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的古代,人们竟能全靠手超强避暑方

在现代城市和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空调和风扇,但是古代连电都没有,如果纯靠手动扇扇子,那不得热死啊!

那么他们在夏天的时候,都有哪些避暑小妙招呢?#避暑#

大家好,喜欢这类科普的大佬劳烦您帮忙点个赞支持一下,记得长按点赞三秒给我个霸气鼓励,谢谢!

第一个用冰避暑。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冬天把河里的冰块都存在冰窖里。

在周朝时,专门为皇帝管冰块的人被称为凌人,是一个正经编制。

到了夏天时,只要把这些冰块放进室内,就能够起到很好的避暑作用。

据说曹操在修铜雀台的时候,就造了三座冰井,专门用来存冰块。

夏天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冷库,不断从里面冒凉气,冬天有暖气,像空调一样。

除了存冰之外,古人还学会了自己制冰。

一种是硝石制冰。

唐朝人们开采火药时,无意间发现硝石在水中融化时,会迅速吸收水中的热量,让水凝结成冰。

制冰时只需要用大盆套小盆,大盆的水淹没小盆,在大盆里面倒入硝石不断摇晃,过一会儿小盆里的水会结冰,而且硝石蒸馏或挥发以后,还能够二次利用,非常的方便。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沸水制冰,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代确实存在,根据西汉的《淮南万毕术》记载,只要把烧开的水放进陶器里面,用丝织品密封,然后把罐子放进深井之中,三天之后就能得到冰化。

这是什么原理呢?

因为热水中水分子比冷水水分子更活跃,温度下降的速度更快,如果外界温度不变,温度较高的液体,温度会降得比外界更低,降到冰点之后就会结冰。

而这种深井冰制作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这口井它一定得足够深,才能满足沸水成冰的条件,否则很大概率会失败。

大佬以前的你有没有尝试过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古人的第二种避暑方式,除了冰块之外,古人每到夏天会通过改造房屋的方式来降低室内的温度。

①搭建凉棚

竹子当骨架,席子当棚顶,在屋檐和院子里搭上凉棚以后,太阳无法直射墙壁,室内温度自然不会太热。

②挖空调井

因为地下比较浅的位置,温度相对稳定,冬暖夏凉。

先秦时,古人们想到挖地下室避暑,明清时,人们干脆在室内挖出一口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好,戳几个洞,夏天的时候就会有冷气从下面冒出来,既能给室内降温,还能够储存食物和冰块。

③造空调房

唐朝的时候,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屋里修一个凉屋,这种屋子通常傍活水而建,屋里有一个类似水车的扇车,水流动的时候会推动这些插满扇子的轮子滚动,用全自动风扇吹风。

或者整个水车把水引到屋顶,让水顺着屋檐流下来,看起来就像一个人造瀑布,待在屋子里,那叫一个美滋滋啊,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空调房。

④哪凉快哪待着

最典型的就是清朝的皇帝,每年夏天要去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此外,庐山也是古代的避暑胜地,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都在庐山避过暑,毕竟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去爬过山的小伙伴应该深有体会,还得穿一件厚衣服,否则容易感冒。

⑤住地坑院

黄土高原的人们,通常会在自己家院子里向下挖十米,挖出一个正方形的天井,然后由天井向四面开挖,形成下沉式的窑洞院落。

因为土壤不易导热,夏天就格外凉爽,在三伏天睡窑洞还得盖棉被。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古代没有电,没有冰箱,为啥还能够喝冷饮、吃冰镇水果呢?

其实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已经发明了人工冰箱,那个时候人们把它称之为冰鉴。

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屏幕前的你都能够现场做一个,用一个有夹层的容器把冰块放进夹层里,用来储存食物或者饮料,他们就成了冰镇的。

在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上面还有精细的蕉叶纹路等等,做工考究,堪比艺术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冷饮小吃一点不比现在的逊色。

唐朝的高级冰淇淋酥山,将类似奶油的东西加热到半融化,滴在冰盘上,插上花朵装饰冷藏一下,入口即化,甜糯滑腻。

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上,有两名侍女捧着装有酥山的盘子。

在宋代时,冷饮就已经在百姓中非常流行了。

当时在开封有一种名叫冰雪冷元子的冷饮,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芋圆饮品,非常的畅销。

此外,冰雪甘草汤、生淹水木瓜,还有用果汁、牛奶、冰块制成的冰酪,也是当时流行的消暑圣品。

到了元朝时,蒙古人喜欢的冷饮里加奶,有了奶冰。

据说马可波罗在元朝旅行时,就非常喜欢喝奶冰,还把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受到启发才发明了冰激凌。

到了明清时期,老北京的冰镇酸梅又成了冰饮界的扛把子,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山楂、陈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制,冰镇以后就成了美味的酸梅汤。

还有清朝宫廷流行的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冰镇以后,制成的消暑小吃甜碗子,也是一绝呀。

话说大佬你最喜欢的消暑小吃是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ss/1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