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次妊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一例
张鑫新王淼姑里布斯旦?肉孜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克孜勒苏柯医院产科
第1次入院 患者32岁,维吾尔族,因“停经32周+5,腹痛、腹泻不适3d”于年8月27日凌晨3时入院。患者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不适,伴腹泻,无阴道流液流血。当时患者未予重视,未就诊,亦未服用药物治疗。患者为单胎宫内妊娠,末次月经年1月10日,孕期未规律产前检查,共产前检查5次,未见异常。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亦否认外伤、输血史。患者年因“胎儿窘迫”于本院行剖宫产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65mmHg(1mmHg=0.kPa),体重60kg。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膨隆,腹壁正中可见纵行瘢痕愈合,长约10cm;四肢活动自如。胎心率次/min,偶可触及宫缩。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7×/L,血红蛋白g/L;尿常规:尿蛋白(+),酮体(+++);肝肾功能、电解质、淀粉酶等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孕2产1,孕32周+5,头位,先兆早产;(2)瘢痕子宫;(3)腹泻待查。
因患者有腹痛,伴宫缩,故入院后给予硫酸镁抑制宫缩保胎治疗。入院7h后患者腹痛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给予山莨菪碱、苯巴比妥钠解痉治疗。入院13h,患者停止排气排便,腹痛、腹胀呈持续性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上腹部明显胀气并左下腹部肠间积液。立位腹部X射线片于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腹腔见大量气液平,呈阶梯状排列,肠腔扩张明显,并见“假肿瘤”征及“咖啡豆”征,脏器轮廓正常;双肾区、输尿管经路及膀胱区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腰椎及骨盆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肠梗阻,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保守治疗。因症状持续加重,于入院后20h,联合普外科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术中见少量大网膜与前壁腹膜粘连。松解粘连,并行常规剖宫产取出一女活婴。该新生儿体重g,1和5minApgar评分分别为7和8分,转新生儿科继续治疗。术中见结肠胀气,结肠袋消失,结肠直径约10cm,乙状结肠胀气顺时针扭转°,肠管血供可,肠管未见明显坏死截段。行乙状结肠复位,人工肛管排气,乙状结肠系膜缝扎固定3针。术后给予产科常规治疗。患者于术后第7日切口拆线出院。出院诊断:(1)妊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2)瘢痕子宫;(3)孕2产2、孕32周+5、左枕前位剖宫产分娩;(4)早产。术后不定期随访,未见肠梗阻再次发作。
第2次入院 年5月3日,该患者再次妊娠,因“停经27周,腰痛伴腹胀痛8h”再次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晚进食“肉馕”后出现腹胀不适,腹部绞痛难以忍受,伴有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末次月经年10月25日,此次孕期未规律产前检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70mmHg;体重60kg;急性病容,被动体位。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膨隆,腹壁正中可见纵行瘢痕愈合,长约10cm;全腹叩诊鼓音,四肢活动自如。胎心率次/min,未触及宫缩。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9×/L,血红蛋白99g/L,尿常规:尿蛋白(++),酮体(++);肝肾功能、电解质、淀粉酶等均未见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双肾微量积水,上腹部肠管胀气,左中上腹部肠间隙少量积液,上腹部气体回声大,胰腺显示不清。入院诊断:(1)孕3产2、孕27周;(2)瘢痕子宫;(3)妊娠合并轻度贫血;(4)妊娠合并肠梗阻?
入院请普外科会诊后,给予胃肠减压、清洁灌肠、禁食水、补液等外科保守治疗。入院后6h,患者腹痛、腹胀未见明显缓解,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遂行剖宫产术+开腹探查术。常规开腹,可见少量大网膜与子宫前壁粘连,给予粘连松解。常规剖宫产娩出一女活婴,体重g,给予新生儿复苏后,1minApgar评分1分,继续给予新生儿复苏,5minApgar评分1分,立即转新生儿科治疗。术中见患者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结肠直径约10cm,乙状结肠在前次手术结肠系膜固定位置顺时针扭转°(4圈),肠管血供正常,肠管及系膜未见明显坏死截段(图1)。遂行乙状结肠复位,人工肛管排气,乙状结肠系膜缝扎固定10针。术后产科常规治疗,术后第7日拆线出院。出院诊断:(1)妊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2)瘢痕子宫;(3)孕3产3,孕27周,头位剖宫产分娩;(4)早早产。术后未随访。
图1 该例患者第2次手术中所见 可见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肠管血供正常,肠管及系膜未见明显坏死截段
第3次入院 年9月4日凌晨1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再发肠梗阻,于我院普外科住院,给予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入院第9日好转出院。出院后不定期随访,肠梗阻未再复发。
讨论
妊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是产科罕见急腹症之一。该病是一种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肠较窄、坏死[1],产妇的病死率为6%,胎儿死亡率为26%[2]。乙状结肠扭转约占肠梗阻发生率的25%~44%[3-4]。一般认为,乙状结肠扭转的高危因素包括(1)结肠动力异常;(2)妊娠;(3)结肠肥大、套叠、憩室、肿瘤、克罗恩病;(4)饱餐、高纤维饮食;(5)体位骤变;(6)便秘;(7)肠腔蛔虫团;(8)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等[4-8]。本例患者第1次入院时有肠动力改变病史,第2次有饱餐史,应当考虑为主要的诱发因素。
乙状结肠冗长,而其系膜基底窄,是本病的解剖学基础[5]。妊娠期乙状结肠扭转可能的发病机制为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肠管平滑肌张力降低,肠蠕动减弱,乙状结肠随子宫的增大而上升,移出盆腔,并围绕乙状结肠系膜固定点旋转而产生异常移动。同时,增大的子宫使腹腔空间减小,发生扭转的结肠很难自行复位[2,4]。本例患者反复发生乙状结肠扭转,考虑可能与这些机制有关。而前次手术系膜固定范围较小,可能难以固定冗长的乙状结肠系膜,因此,在结肠动力异常时,即可能再次发生扭转。
乙状结肠扭转可分为急性爆发型和亚急性渐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三联征”[5,7]。但由于妊娠期母体的特殊性,可能掩盖了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妊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疑为宫缩,不易识别,可导致误诊、漏诊。本例产妇在第1次入院时误诊为“先兆早产”,给予硫酸镁保胎,可能延误病情。因此认为,应在完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宫缩为阵发性腹痛,伴有宫颈管缩短、宫颈容受,而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多为持续性腹痛。其中,阑尾炎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胰腺炎表现为广泛性剧烈腹痛,肠梗阻的腹痛多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但X射线片和CT均具有辐射性,在妊娠期的应用可能受限。MRI具有诊断明确、无辐射的优点,在妊娠期可考虑应用,但在欠发达地区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3]。也有文献认为,超声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也可考虑应用[9]。
一般认为,乙状结肠扭转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类。(1)保守治疗:对于扭转角度较小的患者,可考虑改变体位或灌肠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10]。(2)肠镜下治疗:对于早期乙状结肠扭转,可考虑肠镜或水辅助肠镜治疗[10-11]。(3)腹腔镜治疗:腹腔镜治疗可缩小手术切口,对于早期乙状结肠扭转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7]。(4)开腹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且孕周远小于34周的晚期妊娠合并肠梗阻者,可仅行外科手术治疗肠梗阻;对孕周>34周,或有终止妊娠指征者,可先行剖宫产术再行肠梗阻手术[8]。本例产妇在外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外科手术开腹探查,术中未见肠管明显缺血、坏死,未切除过长的肠襻。该例患者2次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固定术前,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考虑到增大的子宫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且对乙状结肠手术操作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妇为经产妇,故行剖宫产术。但美国学者Moore等[12]对外科手术后例孕妇和例非孕妇的并发症与30d内病死率研究发现,孕妇与非孕妇组无明显差异,而对胎儿的结局未做相关分析。因此,治疗方式对围产儿的远期结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例患者反复在妊娠期发生乙状结肠扭转,通过及时的诊断、处理,未发生肠绞窄、坏死。由本例认为,当临床上高度怀疑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但辅助检查结果和外科保守治疗不满意时,为降低漏诊率、预防可能的严重并发症,并减少死胎的发生,可考虑选择性行腹腔镜检查或者直接开腹探查[9]。今后将继续对该患者的远期结局进行随访,为全面评估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远期影响积累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