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周静脉留置针还是CVC、PICC、输液港,留置期间都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此,对各种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维护及各种并发症的认识、预防及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整理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常见9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常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紧绷及胀感,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
原因:与导管针的材质、长度和管径大小有关,此外,操作人员的技术不佳、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固定方法不当、输入液体的酸碱度太强或由于药物不相容而造成沉淀、病人血管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靠近神经、关节部位处穿刺,尽量不用下肢静脉。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5.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处理:
1.立即拔管,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局部外用药物,如喜辽妥软膏、硝酸甘油贴、山莨菪碱等外涂以及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
3.新型敷料如水胶体透明贴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详见:静脉炎处理不麻烦,新型敷贴解决大问题。
渗出和外渗
药物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药物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原因:针头脱出与持续滴注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发生外渗的原因。局部机械性压迫、酸碱平衡失调及药物的直接作用是导致药液外渗后组织坏死的原因。
预防:
1.熟练的穿刺技术、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是避免药物外渗的基础。
2.妥善固定导管,输液期间加强巡视,告知病人有不适及时报告。
3.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4.对于高危药物,应直接选择弹性好、管径大、血流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并适当稀释药物,静脉化疗药物输注前后都应先滴注适量的生理盐水。
5.对于需要长期输注的病人,提倡使用CVC/PICC/输液港等,尤其是化疗药物。
处理:
1.发生外渗后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肢体,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局部外敷和局部拮抗封闭疗法。
2.一般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及长春新碱等除外)及一些非缩血管性药物所致的渗漏;热敷适用于血管收缩剂所致的渗漏。
3.湿敷药物常选用山莨菪碱,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剂引起的渗漏;氢化考的松冷盐水局部湿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引起的渗漏;硫酸镁一般只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4.局部拮抗封闭的常用药物有0.25%~1%的奴夫卡因、1%普鲁卡因加氢化考的松、维生素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