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料巧作匠人精神从未在淄博衰落

图片源自网络

淄博的制陶师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研究并改进制陶技术,他们不仅努力研究装饰或者造型上的新技术,在材质釉料上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实验,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陶瓷艺术。

众所周知,青花瓷最为著名的当属景德镇,而在北方淄博地区也有自己的“青花瓷”—土制青花。土制青花又称作淄博青花,清代以前,淄博衰落的瓷器业是没有自己的青花器的。那时淄博的陶业极为封闭,当地工匠也没有想过尝试生产这种在景德镇窑最为普遍的蓝花产品。大约在清代中晚期,淄博制陶人努力探索,终于在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下,经过不断的实验,发现了一种含钴的矿物原料,他们开始使用这种原料自己研制出稍微带点蓝色的釉料,这就是淄博最初的“土制青花”。这种釉料颜色较为暗淡,透明度不佳,也没有很好的层次感,烧成后的成色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烧成后颜色有时发蓝有时发白,有时又发黑暗,整体就是灰蒙蒙的土灰色调,土味十足,制陶人不断探索,经过多次试验才渐渐掌握了这种技术。

土制青花料的研制,给长期处于单调沉闷状况的淄博陶业带来了生气和色彩。这种古朴沉稳的色调、别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和美感,成为早期彩绘的一大特征。淄博大鱼盘是淄博青花瓷的代表作品,淄博釉下青花大鱼盘最早产于明代淄博西河窑,清代传入福山窑,之后山头地区等部分窑厂纷纷仿制生产,且产量较大,至清末民间达到鼎盛,于20世纪50年代末终止。

无论在哪个陶瓷产区,做陶瓷的人地位都不高,比如在淄博的窑区,专门画盘子的技师经常被内行成为“玩狗毛”的。据当地老百姓说,那个时候买不起画笔,只能用狗的毛发自己制作画笔,这种自己制的画笔当然也不如真正的毛笔好用,笔锋都比较长,蘸了颜料以后必须快速画出线条,因为只要一停顿颜料就会一滴滴的往下淌,破坏整幅画面。用狗毛笔画出一条完整的线非常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能把线条画好的,自然也就成了他们手上的绝活。长年累月,画盘子的师傅都练就了一手的硬功夫,他们一手托着盘子,一手拿着狗毛笔,手法纯熟的人瞬间就能完成一件作品,大鱼盘就是这样绘制的。所以,狗毛笔虽然简陋,却成就了一批画艺精湛的工艺师傅,线条的好坏也成为了民间制陶人评判鱼盘的好坏标准,这就是淄博鱼盘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陶瓷产品都是通过模具成型烧制出来的,其实这种模具成型在淄博陶瓷产区早已有之,也是淄博民间陶瓷的一大传统技艺。为了达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人们往往制作好带花纹的模具,在需要装饰的陶瓷器皿上留下这种一模一样的纹饰,这也是自清代以来制作陶瓷的普遍做法。有些陶瓷虽然还是靠拉坯成型,但是底模都是一样的,比如罐子、盘子之类的器皿。这种用模具与手工制作的陶瓷,没有机械化的冰冷生硬,带给人一种朴实温暖的印象。采用模印法制作的产品,最具代表性的有鱼鳞坛、扁瓶、酒壶、酒坛等。如今,这种制陶法仍被广大制陶爱好者所使用。

淄博民间陶瓷那些被当时的“主顾”看不上的缺陷与不足在现代人眼中却是与众不同的弥足珍贵之处。民间陶瓷厚重粗犷的整体风格,釉色纹饰的厚重内敛,都被现代人们所喜爱,人们欣赏这种具有十足乡野气息的陶瓷器皿却充满了浓浓的“陶味”。张道一先生说:“艺术的内容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艺术需要服务的对象不同,那些达官贵人,将相诸侯,他们的美术显然与那些文人墨客艺术的自娱自乐是不同的,而对于以传播宗教信仰表现地方信仰的宗教艺术与他们也是不相同的,而我们现在所讲的民间美术则是为最普通也是最广泛的人民大众服务的。”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是真正的大众艺术,是最灵活、最富朝气和生命力的艺术。

声明:素材来源《淄博民间陶瓷创新设计探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mpai.com/hnnwy/1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