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莘农,近代苏南地区朱氏伤寒派的代表性人物,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便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了“夹阴伤寒”的辨治,是为一绝。
我们先看第一张证书,是朱莘农先生亲笔填写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开业医师牙医及兽医注册申请表》,左上角有“上海医务委员会”的审批格。在“兹申请注册为”处,朱莘农先写了“医生登记”四字,后由蓝色蜡笔改为“中医”。登记的诊所地址为“英租界福煦路九如里六十四号”(即现上海市延安中路),住址为“静安寺路马霍路口兴和里三号”(即今上海市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口),两处均有电话,方便联络。从收藏证书的研究角度,下面的内容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那就是“医院及资格(注明详细学位及日期等)”,这部分就相当于朱莘农先生的简历:“自高等学校毕业后,是年十八岁。遂从少鸿胞兄学习医道五年。在江阴、无锡二县行医,迄今已二十余年。并历任江阴协济、普济、同济等医局为医师,并在江阴国医公会选得后补行政会员。又有国医公会纪念书中有《夹阴伤寒论》一篇,再有《得心应手方案录》在江阴、常熟、无锡、常州等处之学生处。于二十一年领到江阴县国医公会‘公字第一百十五号’证书,二十三年领到无锡县国医公会‘医字第四百九十四号’证书,又领到江苏省中医开业执照‘审字第六零八零号’,二十七年领到上海国医公会会员证书‘国字第二二八四号’,尚有各处为医局之医师证书一批。”这部分自我介绍写得清清楚楚。申请表下方还有朱莘农先生的亲笔签名以及填写日期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即年6月)。
朱莘农填写的《开业医师牙医及兽医注册申请表》在我们的收藏历程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的《开业医师牙医及兽医注册申请表》还是第一次见到,史料价值很高。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cil,SMC)是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当局。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满清政府失去对外侨居留地的控制。为自治,年7月11日,上海公共租界内组成内部管理机构——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逐步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内设警备委员会、工务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十一个咨议机构,又设总办处、警务处、卫生处等执行机构,开展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活动。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兴建新楼,年11月16日竣工,占据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之间的12亩地。该楼年-年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年,汪精卫伪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结束。
建成后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来源于网络)由于卫生处实际上是公共租界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因此朱莘农先生想要在租界内执业,就必须申请注册。从申请表设定的内容看,并没有预留适合中医注册的填写项,导致朱先生的填写有点无所适从,多有修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上海公共租界存续的近九十年内,中医的合法注册与执业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朱莘农在上海诊所的处方笺(来源于网络)
我们再看看第二张证书,是很传统的样式——手写的《江苏省医士开业执照》,梅花纹边框,左边有骑缝证书编号。“医士朱莘农,江苏省江阴县人,现年五十岁。经本府审核,与卫生署颁布《管理医士暂行规则》第三条第二款之资格相符,应准在无锡县观前街开业。此照右给朱莘农。江苏省长任援道。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士字第贰玖零号。”民国时期,办证是要交税的,因此证书上还贴有五元面值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4张,并盖上江苏省政府的印花税章。大家再看左上角的照片,非常珍贵,五十岁的朱莘农先生,圆框眼镜,清瘦的面庞,发型很有时代特征。
这里要提一下当时的“江苏省长”任援道,因为在抗战时期,很多证书的签发者都是此人,但我们对于任援道的评价,只有两个字——汉奸!他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援道支持汪精卫组建伪政府,并先后任伪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伪军事参议院代院长、伪海军部部长、伪江苏省省长、伪江苏省保安司令、伪上海市市长等,卖国求荣,杀害了许多抗日志士和无辜群众。抗战胜利后,他先逃亡香港,后又远飞加拿大定居。年客死加拿大,结束了罪恶的一生。任援道签署这张证书的时间是年5月24日,距离他任伪省长刚刚半年,而距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不足三个月。
朱莘农的《江苏省医士开业执照》
看过两张证书,来介绍一下朱氏伤寒派。苏南江阴素称“中医之乡”。自康熙年间始,南乡峭岐凤戈庄朱氏医学传家,历传逾十代,代有名医。朱氏祖籍徽州,至晚清民国时医业尤为鼎盛,以善治伤寒名世。朱氏内科时称江阴近代三大名中医世家(周氏妇科、承氏针科)之首,授徒众多,是近代江南地区影响深远的重要中医流派。主要人物有:朱鸿九(~),定居江阴已是八世为医。擅长内科,临证以大刀阔斧取验。其弟锦荣,诊治则以细腻熨帖见长。
鸿九长子少鸿(~)、幼子莘农(~)兄弟,皆能博采众长,多有心悟,声誉远播,成为“伤寒派”的杰出代表。少鸿有《朱少鸿医案》传世,莘农有《夹阴证治》以及《朱莘农医案》刊行。
少鸿子凤嘉(~),学承父业,擅治伤寒症和内伤杂病。朱氏兄弟子侄三人时有“一门三杰”之誉。
莘农子钟瑞(幼农),继承家学,早年去台湾。曾回家乡卫生院定期应诊,服务乡里。其子亦学有成。至此,朱氏世医绵延已第十一代。
接下来,我们对照朱莘农先生亲笔填写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开业医师牙医及兽医注册申请表》,以及朱莘农先生的同事范钰堂老师撰写的《名中医朱莘农生平梗概》,回顾朱先生的一生。
朱莘农,生于年,原籍江苏江阴峭岐,七岁失怙,由母亲沙氏及胞兄少鸿抚养长大。幼时私塾,少年时就读峭岐高小。
范钰堂说朱莘农十八岁考取苏州师范。后因其母望子心切,令其回乡从兄朱少鸿学医。而朱莘农说“自高等学校毕业后,是年十八岁。遂从少鸿胞兄学习医道五年。”这里有个矛盾,那就是范钰堂所称“苏州师范”与朱莘农所称“高等学校”应是同义,但前者的意思是十八岁考中该校,但旋即返乡学医;而后者的意思则是十八岁就已经从“苏州师范”毕业了。再查询朱莘农多位门人的回忆,都没有提及这个“十八岁的往事”,有待后续考证。
无锡朱氏兄弟诊笺(来源于网络)
朱莘农随长兄朱少鸿学医五年后,二十三岁即独立出诊,并娶当地望族夏氏长女秀贞为妻。后在江阴、无锡行医二十余年。每至夏季,江阴协济、普济、同济等医局均施医赠药,延请各地名医,免费为贫苦大众治病。朱莘农逢期必到,每日往往从清晨到深夜,应诊一二百号,始终细心诊治。这样的状态要持续二个月。夏季原为医务繁忙,医师个人收入最高的季节,但朱莘农尽心竭力,冒着酷暑,放弃个人收入,义务为底层大众服务,实为高尚医德之楷模。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朱莘农避居上海,并于年加入上海国医公会,年申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注册开业。年迁回无锡观前街应诊。年,社会动荡,悍匪持械闯入朱家劫掠,朱妻不幸被强盗用火烧伤而亡。年,华家钰嫁朱莘农为妻,可惜四年余就脑溢血病故;后朱莘农又娶高珍加为妻,不久因家庭纠纷而离异。朱莘农一共育有三子二女,长子钟瑞、长女毓瑞均业医。
年起,朱莘农参医院中医科半天门诊;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6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无锡市政协大会,并成为市政协医药卫生组组员。年,因肺结核病逝在上海,终年六十八岁。
朱莘农弟子众多,江阴有邢鹂江、夏奕钧、曹永康、吴卓澄、吴肇基、王士魁、顾堃雨、夏奕奎等;无锡有徐克潜、王志卿、谢启舜、俞绍岐、秦玮、过大白;上海有夏渭英、余渭南等。而从真正继承朱氏伤寒派诊疗体系的角度来说,传承序列大致为:朱莘农→邢鹂江、夏奕钧、曹永康等→黄煌。
朱莘农授业重视经典理论,“辨证莫详于《伤寒》、辨脉莫详于《金匮》、辨舌莫详于《温病》,各有重点,而四诊八纲贯穿于其间,尤以《伤寒论》为最。《伤寒论》有一证,必有一理,即有一法,好比峰回路转,美不胜收。”他不允许学生先读《汤头歌诀》,认为读了几首汤头,会开几张通套药方,是抄捷径而不求根本的做法,乃学医之大忌。同时,还要求学生加强文学修养,选读前人名案,以学习文辞及揣摩理法方药。因此,朱氏弟子往往根基扎实,长于融会贯通。
在学术上,朱莘农最先总结夹阴伤寒的病因病机、诊疗经验,其代表作为《夹阴证治》。记得我们的证章系列文章中,曾经介绍过一例医疗案件,就是把急性阑尾炎误诊为夹阴伤寒。《夹阴证治》归纳病因有三:一为先天少阴素亏、二为房室伤肾或遗精、三为热病中失精。三者皆能使下元亏虚,真阳不足,正气衰弱。一旦感受寒邪,或恣意乘凉,或入水中,或饮食生冷,则外感寒邪乘虚直中下元,虚寒相抟,深伏于内,或不即发热,或生寒热。夹阴伤寒常见四期证候:阳虚邪伏→阳虚阴盛→冲逆阳浮→元气欲脱。由此可见,夹阴伤寒病位在少阴,又兼及太阳、厥阴、太阴,而少阴肾阳在整个病程中至关重要,即体质之强弱、肾阳之虚实决定着病势的进退顺逆。故治则上以扶阳固本为大法,如温经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回阳救逆之四逆汤、黑锡丹等;敛阳救逆之桂枝救逆汤等。但凡苦寒清热燥湿、辛开苦泄、寒凉泻下、甘寒滋阴、香燥破气等品均在慎用之列。
朱莘农在诊治夹阴伤寒的过程中,还总结了几种独到的诊断方法。他常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症;辨症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具体来说,主要有咽诊、腹诊、脐诊等,独具特色。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但是很推荐大家找资料深入学习一下。现在的中医四诊中,切诊似乎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