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跟师学医记84急性阑尾炎2

急性阑尾炎,中医传统称为肠痈,仲景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效果显著。师父也说,只要大便通了,病情便会好转,大便不通,就很麻烦。

邓铁涛老师对于急、慢性阑尾炎的治疗也有他自己的经验。

对于急性阑尾炎,一般用生大黄(后下)15g、蒲公英15g、冬瓜仁30g、桃仁12g、丹皮9g、皂角刺12g、芒硝6g(冲服)来治疗,一日1—2剂,如果有阑尾脓肿则去芒硝,另外还用三黄散(黄连、黄芩、黄柏),用蜂蜜调水适量外敷痛处。

对于慢性阑尾炎,一般用生大黄(后下)9g、丹皮9g、冬瓜仁30g、桃仁9g、芒硝6g(冲服),一月3—4剂,连续吃上3个月,一般能治愈;如果痛甚加蒲公英或三七粉,热甚加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人后期要扶正,加参类,如党参、花旗参等。

同是腹痛、恶心、呕吐的,还有急性胰腺炎,这两者如何区别呢?

急性胰腺炎一般由暴饮暴食后诱发,疼痛的部位不同,急性胰腺炎疼痛发作在上腹正中或偏左的位置。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出现休克、高热、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现瘀血斑块等。

1、一般症状

(1)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往往在暴饮暴食或极度疲劳之后发生,多为突然发作,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疼痛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似刀割样。疼痛向背部、胁部放射。若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病后短暂时间内即为全腹痛、急剧腹胀,同时很快即出现轻重不等的休克。

(2)恶心、呕吐:发作频繁,起初为进入食物胆汁样物,病情进行性加重,很快即进入肠麻痹,则吐出物为粪样。

(3)黄疸: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出现的较少,约占1/4。而在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则出现的较多。

(4)脱水:急性胰腺炎的脱水主要因肠麻痹、呕吐所致,而重型胰腺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可出现严重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发病后数小时至10几小时即可呈现严重的脱水现象,无尿或少尿。

(5)由于胰腺大量炎性渗出,以致胰腺的坏死和局限性脓肿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若为轻型胰腺炎,一般体温在39℃以内,3~5天即可下降。而重型胰腺炎,则体温常在39~40℃,常出现谵妄,持续数周不退,并出现毒血症的表现。

(6)少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液以至坏死溶解的组织沿组织间隙到达皮下,并溶解皮下脂肪,而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使局部皮肤呈青紫色,有的可融成大片状,在腰部前下腹壁,亦可在脐周出现。

(7)胰腺的位置深在,一般的轻型水肿型胰腺炎在上腹部深处有压痛,少数前腹壁有明显压痛。而急性重型胰腺炎,由于其大量的胰腺溶解、坏死、出血,则前、后腹膜均被累及,全腹肌紧、压痛,全腹胀气,并可有大量炎性腹水,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8)由于渗出液的炎性刺激,可出现胸腔反应性积液,以左侧为多见,可引起同侧的肺不张,出现呼吸困难。

(9)大量的坏死组织积聚于小网膜囊内,在上腹可以看到一隆起性包块,触之有压痛,往往包块的边界不清。少数病人腹部的压痛等体征已不明显,但仍然有高热、白细胞计数增高以至经常性出现似“部分性肠梗阻”的表现。

急性胰腺炎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有较典型的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剧,腹肌紧张,肝浊音消失,X线透视见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可资鉴别。

2、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

常有胆绞痛史,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到右肩部,Murphy征阳性,血及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3.急性肠梗阻

腹痛为阵发性,腹胀,呕吐,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无排气,可见肠型,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

4.心肌梗死

有冠心病史,突然发病,有时疼痛限于上腹部,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图像,血清心肌酶升高,血尿淀粉酶正常。

(跟诊作者:继中)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nwyfy/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