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街上还没有这么多的饭店、包桌的厨子,村子里请客办事都是在村子里。
那些年在农村,遇上谁家有红白喜事了,那一定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儿!
大桌子和凳子都着同村的人东拼西凑的,上桌用的锅碗瓢盆都是专门租来的。
而主家会请会做大桌菜的大厨来家里专门做饭,然后大张旗鼓地备好酒好菜,邀请亲朋好友齐聚一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小时候除了盼望过年,就是盼望有机会去吃亲戚家的酒席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因为家里穷,除了过年有点鱼肉荤腥,平时长辈过生日也就包个饺子或者杀个鸡,其他时间想吃个荤腥的,就等吃酒席的时候解解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每次去吃酒席的时候,我都能吃的饱饱的,那时候就觉得非常幸福和满足!
吃完饭就走人,也不用你收拾。桌上的剩菜主家会放在大盆里,然后分给相熟的亲戚邻里。
我们家就收到过亲戚给这样的菜,那时候说实话不像现在,能吃上这样的菜大家都是很开心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毕竟吃都吃不饱,根本不存在嫌弃一说!记得当时还有人专门找这样的菜,说给儿媳妇用来下奶,毕竟平时大家荤腥都沾得比较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然吃酒席最快乐的是吃人家喜酒了,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喜宴是怎么安排的!
我们这边农村吃喜酒的话,是连吃三顿。
前一天晚上吃一顿,第二天早上吃一次,吃完之后去接新娘,接来新娘差不多快中午了,等新郎新娘拜完天地,亲戚们再吃一顿,然后各回各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记得小时候去吃这样的喜宴,如果离家远,前一天晚上吃完饭后,就要住在主家一晚,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都有车,来回很方便!
记得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骑自行车,晚上骑回去第二天一早再骑回来非常不方便,而且每家去的都是一大家子人,一辆车子也带不下,所以离家远的都是住在主家。
不过晚上住这里的不止一家,这么多人,肯定没有那么多床睡,那时候都是主家用豆秸或者玉米秆铺成大通铺,然后铺上被子,就这样大家在大通铺上凑合一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农村吃酒席开始变了。
桌上的客人吃完饭之后,还会自备袋子打包剩菜回去。不过那时候大家都比较淳朴,都是等同坐吃好了,快散场了,会问问身边的人要不要打包,不要的话就自己装袋子里。
那时候刚兴起大家觉得都挺好的,光盘行动,这样主家也不用收拾菜了,只把桌子盘子收拾收拾就行,还不浪费,既方便又省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很多人吃着菜就开始打包,也不管别人还吃不吃了,反正只要有上新的一盘菜,上一盘子的旧菜,她们就几乎全部给装自己带的袋子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吃饭的时候最好准备一个空盘子,遇到你喜欢吃的菜,多叨两筷子放你面前的盘子里,放着,想吃的时候就叨自己盘子的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前开席吃菜也是有讲究的,记得之前吃酒席时,每次上新菜都是同桌长辈先吃第一筷子,以示尊重。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想伸筷子夹菜,都被家长用筷子打下去。
当时吃酒席很久不赶上一次,我就想着能多吃点就多吃点,新菜长辈先动筷子,我就吃之前上的菜,家人想拦我,看夹之前的菜就不管我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那像现在根本不讲究这些,特别是在小孩多的桌上,有的甚至盘子还没放桌上,好吃的菜几乎都被抢完了!
有时候大人也不管,就让孩子自己弄,也不管他用什么办法,能吃饱就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过,坐的大人多的桌上情况会稍微好点。
不过也不是都是这样的情况,也有好一点的可能等大家吃完了,都散场了,她们再把剩菜给装走,不过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因为同桌的都是熟人,所以收敛一些。
总的来说,人走桌空!桌上除了空盘子空碗,能拿走的都打包带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样主家和请来做饭的人都方便了很多,不用操心剩菜怎么处理了,客人都主动把菜打包带走了。
不过,如果能跟以前一样,等大家都吃好喝好,快散场再打包就更好了,这样大家都能吃得尽兴,不用急着抢吃抢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