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用法: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
原方四味,各取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效:
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
热厥证。症见手足厥冷,或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病机用药: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阳气内闭,致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不能达于四肢则成热厥;
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木乘土位,故见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等证;
肝郁则脉弦,弦亦主疼痛。
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热;
芍药养血柔肝,和营止痛;
枳实宽中下气;
甘草调和诸药。
柴胡得芍药,一散一收,则无升散太过而耗劫肝阴之弊;
柴胡与枳实同用,一升一降,可加强疏肝理气之功;
芍药、甘草同用,更善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四药合方,共奏透解郁热,疏肝理脾之效。
加减变通:
本方乃疏肝理脾之平剂,用途广而疗效显著。
1.凡属肝气郁遏之热厥证,症见手足厥逆或不温,身热者;或肝脾不调而见脘腹疼痛,泄利下重;胸胁胀痛,嗳气吞酸,脉弦者;均可运用本方治之。
2.证属肝郁气结,气机不畅而咳或下利者,用本方可酌加五味子、干姜;
见有心悸者,加桂枝;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腹中痛者,加炮附子;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3.证属肝郁气滞而两胁胀或少腹胀痛,嗳气则舒,脉弦有力者,可于本方中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强疏肝理气之效;
若兼食滞者,可加大麦芽、神曲以消食导滞;
挟瘀者,可加当归、川芎、丹参、失笑散等以活血化瘀;
兼发黄者,可加茵陈、金钱草以利湿退黄。
应用发挥:
1.消化系统疾病: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气郁结,往往出现木来犯土而影响脾胃,造成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
(1)胆系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病,往往见到寒热往来,右胁、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口苦苔黄腻等症,用本方加减治疗有较好疗效。
如用本方加乌梅、苦楝皮治疗经西医治疗未见好转之胆道蛔虫病51例,全部治愈,腹痛平均1.5天消失,发热恶寒1~3天消失。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也有明显疗效。还有用本方加理气、利胆、清热、通下之品,中西结合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5例,除一例手术外,其余均获治愈。
(2)肝炎:肝炎临床多有肝脾不和见证,因此,用本方或加减化裁治疗肝炎有良好效果。如用本方加茵陈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效果甚佳。用本方加舒肝开郁、利尿清热之品对慢性肝炎治疗亦有良好效果。本方还可治疗乙型肝炎使HBsAg转为阴性。另有用本方化裁而成的“甘柴合剂”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有效率达%。
(3)胃炎、胃溃疡:胃炎、胃溃疡多因肝脾失调所致,且临床多有胃脘疼痛、胀闷吐酸等表现,因此用四逆散治疗每多良效。如有用四逆散治疗经胃内窥镜确诊为活动期胃溃疡8例,4例痊愈,3例溃疡缩小、症状消失的良好效果。有用本方治疗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也有良效。还有用本方加味治疗胃粘膜异型增生症获效者。还有不少用本方治疗胃脘痛,疗效亦较满意。
(4)胃下垂:根据肝脾同治之理,用本方加味治疗胃下垂,可获得较好疗效。
(5)肠炎、痢疾及阑尾炎等:用本方治疗胃肠炎、伤食腹泻、细菌性痢疾,以及噤口痢、过敏性肠炎等有效。治疗痢疾时与香连丸、白头翁汤等合用效果更佳。本方加味治疗肝火偏亢,乘土克脾所致之小儿泄泻,加味治疗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而取效甚多。
(6)其他疾病:本方加大黄、黄连治疗不完全肠梗阻取得良好效果。本方加味治寒痛、气痛、瘀血及食积疼痛等多种腹痛,也有良效。此外,用本方治疗以两胁满闷为主证之多种疾病。
2.妇科疾患:肝藏血,主疏泄,与妇女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妇科疾患亦常与藏血功能有关。因此,用本方或加减变化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用本方治疗经前紧张综合征、月经后期、闭经、带下、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急性乳腺炎等均取得较好疗效。根据辨证原则,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慢性附件炎亦有良好效果。此外,临床上还有运用本方加味治愈输卵管不通之不孕、月经周期性口糜以及乳汁冰症的报道。
3.胸胁疾患:肝经布胁肋,肝郁气滞血瘀则出现种种胸胁疾患。本方舒肝解郁而化瘀滞,故对胸胁疾患往往奏效。如用本方或加桃仁、香附、郁金、瓜蒌皮、薤白等治疗肋间神经疼、肋软骨炎等效果显著。
4.其他疾患:本方既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疹毒内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传染性软疣等感染性疾病。又可治疗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脑挫裂伤失语、癫痫、癔病、气厥、梅核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神经精神性疾病。还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等。此外,还有用本方为主治疗高热肢厥、小儿发热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所致之休克和心脏过早搏动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