等
大约1/5患者会发生
高尿酸血症
禁忌证
严重痛风者禁用
区分维生素的预防与治疗
已有充分平衡膳食的健康者,另行补充维生素并无受惠之处。
应用低热量(cal/d)膳食者,才可能需要另外需补充。
合理掌握维生素剂量
剂量过大,在体内不易吸收,甚至有害,出现不良反应/事件。
不宜将维生素作为“补药”,以防中毒;
对儿童应用的维生素D、A和鱼肝油剂量要严格掌握,以防不良反应。
注意联合用药的影响
a.长期应用抗结核病药异烟肼等,可致体内B6大量排泄而缺乏,补充维生素B6,防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
b.贫血儿童服用维生素C过量,促进铁向二价铁转化,提高硫酸亚铁吸收量;
c.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可促使维生素C排泄增加,导致维生素C缺乏。
d.长期或大量就用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可致维生素B、K缺乏。
选择适宜的服用时间
维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若空腹服用则胃排空快,降低生物利用,餐后服用。
来源:药圈
药学习感染后顽固性咳嗽,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怎么办?
到底什么是感染后咳嗽,该如何治疗?
感冒后咳嗽:在介绍感染后咳嗽这个概念之前,首先介绍下感冒后咳嗽。当感冒本身的急性期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则称为感冒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感染后咳嗽,就是感染后遗留的咳嗽。因为除了常规“感冒病毒”以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可导致此类咳嗽,而这些感染算不上感冒,所以现在统称为感染后咳嗽。患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黏痰,一般持续3-8周,胸片正常,该病有一定自限性,能自行缓解,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感染后咳嗽非常常见,很多患者说咳嗽了一段时间(3-8周),一直没好,如果进一步询问,或许会发现有部分患者说咳嗽之前有感冒,此后感冒好了而咳嗽没好,一直咳到现在,这时候你就要考虑是否有感染后咳嗽的可能了。
虽然这个咳嗽的病程还没达到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8周),但常规排除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几个疾病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先从病史入手。
所以,诊断感染后咳嗽是第一步。
感染后咳嗽的诊断是排除性临床诊断,具体为:
1、发病初期有明确呼吸道感染史,比如流清鼻涕、打喷嚏、流泪、咽痛、发热等感冒症状。
2、感染急性症状消退以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甚至加剧,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通常持续3-8周,或者更长时间。
3、胸片正常。
4、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性正常。
5、诱导痰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
6、排除其他引起咳嗽的病因。
这个诊断标准只是理想标准而已,实际上没有几个患者是真的都做了胸片、肺功能、诱导痰检查等,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诊断条件是第一条(有明确感染史),这应该也是公认的,也是该病的定义所在。
上述检查只是为了排除肺部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常见病因,毕竟该病的诊断重在排除存在其它疾病的可能。如果患者没有感冒病史,或者咳嗽时间超过了8周,并且胸片正常,就要按照慢性咳嗽的诊断程序来处理,该做的检查就应该做,并且充分做好与患者的病情沟通工作。
如果已经确立了诊断,或者说高度怀疑是本病,接下来就应该考虑如何治疗。
正如前面所述,感染后咳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不治疗,过段时间症状也会消失。但是过程可能很痛苦,而且可能影响工作和生活,那就得及时予以对症积极处理,也就是止咳。
考虑到该病咳嗽的原因可能与呼吸道黏膜损伤、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等有关,治疗首选第一代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比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酮替芬等)和中枢镇咳药物(比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可待因等)缓解症状。个人临床经验及很多文献都认为酮替芬等药物效果不错,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比如酮替芬+右美沙芬,或者用复方制剂,比如复方甲氧那明。
需要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疗效不肯定,且价格相对昂贵,一般不建议使用。
抗生素通常是没必要的,因为本病不是细菌感染所致,但如果明确是由肺炎支原体等引起的咳嗽,则应尽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作者:华武星
药学习腹痛诊断六步走!
导语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及时而正确的对腹痛作出病因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些腹痛需要外科急诊手术处理,如延误诊断,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第一步是急性腹痛还是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有些属急腹症范围,如急性阑尾炎、胆管炎、肠梗阻等常需急诊手术治疗;
慢性腹痛起病隐匿,变化缓慢,病情相对较轻。
不同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
第二步是腹部疾病还是腹外疾病
腹外疾病包括:
①胸部疾病,如心肌梗死、肺炎、胸膜炎、心包炎;
②中毒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铅中毒、尿毒症、卟啉病等;
③变态反应或结缔组织病,如过敏性紫癜、腹型风湿热、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④神经、精神因素,如腹型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第三步如为腹部疾病,是腹壁还是腹内脏器病变
带状疱疹早期可表现为腹壁局部疼痛,常不超过腹中线。腹壁肌肉病变可通过收腹试验证实,如肌肉劳损、肌肉挫伤等。还应注意剑突及第11,12肋软骨有无压痛。软骨炎常误诊为腹腔内脏病变,久久不能确诊,应予警惕。
第四步如为腹内脏器病变,是哪个器官
一般病变器官与腹痛部位相关。
如上腹痛,考虑胃及十二指肠、胆囊及胰腺病变;
右上腹痛,考虑肝胆及结肠肝曲病变;
左上腹痛,考虑脾、胰尾及结肠脾曲病变;
右下腹痛,考虑回盲部、阑尾及右侧卵巢病变;
左下腹痛,考虑乙状结肠及左侧卵巢病变;
下腹痛,考虑乙状结肠、膀胱及子宫病变;
中腹痛,考虑小肠、肠系膜、大网膜病变。
还要特别注意腹主动脉压痛、肿块及血管杂音。腹主动脉炎常被漏诊,应予注意。
左右侧腹部痛,应考虑肾、输尿管病变等。
阑尾炎早期为上腹痛,然后转移至右下腹,由于阑尾有多种位置,因此腹痛部位可以不同,但压痛固定在右下腹。
第五步腹痛的可能病因是什么
病因包括创伤、炎症、溃疡、结石、肿瘤、脏器破裂及血管病变等。
第六步如何处理
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但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麻醉药,以免掩盖症状,延误诊断。
来源:内科临床思维
如有好文章,欢迎您供稿!
-END-
??版权声明:此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