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罗雪村曾亲历一件小事:
年他父亲一老战友去逝,其儿子问他母亲“爸爸这一生都做了什么?”
这一问,让罗雪村一惊。遂他开始用心倾听父亲的一生。
今天父亲节,“爸爸这一生都做了什么?”对许多儿女来说,可能是一个问号。最近小编有幸读到一本书,该书是由一位母亲花费多年遍访亲友搜集大量资料、儿女们整理出的父亲的人生传记,他们把“爸爸这一生都做了什么”由问号变为叹号。
儿女们说:过去,我们对爸爸的生平经历知之甚少,爸爸生前很少提及他的过去。在整理爸爸生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穿越厚重的时空,走近了爸爸,也渐渐读懂了爸爸。我们常常被爸爸那些我们从未了解的事情所感动、所震撼、所心痛、所敬仰。
儿女们表示:要把父亲的精神品格、这优良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本文就是这位生于年的父亲的看似普通但不平凡的一生痕迹。
父爱如山,父爱沉默无言。
同时父亲也是富矿,希望每位子女都能为父亲留下一段记忆和不说谎的人生印记……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往事里藏着金子……
一公交车内,满车的人,相互拥挤着。
一夫妇也挤在其中,丈夫残疾且正伤病复发,妻子担心他被挤坏了,遂轻声告诉旁边的乘客尽量不挤他。
这乘客听后,高声嚷道:“怕挤?别坐公交车,去当市长啊!当市长有专车,就不用挤了!”
此夫妇听后,没再言语,默默忍受着。
只是,这位乘客不知道:这位被大家挤来挤去的人,正是他口中的市长——李昌平。
这看似一个段子,其实是真事。发生在年,牡丹江市。
这位市长有一个原则,和家人外出办事,从不用公车。
当时,他因伤病复发,正在郊区铁岭河疗养院住院治疗,这天恰逢周末,爱人接他回市区家中。
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北京。
来自东北的他,突然病发倒在大街上,病情危急。
同伴董金声在北京谁也不认识,情急之下想起一人,一个电话打给了时任二炮副政委于敬山:“李昌荣,你认不认识?”
于政委说:“认识,他在哪?”
“他现正病倒在东安市场门口。”
放下电话,于敬山立即和夫人江文快速赶来,医院抢救。
看似无名亦有名,名而无名亦真名。
这两个故事的他,其实是同一人。李昌荣是李昌平的原名,于敬山是他在38军时的老战友。感谢老战友救命之恩的同时,他也很感慨:当时的他离开38军已长达三十年,竟还被人记得。
他自觉一生普通平凡,其实,他的名字和功绩,已悄悄深镌在历史的丰碑上。
原来,这位李市长,还是一位革命老战士,曾任抗美援朝第42军师团政委——李昌平。
1、农家少年的觉醒年4月9日,
江苏丰县李寨乡包楼村一贫民家,一男婴呱呱落地,即为李昌平。
当时的丰县并不“丰”:疫病迭连,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年全县流行霍乱,一天死数十人。
老百姓只盼着能平安过日子,能每顿吃上饭,能活下去。这看似简单,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无异于沉沉黑夜中的幻梦。
家贫常吃不上饭,为了全家老小的生计,父亲李乃积只能外出谋生,在兵荒马乱中从此再无音讯。
母亲只身一人操持着全家的生计,把他和哥哥含辛茹苦养大。
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贵人,不仅生他养他,还从品格和精神上给他力量。
身为普通农妇的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虽然家境苦寒,即使吃糠咽菜、变卖家产,她也要供儿子读书。
小学离家十八里,小昌平走路上下学。交不起每月三块大洋,无法在学校吃饭,只能自带粗粮和柴禾,在学校和其他同学搭伙做饭吃。
即使这样,还是经常吃不饱。
一次回家的路上,由于几天没吃饱饭,他几乎饿昏过去,过了很久,他艰难从衣兜里翻出一个平常舍不得花的小铜钱,买一个小粽子吃,这才缓过劲慢慢走回家。
从此,他对小小的粽子情有独钟。
从此,他也落下了一饿极就昏倒的毛病,甚至有几次昏倒险些丧命。
如此艰苦,但他乐观,喜欢上学。
年,时年15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丰县中学。
当时,丰县中学的校长是李贞乾,他的班主任是孙叔平(解放后任南京大学首任党委书记)。
孙老师是早期中共党员,教国文和外文课。不仅课讲得好,还关心爱护学生,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演文明戏、募捐支援前线将士等活动。
李校长和孙老师等教员们,引导学生读鲁迅、矛盾等进步书籍,同时编印抗日课本,开设抗日救亡课,组织“抗日救亡大会”和读书会等。
火种,在少年李昌平和同学们的心中播撒。
年抗日战争爆发,丰中不少学生,有的去延安,有的去山西参加八路军,还有大部分学生留在本乡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工作。
深受“丰中”进步思想的熏陶,还有比他大5岁的表兄王效斌和族兄李昌盛的革命行为的影响,16岁的李昌平,不顾家里劝阻,毅然决然地参加抗日活动,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张贴标语宣传抗日。
年5月17日,一伙日军窜到他的家乡丰县李寨西南北的荒庄,对该村及逃难到此来不及逃跑的老人、小孩和妇女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全村有48人被刺倒在打麦场,死46人,2人重伤幸存。尸横遍地,令人惨不忍睹。
当晚,丰县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对丰县人民烧杀抢掠,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生灵涂炭。
原来,没有强大的祖国保护,不仅饭吃不上,而且连生存都没有保障。亡国奴连畜牲都不如啊……
愤怒的他,遂投笔从戎。年8月,参加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队长是他的丰中老校长李贞乾。
多年后,他曾参加学习列宁《论中国》的小组讨论,他重点从“觉醒”的角度谈到:
没有觉醒的人民群众就不懂阶级和阶级斗争,即或组织起来也是乌合之众。中国人民的“觉醒”“觉悟”是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才取得革命的胜利……只有人民群众“觉醒”了、“觉悟”了,才能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胜利……
从此,17岁的李昌平,正式参加革命队伍,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革命一生。
2、漂亮能干的小指导员初参加革命,李昌平先从宣传工作干起,在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政治部宣传队第一分队,小队的任务是编剧与演出。
二分队是书写标语、管道具、布置舞台。三分队,负责舞蹈歌曲创作演出,队员都是小同志,像胡德风(后为著名指挥家、导演胡玫之父)、张爱民当时年仅十三四岁。
宣传队教歌曲,通过歌词的内容教育战士。那时教的歌曲有《大刀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同时连队也自编歌曲,当时连队集体创作《不要打呼噜》新歌,提醒战士们警惕,不能光鼾睡打呼噜,要加强敌情意识。因歌词通俗易懂,深受战士欢迎。
同时还自编自演一些戏剧,例如讽刺话剧《张大疤背乌龟》,说一后进战士不愿学文化,李昌平扮演主角张大疤,脸上作一个假疤,在宣布考零分后羞愧地背着乌龟跳下台。这时大家高呼“大家要来学文化,不学张大疤”。戏演得太逼真了,以至于后来,李昌平被有些战士错叫为“张队长”。
在王汝俊主创的梆子戏《崔庄战斗》中,李昌平饰大汉奸王献臣,戴着假歪鼻子唱大花脸。一位同志饰八路军指挥员,唱老生。胡德风饰演受害小姑娘,唱花旦。这些喜闻乐见的演出,深受战士和群众们的欢迎。
他不仅参与宣传,而且还投入实战。在马良战斗、华山战斗、黄庙战斗、闵陈庄和讨王战斗等各种抗日战斗中,迅速成长。
年,李昌平(前排中)重访年闵陈庄战斗纪念地年12月,李昌平参加了歼灭汉奸王献臣的“讨王战斗”,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参加的较大规模很有影响的战斗。晚年回忆此战斗,他兴奋地写到:卢沟起烽烟,丰沛举义旗。神兵从兵降,斩断王歪鼻。
年初,总队整编为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同年夏天过陇海路南下,开始新的战斗。
年2月,李昌平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加入苦苦寻觅的一心抗日、真正能领导贫苦人民求解放的组织,他高兴极了,他下定决心:要为人民谋幸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党。
正如他晚年所说:当年革命跟党走,哪怕刀割头。
抗日战争初期,斗争残酷险恶,我军既要抗击日本侵略军,还要打击汉奸伪军队伍,同时还要同地方顽固势力作斗争。部队一边打仗,一边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冬天寒冷,吃不饱还没有棉衣穿,晚上战士们只能睡在野地里。
李昌平在艰苦斗争中迅速成长。
后宣传队不断向连队输送文化教员和连指导员等,其中就有李昌平(当时叫李昌庸,也即李昌荣),他也是苏鲁豫支队4大队第一批提干人员之一。
苏鲁豫支队4大队提干部,提的第一批:李忠信、李昌荣、于敬山、聂健民、张大发。第二批提干的是,王东生、欧阳瑞林、路光源。
年3-6月,李昌平在苏鲁豫支队4大队2营6连任文化教员,时任6连指导员是王烽午。
年12月,升任东进支队2大队1营1连指导员,当时的他年仅18岁。
虽然年轻,但他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十分勇敢,在部队中有威信并小有名气,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漂亮能干的小指导员”。
部队在挺进山东的过程中,每天都有行军,每天都要打仗,这对于部队、对每位战士的革命意志都是严峻的考验。头沟、老沟、齐村、新村、郯城、码头、黄庙都打过仗。战友魏德财曾回忆和李昌平一起战斗的难忘岁月:
当时一连的连长张永祥34岁,指导员李昌荣(即李昌平)19岁,文化教员王更生30多岁,他们基本上和全连多人吃、住在一起。干群关系好、民主生活好……
部队东进到一个兑头沟的地方,发现敌伪军多人,日军多人,马车、汽车60多辆,大队长梁兴初下令打。打到最紧张的时候,一连连长张永祥和指导员李昌荣在一个山包上,打了一天,把大部分敌人歼灭了,还缴获了许多敌人的枪炮和物资。
李昌平虽然只有十八九岁,但作为最基层连队的指导员,带领部队打了数十次战斗,他的革命意志、胆识和组织指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战友们说“昌荣最大的特点是处处关心战士,想着别人。”
3、投身抗日年7、8月间,日军发起大规模“扫荡”。苏北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
组织决定拔掉这些“钉子”,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指挥。
参战部队集中了6个团的兵力,在江苏泗阳县西北二十八里程道口。
此时的李昌平,为新四军独立旅(原教导5旅)3营副教导员,他所在的连队担任了主攻任务。经艰苦激战,最终歼俘敌人人。
程道口战役的胜利,不仅拔掉顽军的坚固据点,而且打通了淮南、淮北等敌后根据地的联系,对巩固皖东北、淮海、盐阜等敌后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年10月14-21日),李昌平的右腿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从此嵌入腿中的这十多个小弹片,伴随了他整整一生。
这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第一次受重伤,当时的他20岁。
青春年华负重伤,不仅没有挫伤他的锐气,反而激发他的斗志,更坚毅地投入到一次次战斗中。
独立旅年3月进入滨海地区,至年底返回山东,恢复师教导5旅的番号,期间20个月,参加大小战斗60余次,毙伤俘敌伪余人。
李昌平所在部队参加了其中的大多数战斗,为取得抗击日伪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年,由于日伪顽的夹击,致使我山东抗日根据地被分割、蚕食,日益缩小。
甲子山(山东莒南县与日照之间)三次反顽战役,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巩固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第三次甲山子反顽战役,由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恒统一指挥,他亲自点名刚返回山东的教导5旅参加战斗,参战部队组成左、中、右和迂回四路纵队。
李昌平所在的教导5旅,编入右路纵队,梁兴初担任指挥。
经过14天的激烈战斗,我军毙伤敌0余人,俘敌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孙焕彩余部逃窜,甲子山区全部收复。甲子山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滨海区的困难局面,并为以后开辟滨北地区,打通滨海与胶东的联系,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战败的敌人不甘心,年2月,趁我军在甲子山的巨峰、石场过春节之际,集中日伪军0余人,分4路合围过来。
梁兴初率部队沉着应战,从初二(2月6日)夜一直激战到初三(2月7日)的拂晓,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直打得顽军惊呼“黄老虎!黄老虎!”纷纷溃败而逃。
原来,当时教导5旅从淮海北返时,均着黄色军装,故得此称号。
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李昌平再负重伤,几十年后,他的战友们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第三次甲子山战役战胜后,庆功会开得很热闹……凌晨2点左右,大家都熟睡了。驻日照的日军和伪军趁我们在战斗后还未来得及休整的情况下,又突然向巨峰东沟岭进行扫荡。我军战士近距离和鬼子拼刺刀,展开肉搏战……
此战斗中,山东滨海13团2营4连指导员李昌平、5连指导员张立奎受命夺回阵地,保卫首长的安全。他俩一直在队伍的最前面,边打边冲,战斗异常惨烈。两个连多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不到人,但仍坚守着阵地。
当时他们占领的是山包,李昌平冲在前面,趴在一个掩体边观察边射击。这时,日本鬼子的一颗子弹飞过来,从他右眼眶下打进又从右耳下角穿出。霎时,他的脸上喷出鲜血,顿时不省人事。当时张立奎就在他身边,他伤口喷出的鲜血溅了张立奎一脸。
李昌平后被抬下战场。这时,日军还在扫荡,我军战斗部队已撤离,无处藏身,也医院。
老乡们只好用担架抬着他,从早走到晚,辗转几十里路来到一个叫“泥塘沟”的小村庄。担架上,他那装有一身新军装的被临时当枕头用的包袱,已全被鲜血染透,他的脸更是肿得变形,人已陷入深度昏迷。
老乡看他快不行了,遂找来一柜子准备埋葬他。忽然发现他还有些微弱的呼吸,就把他送到山根下的掩体山洞里,暂时藏身。
后来,泥塘沟村支部书记卢树梅,把伤势严重的李昌平安排在自己家中精心照料,日寇一“扫荡”,他背起李昌平就走,东躲西藏……
七天七夜后,李昌平竟奇迹般地苏醒了。
年,李昌平看望巨峰战斗身负重伤后、曾全力救自己的当年村支书卢树梅,共同回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岁月
李昌平负伤后,一个和他一起负伤的同乡,回家后同他大哥讲,他身受重伤肯定是牺牲了。于是,悲痛至极的哥嫂按农村习俗,将自己的三儿子过继给他,年年三十给他烧纸,一烧就是七年。
直到部队南下打到安阳时,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家人才知道他竟还活着。
李昌平随后到医院治伤休养。年7月被任命为医院(5所)政委。
自甲子山战役负伤后,李昌平的头经常痛得像炸开一样。但这时,他顾不得自己的伤痛,因为他不仅是伤员,还是所政委。他不仅要拖着伤残之躯艰难行军,还要解决各种困难:做伤员的思想工作、管理好他们的吃喝,更重要的就是安全。
医院常活动在日寇、伪军、国民党顽军的“三角”区域内,随时都会有战斗发生。有时,重伤员要转移到野外,甚至有时要隐蔽在被挖空的坟墓里。
为保护伤员,李昌平常常带着轻伤员乔装打扮,潜到伪军出入区,对每个抓到的伪军约法三章:一不要当汉奸;二不做坏事,不乱杀无辜;三为我军及时通报敌情、购买药物、掩护伤员。经认真教育后,再放回去。
以后事实证明:
这对敌策略,有明显的效果,赶上日寇大扫荡,重伤员转移不出去,就送到伪军的据点里,或送到地主富绅的家里。此法为我军有效地保护了大批有生力量。
年,医院养伤时,李昌平(右)与伤友合影
年8月的一天,李昌平参加山东军区召开的群英大会,肖华政委做报告,主要内容就是“熬过两年,打败日本鬼子。”正讲着,一参谋上来递给肖华一纸条。
肖华看后,遂大声宣布:报告到此结束,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了!
会场立刻沸腾起来,大家全部站起来欢呼,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八路军军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4、为解放奋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当人民还沉浸在欢庆中,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进兵,企图消灭我党在东北的抗日力量,独占东北。
对此,领袖发表演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决定兵分陆海两路,挺进东北:陆路部队从各解放区抽调,海路从山东军区抽调,渡海挺进东北。
年10月11日,李昌平随肖华率领的山东军区司、政、后干部一千多人,从山东蓬莱县滦家口上船分乘六艘船,渡海到东北,开始了他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浴血奋战的征程。
也正是这时,为从山东渡海挺进东北的工作需要,李昌荣从此改名为李昌平。
(李昌平年在巨峰战斗中受伤时所在的部队山东滨海13团,后来演变为38军师(13团演变为团)。他在38军战斗的时间有八年之久,所以李昌平也是38军的老战士。梁兴初、江拥辉、万毅、刘海青、苗敬芬、柴启坤、于敬山等同志都是他在38军的老首长、老战友。)
年,沙岭之战。当时正值冬天,天寒地冻,我军无棉衣穿且装备差,敌人是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王牌军新六军,李昌平所在部队担任外围策应,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艰苦。
李昌平在这次战斗中左腿又负重伤,他是东北解放战争中血染东北大地最早的勇士之一。
辽沈战役,5纵队打的第一个大仗就是彰武之战。彰武是辽西的交通枢纽,是部队重要的后方补给线。
年10月8日,经过一天的拼搏,我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六次进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胜利完成阻止任务。随后按上级部署,为确保辽沈战役全局胜利,5纵撤出彰武。彰武之战受到毛主席的电报表扬。
年11月17日,第5纵队改称42军。辽沈、平津战役期间,部队仍用原番号。
由抗日战争转为解放战争,部队遇到了新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
不是伤亡减员问题,伤员治疗后,可以慢慢痊愈归队,缺额也可以得到补充。
不是连续行军作战的疲劳,疲劳可以忍耐,也容易消除。
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是,部队产生的思想混乱和涣散,这是最难解决的新问题。
面对此问题,李昌平作为部队的政工干部,无论是当教员、政治部主任还是团政委,都首先把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放在首位。部队通过开展诉苦和新式整军运动,通过开展立功运动,面貌一新,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老战友黄希斌(时任44团9连班长)回忆:
年11月初,辽沈战役刚结束,5纵奉命到义县休整,准备入关作战。这时部队召开进关动员大会,我们44团的会场设在义县城外的河滩上,新来的团长朱永山主持会议,政委李昌平作动员报告……李政委不到三十岁,高高的个头,白净的脸膛,讲话很平和,南方口音,有点书生气。
他首先讲了全国各战场的形势和东北我军进关作战的意义。然后,他语气沉重地说:
现在,我们队伍中有人认为,东北解放了,革命成功了,该回家享福了!我要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解放全中国,建议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大家都有好日子过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要革命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建设国家、管理国家!
散会后,大家纷纷说:新来的这位政委行,有水平,你看人家讲的话入情入理,让人信服。
李昌平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