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10-.01)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州中医院中医内科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摄像陈安琳)
每天18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邓某,男,时年19岁。年3月30日初诊。3月29日下午4时周身不适,畏寒发热,上腹隐痛,晚上10时许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不放射),并呕吐胃内容物2次,即服藿香正气丸1粒,第2天因腹痛加剧而入院。腹肌紧张如板,抵抗明显,全腹均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麦氏点尤甚,腰大肌征阳性。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体温39.3℃,血常规:白细胞14.85×/L(杆状11%),大便潜血(+)。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
诊断:肠痈(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辨证:实热证。
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处方:①生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6克(冲)、桃仁6克、丹皮6克、赤芍18克、冬瓜仁45克、银花24克、蒲公英24克、皂角刺30克1剂。复渣再煎,取汁毫升作保留灌肠。此方药上午服尽。
②冬瓜仁45克、蒲公英24克、连翘18克、皂角刺30克1剂。此方下午服尽。
另:针刺阑尾穴(双),留针1小时。外敷双柏散(为本院成药)。二诊:入院第2天
服药后大便2次,色暗黄溏。体温38.7℃,腹痛减轻。仍按上法,但泻下之药如芒硝、大黄有所减量,清热解毒之品如川连、黄芩、连翘、蒲公英有所加量,未予灌肠及针灸。
三诊:入院第3天
脉症渐见好转,知药见效,仍守上法,以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为主随症加减,并继续外敷双柏散。
四诊:入院第6天
体温曾一度回升(最高达38.3℃),但无其他不适。腹软,未见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仍以上方加减。是日下午停用双柏散,加用四环素及链霉素。
五诊:入院第8天
体温正常,腹痛大减,只在转动身体时有些微痛,胃纳好。舌红苔白,脉弦。改服四逆散加桃仁、冬瓜仁、苡仁、白头翁、秦皮等。
六诊:入院第11天停用四环素及链霉素,继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调理。第14天痊愈出院。随访10年未见复发。辨证思路: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属于中医学“肠痈”范畴。邓教授认为本病是由于寒温失调或饮食失节或喜怒无度,而使“邪气”(瘀秽之物如粪石之类)与“营卫”(血液循环与卫外机能)互相搏结于肠道,致使运化失职,糟粕积滞,气血瘀阻,积于肠道而成肠痈。如果诱发肠痈的瘀热没有出路,那么瘀热与血肉便腐败成脓。本病为实证、热证。因此,有效而便捷的治法便是祛邪从下而出,邪有出路,则脓不成而正自安。常以大黄牡丹皮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基本方:生大黄15克(后入),芒硝9克(冲服),桃仁泥15克,冬瓜仁30克(打烂,去壳或用新鲜的更佳,鲜的可用60克),丹皮15克。
以上为成人量,小孩或慢性病者分量可酌减。
方中大黄既是先锋,又是主药,与芒硝配合冲锋陷阵,使邪有出路,“积热”、“蓄结”得除。冬瓜仁利水消炎,桃仁活血通经,善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和瘀血积滞的腹痛。药虽五味,却紧紧把握着使“邪”有出路,消除盲管腔的阻塞,消炎制菌,改善局部血循环,使阑尾炎得到根本的治疗。因此,没有并发阑尾穿孔的危险。治疗经验:邓教授于年至年间用中医药治疗10多例急性阑尾炎(其中1例合并弥漫性腹膜炎,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3例为合并阑尾周围脓肿之早期),均于短期内痊愈(短者3一5天,最长也不超过20天)。病例虽不多,但疗效快而可靠。其“下法”的运用特点:即在辨证基础上早用、坚持用,用必达到泻下的目的。上述方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争取时机,尽快控制病情。邓教授认为只要诊断一成立,越早用“下法”越好。用药三四小时后,若仍不见泻下,可再服1剂,必于当天达到泻下之目的。得泻后,第2天仍用“下法”,直到痊愈。但后期泻下药应有所减轻,而增加清热解毒药。当然,病情恶化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下法”则宜慎用。如此病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时,仍可用“下法”。如遇患者体质虚,可根据其泻下的情况,于第2剂或第3剂大黄牡丹汤中加人参(吉林参或花旗参)6~9克。痛甚者加蒲公英24-30克,或加田七末2~2.5克冲服;热甚者加地丁、银花;出现包块者(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至于灌肠,其优点是既能泻下,又能使药力更快地直达病所,这是“攻邪应就其近而逐之”的灵活运用。其法是将内服药复渣再煎,取汁进行保留灌肠。采用下法会不会引起阑尾穿孔?据邓教授临床数十年的经验,用下法尚未见引起恶化者,关键在于芒硝不宜重用,一般应不超过9克。另外,中医运用下法亦是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因而能消除副作用,产生较理想的药理作用。大黄牡丹皮汤就是这样的配伍,使之具有泻下除积,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作用(邓教授经验脓成仍宜用大黄牡丹皮汤)。可见,中医的下法,能从根本上治愈急性阑尾炎。但必须注意的是:腹痛已除又无发热,病似已愈,仍需服大黄牡丹汤三剂以彻底治疗,可免复发。病情较重者可配合针灸治疗和外敷法。针灸疗法:针刺阑尾穴(双侧),用泻法深刺之,运针一二十分钟,接电针机半小时,再留针1小时。每天1次,连刺3天。此点多有压痛,进针时须刺在痛点上。效不佳时再强刺激足三里。有发烧、恶心、呕吐者加曲池、合谷、内庭等。每日针2~3次,至症状消失。体质较差、病情较轻的,宜用较弱刺激。外敷法:三黄散或双柏散外敷。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本案患者为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发病急,病情危重,治疗及时,采用大黄牡丹汤内服配合灌肠及针灸,诸法合用,取得良效。若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病情恶化时,“下法”则宜慎用,可手术治疗。
(本案编写:刘成丽邱仕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